东京暴走日记 第5话 还是去了迪士尼
在老婆原本的行程计划里,迪士尼是比较靠后的,来的时候考虑到日本周二博物馆都关门,我们索性就把这一天排给了迪士尼。
98年我去洛杉矶迪士尼的时候,觉得迪士尼超有意思,以后一定要再去一次。随着年龄的增长童心渐泯,慢慢对迪士尼失去了兴趣,不论是到香港还是东京包括上海的迪士尼都没有再放到旅行清单里。直到这次,老婆计划行程的时候说想去迪士尼,给了我一个重游迪士尼的理由。东京迪士尼分为两个区域,一个是迪士尼主园区,另一个是迪士尼海洋。主园区跟其他地方的迪士尼差不多,娱乐设施和场景都是以迪士尼的经典主题建立的,而迪士尼海洋则是东京的特色园区,据说主题和游艺设施相对不那么低龄,更适合成年人。老婆之前已经去过东京迪士尼的主园区,所以这次我们的目的地就是迪士尼海洋。
虽然叫东京迪士尼,但实际上这个迪士尼建在紧挨着东京的千叶县浦安市,并不在东京。好在地铁过去还算方便,坐到舞滨站,出来就直接到了迪士尼乐园的接驳电车站。迪士尼的接驳电车需要在它的车站单独买票,绕着园区循环开,我们去迪士尼海洋,上车的时候还特意确认了一下,别下错站。


门票是之前在携程预定好的,本来还想着要在哪儿换票,到门口一看提示,手机上下载一个东京迪士尼的APP,在手机上就可以自己兑换电子门票,进去直接扫码就可以了。在这个APP上可以看到每个项目的排队时间,还可以直接购买单项的Fast Pass快速票。迪士尼的快速票设计的不如环球影城,它只能购买单项,而且买的时候就要选定使用的时间段,虽然这个时间段有一个小时的跨度,但是你就得根据快速票的时间来安排其他的项目,而且也许到那个时间段,这个项目排队的人已经不多了,快速票的意义也不大了。而环球影城不但有更便宜的组合套餐快速票,还不限时间段,有更高的自由度。
我们在APP上看了一下各个项目排队的时间,因为是工作日,也还没到暑假,所以游客不算多,大项目排队基本上也就在1小时以内。简单分析了一下状况,我们决定买一个大项目的快速票,剩下的都正常排队,应该一天足够玩遍所有项目。事实证明,即便是这个项目不买快速票,我们也只需要多排二十分钟左右,如果时间安排合理,甚至有可能更短。游客不多的时候,这个快速票的性价比确实不高。
进入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个跟环球影城非常相像的大地球喷泉,要不是因为没有Universal Studios那一圈转动的标志性的文件,我都要怀疑我们走错了。迪士尼这是要走对手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大球周围一圈建筑是游客服务中心之类的设施,做成美国西海岸的风格,放在这儿有一点违和感,看不出和迪士尼有什么关联。再往里走进入主园区,两边的建筑仍然是美式怀旧风,我想可能是为了契合迪士尼的美国身份吧,加上夺宝奇兵、神秘岛、海底两万里这些主题项目的故事背景都是美国早一点的时代,配合这个氛围倒也没毛病。


园区中间是一个大湖,连着环绕整个园区的水系,这也是迪士尼海洋的特色之一,虽然类似的游乐园都会有湖或者河道,但是这里的河道是比其他地方更大、更长,并且设置了好几个游船项目,可以乘船环游整个园区。我们进来的时候,刚好赶上湖上在做“花船”表演,这也是迪士尼海洋不同于迪士尼乐园的地方,花车巡游被花船表演取代,晚上的城堡焰火也改成了水上焰火,营造出作为海洋主题乐园不同的气氛。湖周围一圈都是观景区域,很容易找到方便看表演的地方,不过受限于水上场地,表演船跟游客距离稍远,互动性比游行花车弱一点。

根据老婆事先做的攻略,我们排了一下优先玩的项目顺序,其中“地心探险”的排队时间比较长我们买了快速票,然后直奔第一个据说最刺激的项目“古塔惊魂”,也就是恐怖主题的跳楼机。这个项目老婆之前看攻略介绍“很恐怖”、“很刺激”,所以我们还有点小期待。到的时候排队的人还不算多,APP显示40多分钟,对于见过环球影城180分钟排队大场面的人来说,这只能算小意思。排队的过程也是游艺的一部分,各种道具和场景布置烘托气氛还是挺到位的,一系列的铺垫试图把游客带到这个故事中去。


