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比》——欢迎来到真实的世界!
昨天去看了《芭比》。这两天各种公众号文章都在热议这部电影,主题正是当下很热门也最易引发争论的女性主义,话题度很高。
走进影院时内心有些小期待,也暗暗为它担忧。如此敏感且有争议的话题,注定不可能讨好所有人。不知它如何另辟蹊径,竟敢试图通过流行电影这种商业化的方式让普通大众买账。
我看的是中午场小影厅,人不太多,坐的也比较集中。电影开场前,我有意识地环顾四周看了一下,发现大部分是女性。而且有两排观众,一看就是学生模样的女孩子一起结伴来观影。全场二三十人,我似乎只看到有两个男性。一个像是陪女朋友来的男生,而另一个是坐在我身后的十岁左右的小男孩。
这是一部喜剧电影,而且意图很明显,它想要以更轻盈的方式处理这个容易引发矛盾甚至导致男女对立的话题。所以它很讨巧地利用一个芭比娃娃觉醒后来到现实世界中的一系列经历和见闻,以及芭比乐园与现实世界的反差,来试图让观众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和理解女性真实的处境,比如现实世界中女性遭遇到的男性凝视所带来的焦虑和不安全感,社会以及女性自己对于自身的苛刻要求,政治经济媒体等各种领域男女力量对比悬殊等。这些部分可以引发很多女性的共鸣,观影中,这些地方都会引发观众们的轻笑,而观众们也清晰地知道他们应该在这些地方发笑。但同时,影片也有意识地不将所有的火力都集中在两性话题上,美泰公司管理层开会的场景其实很明显的是在调侃职场等级制度的低效和荒谬,也讽刺了资本在政治上毫无原则,只以逐利为唯一目标。
看完整个影片,感觉电影一方面想要获得女性认同,揭露了女性在社会上的不利处境并调侃父权制度和传统男性思维,但同时又有些小心翼翼努力在拿捏平衡,不希望太过刺痛男性观影者。但是,影片所表达或者调侃的东西在我看来,似乎有些老套缺乏新意,每一个笑点都在预期之内,缺少了些出乎意料的东西。
这次观影,没想到真正让我出乎意料的反而是在影片之外。电影看到一半,我感觉有人踢了一脚我的椅背。起初我以为是后排观众不小心,便没有在意。不一会,感觉椅背上又被踢了一脚,心里有些不愉快但决定还是专心看自己的电影,暂且不予理会。谁想到没有过多久,椅背又被规律地踢了好几脚。我有点焦躁了,回头看一眼背后到底是什么人。昏暗中看到好像是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旁边一位戴眼镜的女士看起来是他的妈妈。我暗想,这个影片对于小男孩来说还真不是太友好,估计超出他的理解范畴了。陪妈妈来应该是有些无聊吧,我有些同情他。所以没有作声,只是盯着小男孩看了一秒钟,以为他能理解我的意图。但等我回头之后没有五分钟,椅背上又感觉被踢了几脚。这次我忍无可忍了,回头压低声音制止小男孩。但小男孩一脸无视,无动于衷,我压抑着火气提醒他妈妈管教一下。虽然面无表情,那位女士却看得异常专注,浑然不觉。我叫了好几声,她好像才猛然从电影里抽身出来。看她好像侧身按了下小男孩的腿,我便作罢回身继续看电影。
这时电影里正是一片混乱的局面。因为肯从现实世界回来之后,带来了父权制度,攫取了芭比乐园控制权。而此时芭比们觉醒了,又重新夺取了芭比乐园的控制权。肯无法接受这个失败,屏幕上的他正趴在地上嚎啕大哭。这个场面是有些好笑的,之前趾高气扬炫耀自己男子气概的肯,现在却变得如此狼狈可怜。但似乎又好像哪里不太对,没有人能笑得出来,观众们很安静。忽然,在电影台词之间安静的空档里,背后的小男孩高声气愤地说了一句,那让女人控制一切就好了。这一句话,虽然不高亢,但在黑暗的影院里却异常清晰,更清晰的是其中所含有的愤恨情绪。那一刻,我感觉所有的观众都一凛,但没有人发出声音或者是回身去看这个小男孩,好像大家都沉浸在影片中。小男孩的妈妈也异常冷漠,似乎也没有任何动作或是言语去安慰或是向孩子解释。大家都装作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那一刻,不知为何,我感觉非常地尴尬。
接下来,我的思绪不时从眼前的电影上跑神。我想到小男孩的妈妈,她看得很专注,但回头的那一瞬我也看出了她脸上的不快乐,麻木和疲惫。可以想见,这部电影并不是小男孩主动选择,而是妈妈在疲惫生活的间隙中硬拽儿子一起看。作为母亲,她没有办法撒手让儿子独自在家里,但又想满足自己迫切想看电影的心愿。育儿的职责和内心自我的需要在一个女性身上挣扎和撕扯,这是现实中女性的真实处境。看着电影中梦幻的粉红色和芭比脸上的灿烂笑容,我感到有些虚无,无法集中精神在电影上。
那一刻,我清晰地感觉到女性平权主义任重道远。真正艰难且真实的东西是在影片之外,在日复一日的普通生活里。记得有次聚会,大家聊到女性婚育的话题。一个朋友忽然问在座的女性,如果给你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在你大学毕业的时候你是选择事业还是选择结婚生子,在座的单身女性朋友大多都说选择事业。但我听到这个问题却莫名有些气愤,不愿回答。当下那一刻,我不知道自己为何气愤,只是非常本能的情绪立刻上头,那是身体最诚实的反应。事后回想起来,才慢慢明白我当时为什么气愤。我气愤的点在于,为什么大家只会约定俗成地将女性架在这样一个两难的境地上去做抉择呢。试问,哪位男性曾被这样拷问过,或者内心真觉得这是个问题呢?当然我理解,这个问题有男女在生育问题上存在客观生理差异的原因。但是,这背后更隐含的是,人们以及这个社会对女性处境和女性自我发展问题的普遍漠视。很多人还是一厢情愿地认为结婚生育才是定义一个女性是否成功或者幸福的最重要标准。