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金之工展@清华艺博—第四章-祈拜形象、第五章-钱币
第四部分基本上是早期亚洲佛教造型通览了。大开眼界。

祈拜形象
公元1世纪,佛教造像艺术产生于印度北部,是希腊化风格雕塑与印度风格融合而形成的健陀罗佛教艺术,在此之前的祈拜对象是各类佛教象征符号。自此,佛教艺术也开始传至更广泛的地区,原初的风格与当地艺木融合后,逐步在信仰佛教的国家或地区形成各有特色的艺术形态。佛教传播分为北线和南线,向北通过丝绸之路传播至阿富汗、中亚、克什米尔.中国西部地区、中原,最终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由于帕提亚王国 (公元前247年一公元224年)的崛起,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罗马帝国在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从阿拉伯半岛经印度洋至中国的海上贸易逐渐繁兴,印度作为重要的中转站,通过贸易往来和政治千预,开始对东南亚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约公元一世纪,印度文化开始进入东南亚地区,印度文化向这些地区的扩展被称为印度化 (indianization),这导致了东南亚的梵语化、印度化王国的崛起、印度教和佛教等宗教在东南亚的传播。印度化及其彰响几乎遍及东南亚社会和历史的各个方面,又被当地文化所吸收、融合,从而产生了带有地域特色的新文化。直至13世纪,伊斯兰教开始取代东南亚大部分地区的印度文化,长达一千多年的印度化进程,也为东南亚国家声来了-定程度的文化统一,包括文学、哲学、政治体系、建筑、音乐、宗教信仰等诸个方面。佛教艺术方面,向东向南传播至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束埔寨和老挝等信仰小乘佛致的国家,发多风格对东南亚佛教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章选取从公元2世纪至公元14世纪的佛教泉征符号和青铜(部分鑫金)祈拜形象,发现地包括印度、健陀罗阿富汗、巴基斯坦,朝鲜半岛、印度尼西亚和束埔寨等,勾勒了宗教艺术向外传描的不同路线。

佛塔形玻璃舍利容器 Pagoda
舍利塔塔身为玻璃制,其它部分为金制。舍利塔由4 重塔刹、塔瓶和塔座构成,是典型的犍陀罗式舍利塔。
***

女神像 Goddess plaque 阿富汗(公元6-7世纪)
原本可能是长方形奉献板,下部两个角有缺失,边缘饰连珠纹,据传发现于阿富汗。女神头戴华丽的珠宝,飘带翻飞,左手持棕桐时,右手托杯,端坐于雄狮之背,身体两侧有宝瓶,内插盛开的花朵。这可能是娜娜女神的形象。娜娜女神与伊什塔尔互通,是美索不达米亚的丰饶和胜利女神狮子是伊什塔尔女神的随骑。娜娜女神的形象也传入中亚,常出现在钱币上。
**

佛手,素可泰王朝(14世纪)
**

丰收女神像 Figurine of harvest goddess
地区:巴基斯坦 时期:突廠沙希王朝 (7世纪)
西布莉 (Cybele) 女神是发源于新石器时代小亚细亚弗里吉亚 (Phrygia)的母亲女神,其典型特征就是端坐于双狮座(即宝座两侧有两只狮子),此形象在从地中海到中亚、南亚的广大范国内流传,延续数千年。早期的佛像中也有很多借鉴双狮座的例子。中国汉代流行的西王母崇拜,也可能与西布莉女神向东方传播有关。
**

菩萨坐像 Seated Bodhisattva 印度撅哒(6世纪)
这尊婆罗门形著萨像 (Brahmin-shapedbodhisattva),结咖跃坐于莲花上,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执水瓶,鼠藏华丽的头饰大耳环和胸饰,以意大的眼睛和丰满的身体为特征。
**

菩萨半跏像 Pensive Bodhisattva 地区:巴基斯坦 时期:突厥沙希王朝 (7世纪)
半结跏哲萨像,端坐于莲花座,石腿盈在莲花上,右手结与感印,左手执宝瓶。莲花座下有童子路拜仰望。
**

佛陀坐像 Seated Buddha 地区:巴基斯坦
螺发,香通肩式袋装,结跑趺坐于蓮花座上,右手系上与愿印,左手取衣的一端,面容祥和以健陀罗饼为基础,从螺发、袈装衣褶的表现手法等,可以者出古代印度笈多佛像的影响,也接近 7-8 世纪克什米尔佛像风格。
**