四十多分钟排队不算难熬,排到屋里,工作人员按人数分组就正式开始了体验。体验过程还算挺有趣,先有一段故事的铺垫,在一个小黑屋里配合光效还给大家来了个小魔术,然后还会在一个充满考古探险元素布景的小屋里再稍微排一会儿队等着上跳楼机。当我们站在跳楼机门口,工作人员讲解安全须知的时候,我感觉到这个跳楼机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吓人。因为这项目不用存包,背包可以放在脚下,安全带也只是两点式系在腰间,这种程度的安全措施就不是给非常刺激的项目准备的。实际上也跟我预料的一样,虽然气氛铺垫得很到位,但是跳楼机本身比较温和,一共跳了三次,最刺激的一次大概也就相当于十层楼左右的下落,一两秒钟。加上这个跳楼机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而且运行的时候把灯关了一片漆黑,只有一个瞬间经过了高塔的窗口能看见外面,极大的削弱了高度带来的恐惧,只剩下降落时短暂的失重感。对我们这些坐过山车都要在第一排的重口味游客来说,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按这些游乐园的一贯套路,每个大型项目出来都是对应的纪念品商店,像这类惊险刺激的项目过程中会给游客拍照,然后在商店里售卖照片。我们出来的时候还蛮期待看看大家玩跳楼机的表情,没想到售卖照片的地方直接没开放,显示屏黑着,工作台空无一人,不知道是因为淡季没开,还是干脆就把这个项目取消了,后续在其他所有的项目中也都是同样的情况。而旁边的纪念品商店里,售卖的也都是很平常的迪士尼商品,卡通头箍、帽子、迪士尼周边之类的,大部分和这个游乐项目都没什么关系,并没有什么特色。后续在游玩过程中去到的所有商店几乎也都是类似的情况,为了和隔壁的迪士尼经典乐园加以区分,这边售卖的商品跟迪士尼经典角色相关的很少,米老鼠、唐老鸭、公主系列之类的周边都不多。占比较大的是现在迪士尼乐园的独立IP达菲家族系列,几乎每家店都有,还有独立卖这个系列周边的商店。不同于上海迪士尼的是,这个系列虽然在这儿也能看到不少粉丝,但没有那么火爆,抢购限购之类的状况都没有,目测卖得最多的是各种头箍和帽子,不管在哪儿都能看到带着各种耳朵的游客。
淡季工作日来玩的好处就是大部分项目排队人都不多,一天的时间,我们玩遍了所有的大项目,还顺道看了阿拉丁的表演,平均每个项目排队不超过40分钟,游玩的过程非常悠闲,跟之前在环球影城特种兵式的赶场子完全不同。
所有这些项目里,一个吓人的都没有,老人小孩都可以轻松尝试。相对刺激一点的,除了上面说的古塔惊魂跳楼机之外,还有个小小的过山车叫忿怒双神,号称有360旋转,其实就是类似于丛林飞车的一个项目,确实有360°旋转,但是也很温和,包都不用存的那种。总之就是都很适合带孩子来轻松娱乐游,喜欢追求刺激的朋友来这儿可能就会比较失望了。
我们觉得体验最好的项目是古塔惊魂旁边的“玩具总动员疯狂游戏屋”,老婆给我介绍的时候说是类似于那种射击兑奖换娃娃的游戏,听起来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倒是能换奖品让我们有些期待。我们去的时候排队人不多,四十多分钟就排到了。进去一看跟想象的不太一样,倒是路上宣传图诚不欺我,画的跟游戏现场一毛一样。说是射击游戏也没错,只不过不是实体射击,而是坐在轨道小车上,戴着3D眼镜用车上的“炮”对着屏幕射击。面前的炮需要拉绳发射,开炮的速度取决于拉绳的手速,整个游戏时间还挺长,换了五六个射击的场景,难度不大体验不错。一圈打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胳膊酸,因为全程不停地在拉绳开炮。在终点处会显示每个人全程的总得分,还会显示得分靠前的排名。我们打了2万多分,本来觉得自己发挥的还不错,一看前几名全都是5、6万分,惊为天人。这个项目到下午玩的人越来越多,排队从40多分钟逐渐变成一个多小时,估计很多人都是为了打出高分来二刷三刷的吧。毕竟,人的胜负欲一旦被勾起来,都是很斗志昂扬的。

其他的几个大项目给人感受都比较类似,有点儿意思,但是都不够过瘾。每个项目的时间都很短,布景也略显粗糙,代入感并不是很强。加上夺宝奇兵、神秘岛、海底两万里这些主题都太老,对我们这些中年人来说都感觉年代久远,对年轻人来说就更缺乏吸引力了。没有了迪士尼经典IP的加持,迪士尼海洋和普通的大型游乐场没有太大区别。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现代游乐场的设施和游艺项目也在不断迭代,同时升级的还有游客们的体验阈值。这些诞生于6、70年代的人工搭建的布景、会动的假人怪兽、声光电特效,对很多去这类大型游乐场的人来说都已经见怪不怪了。游艺项目刺激程度的不断提升,也让大家的神经越来越难被挑动。迪士尼果然还是更适合孩子,对我们这样去过很多游乐场的成年人来说,下一站可能富士急乐园会更合适吧。
迪士尼乐园的另一项特色体验,是跟卡通角色面对面的互动,我中学去洛杉矶迪士尼跟白雪公主的合影,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当时觉得那好像就是真的白雪公主。在迪士尼海洋里,为了跟隔壁的迪士尼乐园进行区隔,互动的经典角色也少了很多,我们这一天里只遇到了阿拉丁里的反派贾方和花栗鼠奇奇、蒂蒂,似乎还有一个达菲家族的互动点,但因为兴趣度不大,我们并没走近去看。我们往外走的时候,天已经蒙蒙黑,路过中间的地中海港湾,看样子正在准备晚上的焰火表演,游客逐渐开始港湾一圈的湖边聚拢。一天玩下来我们双腿已经发软,我们打算早点出去找点好吃的,就放弃了观看焰火表演,错峰提前撤退。