面对日趋降低的结婚率和生育率,整个社会忧心忡忡,舆论对女性各种威逼利诱,但却迟迟没有在生育医疗、孩子看护、女性职场权益等这些根本问题上落地像样的保障措施。当现代女性在和男性一样面临激烈的职场竞争和个人发展求索之外,我们的社会和国家却仍如一个专制的大家长那样,期待女性还能够像过去那样,独自、沉默、顺从地去承担去消化生育所带来的各种成本和消极面,并视为理所当然。在我看来,如果没有对女性真实处境的理解和共情,那些所谓促进婚育的宣传和政策其实只不过是隔靴搔痒,无法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前一阵听一个最近才生完宝宝的女性朋友聊整个生产的过程,令我震惊的是她说整个过程最大的感受是感到被欺骗。生育过程的痛苦以及产后的种种问题,都远远超出了她的预期。而这些问题,诚实的说此前她并不是完全一无所知,但是那些只是各种媒体宣传的轻描淡写。甚至连她的母亲也从来没有认真和她交流过,仿佛大家都觉得这些东西理所当然、不值一提。另外她说感到很讽刺的是,当她在承受着生育的巨大痛苦时,想到各种媒体无时无刻不在宣扬人类引以为傲的各种炫酷科技,但这些被鼓吹的科技却没能解决这个最古老且关系人类繁衍的最重要的生育问题,人类的智慧在这里显得如此局限和渺小。
但其实,这些并不是我真正想讨论的话题。我想说的是,从这些故事中我体会到,女性的诉说和被倾听是非常重要的。女性在家庭、职场、社会中所面对的被忽略、轻视和歧视的种种具体问题,过去大家都避讳,认为司空见惯甚至不值一提,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就像前一阵引发各种媒体广泛热议的,高铁上是否应该卖卫生巾的大讨论。从常识来看,连这竟然能成为一个问题,真的让人觉得荒谬和匪夷所思。所以,女性的觉醒便在于开始真正的重视自己内心的感受,克服羞耻感,克服世俗的偏见去诉说。以女性的视角,以建议性的视角,而不是宣战的态度去诉说。不仅是在私人领域,也积极参与到广泛的社会讨论和公共议题当中去。从个体的感受出发,去找到与社会发展宏大议题的连接点。当然我们不能妄想诉说就能解决问题,甚至诉说都不一定会被认真的倾听,但这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只有被诉说,才会被看到,才有可能被理解,才有可能被解决,才有可能带来改变。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但是这个回响的到来仍需要我们巨大的耐心,可能需要一代人、两代人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实现,才能真正看到根本性的社会变革。
而《芭比》在我看来,就是一次女性的诉说。它试图以轻松、调侃的方式去承认和诉说女性的真实感受,而不是压抑、忽略它们。它做的小心翼翼,不希望被视作是对男性的一种冒犯,也乐观地相信男性会有足够的包容心和幽默感去理解和化解它可能引发的一些不适、尴尬或冒犯。所以,真心希望这部电影不会被解读为只是女性主义者的自嗨,也希望它不要被误解为在试图打破女性刻板印象里而重新树立起对男性的刻板印象。
影片的结尾,芭比决定不再回到完美但不真实的芭比乐园,而选择生活在真实的世界中。而电影中的妈妈和女儿也因参与芭比乐园的解放运动而开始重新反思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生活。而肯,在父权制被颠覆、原有信仰坍塌之后崩溃迷惘,而芭比则告诉他不再是作为芭比的男朋友而存在,肯就是肯。《芭比》并没有给观众一个欢乐积极的大结局。完美的乐园打破了,每一个人都面临着重新的人生选择。所以,这部影片的真正意图是希望我们能来到真实的世界。在完美和真实之间,它选择了真实。不知,你将做何选择?
真实的世界,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这部电影并不是仅仅在表达女性的困境,也是男性的困境,实际上它是人的困境。而解脱困境的方式,我想,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是不管女性还是男性,大家都能放下偏见和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真诚地、积极地去了解、理解另外一个性别的真实处境。对各种公共话题的讨论双方都应该克制在理性的边界之内,而不是沦为纯粹情绪的宣泄和极端事件的过度宣扬。而韩国社会就是这种趋势可能会导致的一个典型反面例子,男性女性之间普遍性地互相仇恨,矛盾对立非常严重,甚至带来了撕裂社会,阻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隐忧。
完美世界被打破,虽然你失去的是锁链,得到的却是自由和整个世界。但是,与自由相伴而来的,是这个世界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我想每一个试图追求自由的人都应该有清醒的认识,自由之路必定是充满挑战和艰辛的一条路,远不如芭比乐园里安全、舒适、惬意。每一个追求自由独立的人,不仅要有勇气去做自己的人生抉择,也需要有勇气去承担相应的后果。这是自由的代价。
但无论如何,它仍然是一个值得追求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没有哪一方是所谓的“第二性”。男性和女性互相理解、协作,支持,都能以独立的姿态,去追求个人主体性和超越性的那一面,而不仅仅是被人类生存性的那一面所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