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思考者

我不喜欢开车,原本八九年前我就可以开始学车,可直到这个月初我才拿到了驾照。即使拿到驾照我也没有太多驾车的欲望,因为对我来说开车是件十分耗神的事。不坐车的时候我喜欢搭公交。在公交上有一种开放感,不像在私家车里那样被拘束在一个狭小的驾驶空间里,有种憋闷和寂寞的感受。此外,在公交上我似乎可以化身人群组成的水流——人流(非指人工流产)中的一滴,不被打扰,更容易进入一种自由自在的思想状态,恍如心流。在这种时刻,我会默默地观察其他乘客,会思考许多事情。我记得卡夫卡有部短篇小说就叫《乘客》,讲的大概就是极其类似的一副场景:他在电车上思考家庭、城市和世界,但是却找不到自己在其中任何一处的位置。电车在人潮和车水马龙间穿梭,但似乎一切都与他没有联系。与此同时,他看到一名正打算下车的少女,那名少女离他很近,近到他能真切地看清她的裙褶、衣领上的网眼、她握伞的手、她的鼻翼、耳蜗以及摇曳的棕发发梢。他们离得是如此近,以至于他恍惚以为自己已经接触过了这名少女。可是尽管离得如此之近,少女却对他的存在视若无睹,毫不惊奇。他诧异于少女的无动于衷,诧异于人们如此之近却又如此之远。 我对这不过百来字的短篇一直印象深刻,因为它用这样简单的场景描述了一幕现代生活的无望悲剧,其中有种无比的孤独,即使过了一百多年我还能感同身受。我的思路不像卡夫卡这样郁沉,可我的确也很悲观。有时候会怀疑起我力所能及的世界里究竟有几个人此刻正在进行激烈的心理活动,换句话说,有谁拥有丰富的内心和细腻的感受?有谁正在思考?假如我驻足在某个地方会不会发生一些浪漫或者有意思的故事?可惜现实貌似总是很无聊。这又让我想起获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南非作家库切的长篇自传小说《男孩》。故事的主人公约翰在伦敦乘地铁时经常在大衣衣兜里插一本诗集,幻想着有一个同样有品味的女孩会因为看见这本诗集而接近他,可惜现代的英国女孩对这些诗啊、文学啊什么的毫不在意。因为我现在也旅居国外(住在澳大利亚),所以对这一现象十分感同身受,现今的人关注的内容大概是工作、投资、体育、流行乐、偶像明星还有电子游戏之类的,至于literature, politic, philosophy还有history都是真正的“臭老九”,乏人问津。国外倡导的是快乐教育,我们经常调侃国外的大学生心智水平等同于国内的高中生,而国外高中生等同于国内初中生,初中生等同于小学生……即使是一些在国人看来属于常识的知识他们也不一定晓得,比如他们对一些世界主要国家的领导人知之甚少,有时候连名字都叫不出来。美国有很多街头采访的节目,比如询问他们能不能说出七大洲都有哪些,这些老外也几乎答不上来。这种情况在国内或许稍微好些,但只怕也不多。在《男孩》里,约翰原本是英国IBM的一名程序员,他却想要成为一名小说家,可他却羞于向其他人提起,因为在今天说要当小说家听起来就像是要到街头当乞丐讨饭吃。 不过,正因为有想法、心思细腻或者说很特别的人不多,所以遇到的时候总会让我觉得很有意思。我曾经在火车上碰到一个穿着灰色西装裤、白衬衫,背着黑色双肩包的小伙子,光从衣着上看他就像个一般上班族,可他身前杵着一个黑袋子,从形状判断里面貌似是某种鼓之类的乐器。当时我正坐在座位上,而他刚好站在我身前。他从黑色双肩包里面掏出一个笔记本,放在鼓上,然后用黑笔在那上面作画。笔记本的高度刚好在我视线的正前方,所以他翻页的时候我清楚地看到上面画了很多骷髅头、披头散发的女人之类的东西。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他的绘画风格十分黑暗哥特。但更有意思的是,火车刹车的时候,他用一只手去拉吊环维持平衡,所以扶笔记本的那只手没能撑住他作画的那一页,笔记本哗啦啦地一下子翻到最前面去了。这时我才发现他的本子前面几页画的竟然都是电路图。我在脑袋里立马勾勒出了这个年轻人的形象,大概是表面一本正经,从事电子工程一类的严肃工作,内心很敏感、压抑,需要发泄,所以通过音乐和绘画来释放情感。这让我觉得这人十分有意思,很像某类电影的主人公,有艺术家气质,假如我也擅长音乐和绘画,并且不是社恐的话,或许我就要当场和他交个朋友了。 除了能让我在车厢里观察到人并陷入思考以外,搭公交出行还让我不得不走路经过许多街道和角落,这就像是在城市里游览一样。每次去到一个新地方,我还常需要用导航来指引方向,这让我又反过来联想到阅读、思考和生活的关系。实际上,我们的人生需要确定一个目标,就像出行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地(哪怕这个目的地只是暂时的),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就像向这个目的地迈出的一步步,阅读和思考就像我们参考导航去校准自己前行的方向。因此,假如一个人不爱阅读和思考,那他或许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乱兜圈子,一切都靠暂时的冲动和感觉去乱碰。他的目的地近些还则罢了,但凡他想要去到稍微远点的地方结果都只能是徒劳无功。所以说,假如我们想在生活里实现一些理想、做成一件事情,任何形式的阅读和思考都是很有必要的。虽然写到这里我觉得这是极其浅显的道理,但是确实在生活中遇到太多的“无头苍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