今年恰逢迪士尼乐园40周年,官方出了很多40周年的限定周边,对迪士尼迷们来说还是挺有纪念意义的。可惜在迪士尼海洋里老婆喜欢的三眼仔周边实在是太少,我们转了一圈也就只收获了一套盲盒,难得让我们这一趟迪士尼之旅很意外的没买什么东西。出门的时候在出口的礼品商店门口看见了一排来自阴间手伴,绿色的灯光配合瞪着大眼睛的表情,半夜放在床头辟邪效果应该相当不错,成套使用效果更佳。

地铁返程在东京站转车,正好顺便去东京站一番街逛一逛。之前每次到东京站都是匆匆路过,还一度走的晕头转向迷了路。前两天去御殿场奥莱坐大巴的八重洲南口,其实下楼就正好通往东京站一番街,默默记下,这次再来很容易就找到了。楼梯下一层,正好就来到了著名的拉面一条街,之前看日本的综艺节目介绍这里有好几家知名的拉面店,常年在门口都是排长队的状态,生意非常火爆。
下楼一看果然名不虚传,我们到的时候已经过了正常晚餐的时间,但是几家店门口都排了不少人。靠近楼梯的“六厘舍”门口人最多,队伍都拐弯了,其次是“斑鸠”,店面看起来不大,门口的队伍也快排到隔壁了,这两家都是在东京非常有名的拉面店。其他家门口有的有三四个人排队,也有没人排队的店,我们想着难得来一趟,哪怕排会儿队,也得尝个评价高一点的。“六厘舍”据说是吃沾面非常有名的店,虽然沾面更有日本特色,但是之前我们在很有名的店也吃过,感觉没有汤面合口味,所以这次还是决定去“斑鸠”吃一碗纯粹一点的拉面。

跟大多数拉面店一样,点餐是门口自动点餐机上直接买餐券,然后拿着卷在门口排队等着就行了。还好大家吃面条都很快,十几个人的队伍也排得不算久,十多分钟我们就可以进去了。进到店里一看,面积果然小,十几平米的小店一共只有二十多个餐位,面条吃出了摩肩接踵的感觉。店员问了一下我们能不能接受拼桌,我们说OK,他就安排我们在刚空出来的两个位置落座。这是一张四个人的小桌用透明隔板隔成了两个双人桌,桌面也就只有食堂餐桌的一半大,放两碗拉面刚刚好,要再点俩菜就挤满了,好在这儿只卖拉面,也没什么菜可点。我和老婆分别点了一份这里招牌的骨汤面和鱼汤面,看照片就味道很好的样子。

日本的饭店讲究精工细作,所以上菜普遍比较慢,拉面店算是快的,没等多会儿,我们的面就上来了。面条分量很大,汤汁浓厚,我点的鱼汤面还是加浓的版本,味道确实很鲜。只是没想到加浓版本的汤有点过于浓了,甚至吃到下面有点糊状的感觉,我口味这么重都觉得略齁。默默加了点水勾兑一下,这下刚刚好,连汤带面吃得干干净净,颇有漩涡鸣人的感觉。我吃光一碗面倒也很正常,意外的是老婆一碗面条也吃得干干净净,通常这一碗面,她多少都得让我分担一些的,可见这家拉面的确味道不俗。
我俩吃面的时候,旁边坐的一个身材跟我差不多的日本小哥点了一碗面条还加了一大碗白米饭,我们吃完的时候看小哥不但面条已经消灭干净,还就着面汤把米饭干光了。虽然我们早已见识过日本人的饭量,但看到这种主食就主食的吃法,还是会被震到。
因为到东京站的时间不算早,加上吃饭排队等了一会儿,我们从面馆出来的时候,一番街的商店都已经关门了。日本的大部分商场关门都比较早,通常8点半到9点基本上就都关了,包括新宿、涩谷这些夜生活很丰富的地方也不例外。饭店通常营业时间长一点,很多能开到晚上11点左右,再晚的就只有酒馆、娱乐场所和24小时的超市便利店了。日本的加班文化非常浓,九十点钟虽然地铁站里的商店都关了,但是往来的人流还是很密。我们在东京经常在外面玩到这个时间坐地铁回去,感觉就像北京的晚高峰。地铁上全是一脸疲惫的上班族,捧着电脑在地铁上加班的人也很常见,所以日本人能发明出社畜这个词也不足为奇。虽然日本的经济比我们发达,但是东亚的卷文化是一样的,东京社畜们的生活压力丝毫不比北京小。我们有时候羡慕这些发达国家,经济比我们好,收入比我们高,社会福利比我们好……实际上当我们近距离了解过他们的生活之后就会发现,压力是普遍存在的,生活在哪儿其实都不容易。没有轻松的生活,只有轻松的心态,与其羡慕别人,不如乐观面对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