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三·半年总结
之前发在公众号上,搬一下。
另外,不是半年的总结,是「啊2023过去一半了啊,要不写个总结吧」。
写总结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要回忆素材、梳理逻辑、评估质量、规划未来。除此之外,我老希望写总结的过程是快速地、轻松地。如果做不到,就是浪费时间,就是能力不行。
带着这样大的压力,当然极不愿意开始,转而将能量投入更加轻松的娱乐。
因此,想写完总结,首先要放下不切实际的幻想:既然明白这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就必须了解这项劳动的意义,才有决心克服遇到的困难。
总结的意义是什么呢?
我认为是准确地认识「苦」和「乐」。佛陀初转法轮时,宣说四圣谛:此是苦谛,此是集谛,此是道谛,此是灭谛。为何先宣说四圣谛?善知识开示说,一是因为,唯有苦乐感受能触动有情顽固的心,否则听不进去,谈不上修行,用互联网黑话来表达,就是痛点。二是因为,有情对「苦乐及其原因」的认识全然颠倒,既然执苦为乐,那再怎么追求,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得到苦果。
从我自己的真实经验来说,同样一件事情,事前、事中、事后的苦乐感受,确实大相径庭。比如游泳,去之前觉得麻烦,又要准备用具又要步行来回,不如在家歇着;到真的浸在泳池时,被水环抱着的感受却是舒适温柔;游完步行回家,更是身体轻盈心情畅快——哪种感受更重要呢?我想应该是事中和事后吧,因为事前的感受源于习气,缺乏根据,事中与事后的感受才是对这件事的客观评价。所以啊,如果不作分析总结,那么每次计划去游泳时,都会被「麻烦」的下意识拦住脚步,错过事中和事后的快乐。
类似的情形还有很多。身为凡夫,总是被一时的、虚假的感受蒙蔽心智,做出与「离苦得乐」的期望背道而驰的选择。对此,我想到的办法就是及时总结,不被下意识的感受所蛊惑,扎扎实实地用记录说话,纠正一个选择,扭转一连串选择。
总结什么呢?
记录这段时间做过的一些事情,但凡是留下印象的,都可以记录下来。
一、烹饪
我以前不知道,烹饪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烹饪前,选择蔬菜瓜果,寻找适当的菜谱。这两个步骤不分先后,可以是先有想吃的菜色,也可以是恰巧看到特价信息,哪种方式都很好。
烹饪时,先复习菜谱,接着处理食材,最后下锅制作。
再次浏览菜谱是为了对要用到的食材、辅料、工具做到心中有数,就在今天中午,我还经历了「油在锅中,蒜忘了拍」的局面。
处理食材很有意思。起初我并无头绪,只是一样接一样处理,后来熟悉了各种食材的处理方式,就会花点时间考虑处理的先后顺序:比如番茄要烫水去皮、放凉切块,一定是最先处理;又比如黄瓜要入盐出水,也该往前排一排。还有个别食材,处理时需要技巧,比如剥毛豆,先用剪刀破开豆荚,就不会那么费指甲了;与之相对的,甜豆豆荚倒是一捏就开,但如果分心游神,豆子一定满地乱跳,捡豆子的时间比剥豆子的时间还长。另外,我会把处理食材放在学习、工作的间隙,既完成了烹饪步骤,还实现了工作休息,这样的休息方式非常专注,甚至能延续心流,比玩手机那种涣散的方式好一万倍。
下锅制作的过程中,最需要观察能力。今年以前,我下厨的成果往往是黑暗料理,当时搞不清楚原因,现在才知道错在哪——我从不关注锅里的情况,只一股脑把食材都倒进去,再随便翻炒几分钟,以为这样就能做出正常的食物——嗯,颇像不分级的电视剧,灯一关被子一盖,转眼生出个孩子。现在我懂得了,要观察锅里食材的状态:闻闻蒜有没有爆出香味,看看番茄有没有炒成沙状,青豆的颜色有没有变成翡翠绿,尝尝香菇有没有熟透......观察得出了结论,再去调整火候的大小、决定翻炒的时间。没有观察的翻炒是无用功,只能得到黑暗料理。
最后记录一下这半年(主要是六月)尝试成功的菜式:番茄土豆炖牛腩、青椒炒茄子、甜豆玉米腊肠煲仔饭、番茄香菇焖毛豆、蚝油秋葵、清炒黄瓜、番茄金针菇煮巴沙鱼、茄子擂皮蛋......虽还称不上拿手,但这些菜肴的味道绝不能说是黑暗。


