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古汉字中有合声现象所想到的
1.如《论语·颜渊》:「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诸——之+乎。诸为章母鱼部,之为章母之部,乎为匣母鱼部。如果单独比较之与诸、乎与诸的上古音,确实有音近相通之可能,但似乎理解为一种类似于反切的连读现象更有可能——即取「之」的声母章母,与「乎」的韵部鱼部,快读而读成了一个章母鱼部的字,便用「诸」字来代替这两个字。
2.《列子·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於)。诸为章母鱼部,之为章母之部,于为匣母魚部,於為影母魚部,不管是「于」還是「於」,「之」與其組合,讀起來都是章母魚部的音,與「諸」同音。
3.旃——之+焉,旃为章母元部,之为章母之部,焉为影母元部,旃的读音正是取「之」的声母与「焉」的韵部连读而发声的。
4.叵——不+可。「叵」为滂母歌部,「不」为帮母之部,「可」为溪母歌部。滂母、帮母相通。
那么,换一个角度,是否存在一种单独的字,它由两个字组合而成,一个取声母,一个取韵部,合声恰恰也是这个字的读音的现象呢?出土先秦简帛中存在着一类特殊的合文例子,如「{之所}=」,往往加注有合文符号=,这两个字明明都单独写出来了,何必加合文符号呢?我猜最大的可能是,在读的时候,这两个字要连在一起读,取「之」的声母章母,取「所」的韵部鱼部,读成一个章母鱼部的字。
但上举的「{之所}=」的例子,由于有合文号的存在,我们难以将其视为一个单独的字。但还有其他的例子。郭店简《太一生水》:「一缺一盈」、郭店简《五行》:「淑人君子,其仪一也」、鄂君启节:「岁一返」,以上三个例子的「一」,原字均作{羽能},上下结构。从自形和字义上看,均看不出此字与「一」有什么关系,从字音上看,如果单独将「羽」与「一」、「能」与「一」进行比较,也看不出字音上边的联系。按照以上的推论,我们可将「羽」、「能」均视为声符,「羽」为匣母鱼部,「能」为泥母之部,取「羽」声母,取「能」韵部,则读为匣母之部,「一」为影母质部,匣母、影母均是喉音,之部、质部相通之例很少,但较鱼部、质部相通的可能性更大,之部与脂部可通,如郭店简《穷达以时》管夷吾的夷写作寺,夷是脂部字,寺是之部字,而脂部与质部又属于对转关系。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