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沛:大雪纷飞
人们遇到要支持自己的主张的时候,有时会用一枝粉笔去搪对手的脸,想把他弄成丑角模样,来衬托自己是正生。但那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
章士钊先生现在是在保障民权了。段政府时代,他还曾经保障文言。他造过一个实例,说倘将“二桃杀三士”用白话写作“两个桃子杀了三个读书人”,是多么的不行。这回李焰先生反对大众语文,也赞成“静珍君之所举,‘大雪纷飞’,总比那‘大雪一片一片纷纷的下着’来得简要而有神韵,酌量采用,是不能与提倡文言文相提并论”的。
我也赞成必不得已的时候,大众语文可以采用文言,白话,甚至于外国话,而且在事实上,现在也已经在采用。但是,两位先生代译的例子,却是很不对劝的。那时的“士”,并非一定是“读书人”,早经有人指出了;这回的“大雪纷飞”里,也没有“一片一片”的意思,这不过特地弄得累坠,掉着要大众语丢脸的枪花。
白话并非文言的直译,大众语也并非文言或白话的直译。在江浙,倘要说出“大雪纷飞”的意思来,是并不用“大雪一片一片纷纷的下着”的,大抵用“凶”,“猛”或“厉害”,来形容这下雪的样子。倘要“对证古本”,则《水浒传》里的那一句“那雪正下得紧”,就是接近现代的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
一个人从学校跳到社会的上层,思想和语言,都一步一步的和大众离开,那当然是“势所不免”的事。不过他倘不是从小就是公子哥儿,曾经多少和“下等人”有些相关,那么,回心一想,一定可以记得他们有许多赛过文言文或白话文的好话。如果自造一点丑恶,来证明他的敌对的不行,那只是他从隐蔽之处挖出的自己的丑恶,不能使大众羞,只能使大众笑。大众虽然智识没有读书人的高,但他们对于胡说的人们,却有一个谥法:绣花枕头。这意义,也许只有乡下人能懂的了,因为穷人塞在枕头里面的,不是鸭绒,是稻草。
一九三四年八月二十二日
①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八月二十四日《中华日报·动向》
②章士钊:字行严,笔名孤桐,湖南长沙人。1924年至1926年任北洋军阀段祺瑞临时执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提倡尊孔读经,反对新文化运动。1931年起,他在上海执行律师业务,曾为陈独秀、彭述之案担任辩护。1934年5月4日《申报》刊载他的《国民党与国家》一文,谈及保障“民权”问题。关于“二桃杀三士”,见他的《评新文化运动》一文,“二桃杀三士 。谱之于诗。节奏甚美。今曰此于白话无当也。必曰两个桃子杀了三个读书人。是亦不可以已乎。”
③“二桃杀三士”典出《晏子春秋》,这里的“士”作“武士 ”,章士钊误解为“读书人”。鲁迅曾先后发表两篇文章,指出他的错误。
④李焰是当时反动刊物《新垒》月刊的主编。他提出所谓“国民语”以反对大众语,这里所说的话见他发表于《社会月报》第一卷第三期(1934年8月)的《由大众语文文学到国民语文文学》一文。
⑤“静珍君之所举”的文章指的是《新垒》第四卷第一期(1934年7月)刊载的《文言白话及其繁简》一文。

豆友mi8zckh9Vc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挽联
- 欧阳修:与高司谏书
- 韩愈:祭田横墓文
- 曾巩:与王介甫第三书
- 曾巩《与王介甫第二书》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