还有一点缺憾,我总是在吃饭的时候玩手机,我下意识地觉得这样不好,用餐的时候应该专注品尝食物,才是对大自然、对食物、对厨师的尊重。但我还没能做到,也许是因为没有体会到真正的益处,需要多尝试几次,才能发现乐趣,或者发现并没有乐趣。总之必须尝试。
补:刚刚尝试一下,先把手机拿得远远的,然后感恩与这顿饭(做了玉米红薯甜汤、胡萝卜香菇炒腐竹)有关的人,接着仔细品尝饭菜的味道:玉米不太甜,红薯一般甜但很粉,腐竹软烂入味,香菇......还是比不上干香菇味道浓郁,胡萝卜的土味很重,没有与其他食材相融合,还是炖着好吃一点。
此时可能吃了1/4之一吧,思维开始发散,想到上午的工作,想到遥远的计划......但并没有起身找手机玩。吃完看看时间,才过去15分钟,扪心自问,我损失了快乐吗?并没有,不仅没有任何损失,还对以后的烹饪更有计划了,工作也更有眉目了。果然,吃饭前抓心挠肝地想玩手机,只是虚幻的贪婪,「贪心」作祟,远大于「贪的对象」。
二、游泳
游泳馆离我家20分钟路程,来回40分钟,游泳或者说玩水60分钟,洗头冲澡20分钟,吹头发要30分钟。算下来,一次游泳,要花2个半小时,和30元门票。
不仔细思考的话,我会粗暴地算账:明明只游了一个小时,却要多花1.5倍的时间,而且泡在水里那一个小时,也并没有充分运动,有一半时间在发呆和傻笑。每次都这么想,所以计划好游泳的日期,实际却总会拖上两三天。
游泳的实际情况如何呢?
收拾好用具出门的时候,心里还残余了一点不情愿,但毕竟已经走在路上,惯性之下必不可能回头,于是压下那点情绪,开始看路上的景色。蓝的天、白的云、绿的树、微微的风、方向明确的路人、明确要闯红灯的电动车......生动的画面涌入脑海,把「我」漫出来,也就对自己的所求看得轻了一些。

到了游泳馆,会取下发簪,熟练地卷着头发塞进泳帽,这个方法是从抖音上学的,泳帽一点也不会往上跑,特别好。拿着浮板走进泳池时,深水区是必经之路,我总贪婪地看着池中的人,分辨他们游的是什么泳姿,暗自称赞那漂亮的运动轨迹,想着什么时候我也能如鱼得水。进到没在胸口的浅水区,还是有些不习惯,最好先扶着池边走一走,跟水打个招呼。不得不说,水真是最最奇妙的物质之一,一方面,它很温柔,清清凉凉地包裹着身体,令人无比放松,另一方面,它极有力量,能将人稳稳地托起来。总之,待在水里,是一件既舒适又刺激的事情,退一万步讲,就算不练习游泳,啥也没学会,光在水里泡一个小时,也是很惬意的啊。
不过我还是做了些游泳练习的,五月底返深以来,我去了游泳馆六次,从0.8米池下到1.4米池,从换气一脸懵到可以连续游动。进步得确实慢,但毕竟进步了。最近的练习是「蹬腿与换气的配合」,加一点点「如何掌握前进方向」。
上岸之后冲澡洗头吹头发,没有难度也没有心理障碍,只是隐隐担心太耗时间了。这里我要劝劝自己,在游泳馆洗头吹头,总比在家快一些、专心一些,在家里只会更磨蹭。从游泳馆出来,会有一点点脱力的感觉,这种身体上的疲倦,让我分不出心神去思虑人类的未来,只懒洋洋地踱着步,心里安宁极了。
没想到游泳这么舒服,写完发现真的很舒服。
三、激励机制
之所以先写烹饪和游泳,是因为我从这两件事情中,发现了「专注」的快乐。当我放下手机、专注地处理食材时,我做出了比之前更好吃的食物;当我放下学会的渴求、专注于在水里扑腾时,我突破了换气的关卡。
我把这个经验引入日常、引入工作,从6月8号开始,严格记录从起床到睡觉的每一分钟,评估这些时间是否专注,按天统计专注时长,并颁发荣誉称号,形成一套围绕「专注度」的激励机制:
专注超过1h,获得「一鼓作气」称号;
专注超过3h,「三华聚顶」;
超过5h,「五福临门」;
超过8h,「八面威风」;
超过9h,那就快乐了,「九死不悔」的快乐;
超过10h,「十全大补」,至今还没拿到过这个称号。
截止到今天,我已经连续记录了27天。每日专注时长的总体变化趋势在变长,但常常波动,波动中的退步会让我质疑自己的意志,被质疑的感觉很不好。

这时候,总结又发挥作用了。通过总结,我发现自己确实提高了专注时长,确实完成了工作项目,确实改善了作息,确实实践出更好的休息方式,确实松动了「自我怀疑」的心态......不总结不知道,一总结吓一跳。
为什么总结有这么大的力量呢?我想,总结是一面镜子,是一盏灯,照出优点,也照出不足。如果不去照,人就会滑向更容易,往往也是更坏的一边。而一旦照见,就能重复优点、修正不足,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