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河印象(文字版1)

有人说,宜都地名历史早于宜昌,这话我信。早在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汉昭烈帝、刘皇叔刘备就改临江郡为宜都郡,“宜都”始得名。
有人说,陆城早于宜昌城,这话我也信。三国时,吴大都督陆逊屯戍宜都,“遂筑城于此,以拒蜀汉,后因号曰‘陆城’。”明朝时期,钱塘名士彭颖来宜都一游,曾留诗一首:“天意亡刘不可争,故叫孺子获功名,大星未陨原头夜,安得而今唤陆城”。
有人说,桥河早于陆城,这话我更信。但凡有两江相汇、有码头的地方,都是靠水吃水,在码头的吞吐历史中逐步造就了城市。这其中就有重庆、宜都、岳阳、武汉和“浪奔浪流”的上海滩。
宜都上锁巴楚山地,下引江汉平原,全市为长江、清江环抱,巴楚文化交融,素有“楚蜀咽喉”“三峡门城”“鄂西门户”之称。陆城位于长江与清江的两江交汇处,无论是从三峡脱颖而出的长江还是“千山万壑始出来”的清江,到了陆城地界,都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之感,从而引发唐朝大诗人李白“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浪漫想象。这可比宋代襄阳人张嵲的“炯炯晴鸥明晚色,悠悠残日动波光”意境不知高出多少。
陆城过去有“三宫六堰”“五巷二口”之说。“三宫”指的是道教的道场,“六堰”就是六口堰塘;“五巷”即唐家巷、向家巷等五条街巷;“二口”即桥河口、新街口。按照桥河历史文化街区的划分:桥河社区保护面积范围2.2公顷,核心区域更是只有1.1公顷。而这其中的生意大多与流经桥河的清江有关。
关于清江,写得大开大合、跌宕起伏的还是曾担任过枝江知县、后官至安徽布政使的康熙五十一年进士陈德荣(1689-1747年)。那个直隶安州人开篇就是“清江天上来,缥缈历云汉。云根养深渊,毛发明可鉴。发源施州卫,千里横匹练。”然后是动静合一:“或为石所激,吼雷势奔电。涧底纤鳞游,表里皆洞见。当其清浅时,手掬足可践。汇作无底潭,空明光一片。”最后收尾很可以点赞的:“宜都入川江,无复此颜面。浑灏成其大,岂云不善变。愿助东海深,旧山何必恋。”
清江古称“夷水”,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夷水》中解释:“夷水即佷山 清江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见其澄清,因名清江也。”陆城的大部商贸往来都与这条源出利川,在鄂西大山中蜿蜒辗转八百里,到陆城这里汇入长江的清江有关,于是就有了桥河这一靠近两江交汇处、却又在位置上偏重清江的商贸街区的产生。但在史料中,因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货物流动量少,其码头在明清两朝仍长期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