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七部女权主义著作,入门必看!

女权主义,是反对性别歧视、压迫、剥削,追求两性平等与妇女解放的政治文化主张。自从20世纪初第一波女权运动在欧美爆发以来,各国女性相继争取到了选举权、受教育权、同工同酬、堕胎合法权,而家暴、性骚扰、强奸等立法艰难地推进着。不少作家学者在一次次浪潮下思考记录下女权的过去与未来,留下启蒙先声。
1、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1929年)
这篇长论文来自于英国作家伍尔夫受邀在剑桥大学演讲的两篇讲稿,主题是女性与小说。伍尔夫兼具诗人、思想家与小说家的气质,她的语言简洁睿智有诗意,既能捕捉到日常生活中的暧昧,又能直指辽阔宇宙的幽深之处。
文中对于简·奥斯汀、勃朗特姐妹的评价视角独到,关于性别气质、雌雄同体的论述新潮客观,还假想出莎士比亚妹妹的形象,举证推论时代、社会和性格如何逐渐禁锢女性才华的过程。
最后,伍尔夫说:“我想请大家去写各种各样的书,不管书的主题多大或者多小,都不要犹豫。我希望,大家无论通过什么方法,都能挣到足够的钱,去旅行,去闲着,去思考世界的过去和未来,去看书做梦,去街角闲逛,让思绪的钓线深深沉入街流之中。没有什么比做自己更重要”。一百年后再看,她的文字还是这么振聋发聩。
2、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1949年)
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第二性》分为两部,上部为《事实与神话》,她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切入,剖析了男作家著作里的两性视角和女性偏见,下部是《实际体验》,她从女性的成长经历和人生角色谈起,探索一条革命之路。
波伏瓦既善于旁征博引哲学文学历史例证,又关注当下各国社会风俗,《第二性》以其全面性和深刻性被称为“西方女权主义圣经”。
3、杰梅茵·格里尔《女太监》(1970年)
《女太监》是澳洲学者杰梅茵·格里尔的博士论文,本书分为肉体、灵魂、爱情、憎恨和革命五章,运用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将两性进行对比分析,全面分析了围绕女性的神话、奴役和污名化,语言多长句,准确犀利有力量,充满冒犯性。
谈到妇女解放的前景,格里尔认为妇女不要欣赏暴力冲突中的胜利者,不要迷恋教育智力带来的光环,这样可以避免因过于崇拜男性而自降人格,妇女以享乐原则取代迫不得已,打破焦虑恐惧安定感,建立一种新的目标感和正直感,去追求自由。
另外,格里尔不赞成一夫一妻制,母亲对儿女的牺牲精神,女性的弱者意识,因此她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上,批判父权家庭的弊病,提出子女由团体共同抚养等观点。
4、乔安娜·拉斯《如何抑止女性写作》(1983年)
这本书是美国科幻小说家乔安娜·拉斯的文论集,她以历史上的各色作家举例总结了女性写作面对的阻力,比如榜样缺失、错误归类、成就被贬、受诋毁、被剥夺署名等问题。语言直率锐利,她搜罗了一些被忽视的作品,同时对那些鼎鼎大名的作家(狄更斯、海明威)予以批评。
《如何抑止女性写作》中列数的偏见至今依然广为流传:1、把女性艺术家归类为妓女、老姑娘、可悲的自杀者,所以女孩子不能读太多书。2、女作家的语言太日常化,太感性,所以脱不了自怜的小天地。实际上,第一是因为粗暴的分类将创作者脸谱化,第二是因为文学界审美标准的单一或者双标。
5、上野千鹤子《厌女》(1989年)
《厌女》是日本学者上野千鹤子的代表作。所谓的“厌女症”在男人身上表现为女性蔑视,在女人身上则表现为自我厌恶。
这是读起来特别酣畅淋漓的一本书。通过对近代历史、春宫画、父母与女儿、女校文化、时事新闻的分析,窥探这个男性同性纽带联结的东亚父权社会里种种厌女症。语言犀利、幽默,充满勇气和智慧。如作者所言,韩国人中国人也可以从这个视角出发阐释本国文化中的厌女症。
相比波伏瓦等学者主张女性要去争取和男性同等的权力和地位,上野千鹤子的女权思想里的扶弱意识更强一些,她希望女性内心深处接受自己的身体,呼吁更完善的社会制度,比如有偿家务。
6、奥莉娅娜·法拉奇《我不相信神话》(2023年)
《我不相信神话》编选自“世界第一女记者”法拉奇的新闻稿和传记文字,她对于工作,旅行,爱与自由,写作,信仰直言不讳的看法,语言非常简洁,观点极其明确,且自我如此鲜明,有个性。
法拉奇意志坚定,充满激情和勇气。她同意某些地区女性遭受的不平等待遇,但自己并不为女性身份所困;她保持着独立自由的状态,但在爱情中甘愿无私奉献;她践行着女权主义,但不为框架所定义。
7、马蒂尔德·拉雷尔《去他的父权制》(2023年)
《去他的父权制》以浅显活泼的语言科普了法国女权200多年来的平权之路,从选举权,工作权和受教育权到避孕,堕胎,性快感等权利,都是靠不屈不挠的争取得来的,而且时常有开倒车的现象。
本书结尾有法国女权重大事件年表,参考文献则罗列了其他女性史书籍,作为延展阅读。
-
谁知道呢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4-24 17: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