文殊菩萨 Manjushri Bodhisattva 地区:克什米尔 时期:小勃律王国 (6-7世纪) 材质:青铜
结珈趺端坐于莲花座上,火焰光背,头戴宝冠,胸前配饰物,右手施与愿印,左手执莲花状花球。台座两侧有狮子,因此被认为是文殊菩萨。左右侧配有带头光的胁待。在古代印度文殊菩萨的信仰在笈多王朝时期兴盛起来。
**


佛陀立像Standing Buddha 地区:朝鲜半岛 时期:统一新罗時代( 8世纪)
头部很大,双臂张开,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一体铸造,表面鎏金保存的较好
**


菩萨立像 Standing Bodhisattva
头部硕大,戴着三面头饰,面類丰盈,眼睛细长。右手屈臂执似宝珠之物,左手下垂,暖部收得很细。容貌上可以看出一定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色。
地区:朝鲜半岛 统一新罗時代一高丽時代 (9-10 世纪)
**


佛陀立像 Standing Buddha
肉髻较大,面部圆润,面容谦和。右手施莲花印,左手垂下手筆向内,腋下直立。佛像一体铸制,表面呈黑色。
地区:朝鲜半岛 时期:统一新罗時代 (8 世纪) 材质:青铜
**

**

佛陀立像 Standing Buddha
地区:印度东北部 时期:帕拉王朝 (9-10 世纪)Pala Empire, 9th c. CE-10th c. CE
材质:鎏金青铜 尺寸:高17厘米,宽7厘米,厚3.6厘米 重量:840克
寻着轻薄的通肩式袈裟,紧紧贴住身体的衣服,有“曹衣出水”的风采。重心放在右脚,扭腰的造型,是古代印度笈多美术的传统。 右手垂下施与愿印,左手置于左肩部,拈住衣角。从尖尖的肉髻和眼尾的上扬的表现手法,可以看出帕拉王朝的特征。
**

佛陀立像 Standing Buddha
地区:朝鮮半岛 时期:统一新罗時代, (8 世纪)
朝鲜半岛有佛教,开始于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的时代,4世纪后期由中国传入。6世纪时,倭国(即后来的日本)与朝鲜半岛的百济开展了密切的外交联系,主要通过中国南朝-百济-倭国这条路线将中国文化传入倭国,其中就包括佛教的“公传”(官方传播)。公元668年,朝鲜半岛进入了统一新罗时代,当时的佛教造像艺术深受唐代的影响,却又有其特色,例如佛像头部大而圆、身材较短等,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当时日本的造像。
**

文殊菩萨坐像 Seated Manjushri Bodhisattva
地区;印度尼西亚(爪哇) 时期:三佛齐王国 (10 世纪)Sri Vijaya, 10th c. CE
材质:青铜 尺寸:高11厘米,宽7厘米,厚6 厘米 重量:420克
三佛齐,又称室利佛逝,因控制马六甲海峡而成为东南亚的强国,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上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宋明两代史书中对三佛齐记录甚多。三佛齐一度佛教兴盛,有海上佛国之称。此尊坐像高醫,嘴角上扬,右手施与愿印,左手执莲茎,结蹦趺坐。
**

菩萨坐像 Seated Bodhisattva 地区:印度尼西亚(爪哇)时期:三佛齐王国 (10 世纪)
头部園锥形高醫,眉眼凝重。身体柔和,四肢纤长。右手时搭在右廢上,拈指左臂白然放在左膝上,手执莲花。莲茎缠在左臂上花朵在左肩上绽放。坐姿类似印度尼西亚造像中常见的”安乐坐*。
**

帕尔瓦蒂立像 Figurine of Parvati/Uma
头戴宝冠,面部圆润,嘴角露出浅笑。耳朵、脖子、胳膊等都戴着较大的首饰,胸部隆起,腰纤细。左手缺损,右手执花蕾。此神可能是帕尔瓦蒂(别名乌玛),即印度教中的雪山神女,也是是湿婆神的妻子,是与生育、爱情、婚姻、孩子和奉献等信仰有关的印度教女神。
地区:柬埔寨 时期:高棉(14世纪) Khmer Empire, 14th c CE 材质:青铜 尺寸:高20.7 厘米,宽7厘米,厚4.5厘米 重量:610克
**

神像 印度中世纪
**

迦腻色伽那枚有佛形象的没拍,钱币史涉及范围太广,有时间再去看了。

🪴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松江 方塔园-经幢-醉白池 (3人喜欢)
- 廊坊博物馆 (5人喜欢)
- 漫步北海公园 | 陌游记#31 (2人喜欢)
- 石家庄 毗卢寺 (13人喜欢)
- 保定 淮军公所-直隶总督府-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保定博物馆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