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阅读记
查看话题 >2023年7月读书复盘:教你过目不忘的读书法!
7月份,一共读了6本书。包括个人成长类3本,小说2本,还有1本算是励志类的:
1、《过目不忘的读书法》(★★★★)
2、《结构思考力》(★★★★)
3、《替身》(★★★)
4、《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5、《红房间》(★★★★)
6、《学习脑》(★★★★)
如果您对以上这些书有兴趣,欢迎继续阅读。
(全文约4000字,请耐心阅读)
01-桦泽紫苑:《过目不忘的读书法》

今年正好读了的《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这本书写得很好,既有理论,也有行动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时间管理(我更愿意称之为“精力管理”)主题书籍。
再次看这个作者的书,其风格一以贯之,文字比较诙谐和另类,比如给读书法取名为“奥特曼读书法”“西柚鸡尾酒读书法”等等。
而内容上,依旧是理论+干货的形式,并且有部分内容和《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存在重叠,比如15分钟碎片时间阅读。
在这本书里,作者提到了自己如何做到“过目不忘”的,简单来说,就是3项原则和2个关键词,总结下来就是:多次输出+碎片阅读。
1、多次输出。
作者书中提到的几个输出方法都比较常见,如书上划线做笔记,给别人讲解书中的内容,写感想,写书评等。
而多次输出的目的,就在于“重复”——只有重复接收到的内容,才能让大脑印象深刻,乃至长期记忆。
这里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阅读完以后隔几天写书评。
以往,我会写很多书的书评,考虑到现在时间比较少,所以更多的书我都是写完短书评就结束了。
作者这个行动建议我觉得特别好,一方面是又重复了一次,另一方面也能更加客观地看待这本书。
2、碎片阅读。
作者特别推崇碎片时间阅读,他认为,完整地阅读60分钟,不如分成4个15分钟来读——“初始效应”和“末尾效应”会让我们有更多印象深刻的内容。
不过我倒不是很赞成这一条。
完整的阅读时间会让阅读更连贯,前后逻辑性更强,以及能够培养更深度的专注力,这是碎片阅读无法替代的。
但是,碎片阅读更适合日常的场景,毕竟大家都很忙,完整的时间还是相对比较少的,这需要结合起来做。
此外,在这本书中,作者不光是讲了读书,还包括选书、看电子书,甚至是买书。
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比较推荐阅读,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02-李忠秋:《结构思考力》

认真精读的一本书,写了3万多字的领读稿。
这本书的核心理念,正如书封提到那一句:只有思考清晰,才能表达有力。
作者在书中将结构化思维分成了3个步骤,分别是:理解、重构和呈现。
我对这3个步骤的理解是:有逻辑地吸收外界的信息,整理并结构化输出已有的信息,用更为形象的方式呈现信息。
关于这本书,给我最大的3个启发点是:
1、一定要结论先行。
可能也跟我们说话的习惯有关,总习惯弯弯绕绕,把想表达的内容隐藏在长篇大论里。
这样的习惯真不好,特别是如今时间这么紧缺宝贵的时代——浪费时间就是在浪费生命。
试想一下,如果你在跟领导汇报工作时,铺垫了很长的一堆内容,就不得不让领导去“猜”你到底想表达什么。
相反,如果对方先听到结论,就会很自然地把后面你要说的内容和前面的结论做一个连接,从而更容易认可你的结论。
所以,结论先行的意义就在于,先突出重点,让对方能够一下就立马get你要说什么。
2、尝试用思维模型去“解题”。
遇到问题时,我们总是很容易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或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这样做的后果是,很难彻底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
比如人工成本上来了,那是不是裁员就行了?显然这个答案过于简单化了。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不妨多掌握一些思维模型,比如书中介绍的5W2H、SCQA、SAP等等。
我们也可以通过阅读其他书籍、文章,再掌握一些日常可以使用到的模型,如黄金思考圈(What-Why-How),PDCA等等。
遇到问题的时候,先想想,有哪些模型可以套用,这样可以让自己的思考尽可能全面系统,而不至于挂一漏万。
3、多把“3”用在工作生活中。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相信大家都对这句话不陌生了。
哪怕是看到微信群里别人点赞,往往都是“3”个起步。
作者书中提到这一做法的3个好处
第一,直接说出“3点”,让别人觉得你思路清晰。
第二,一下子说出“有3点”,让你看起来自信满满。
第三,说出“有3点”后,对方会更认真倾听。
我自己平常也是比较常用这个方法,比如此时此刻写《结构思考力》的短书评,我就会有意识地去写3点。
如果写不出来呢?
我的答案是:先不管能不能想出来,告诉自己,就是要写“3”点。
正是写下了这句话,“逼着”自己去思考,反而思路会给打通。
只有刻意练习,才能运用自如。
总体来说,这本书是非常值得去阅读的,用结构化思维去升级自己的人生。
03-绫辻行人:《替身》

之前因为看“馆系列”而对作者绫辻行人印象深刻,也可能正是因为抱有极大的期待,最后看完的心理落差也比较大。
我以为我看的是一本推理小说,结果却是一本恐怖小说。
我以为会看到精妙的诡计,但最后呈现出来的却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鬼”计。
对这本书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每每到关键时刻,必然会“中断”,大概有这么几种:
1、如果是在打电话,一旦要说到“关键信息”,手机信号必然会很弱,声音断断续续。
2、如果是两个人面对面交谈,当对方要说出来时,立马就会出现一个电话来打断,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3、一方说着说着就不愿意说了——最讨厌这种话只说一半的人,你要么就不说,要说就说完,内心真是吐槽10086遍了。
所以,我觉得这本书的书名可以换个标题,叫《中断》——让人读起来特别不舒服。
尽管最后揭秘时,是和前文的种种细节连上了,但整本书就给我一种“本可以30分钟结束的连续剧,硬是拖了30集”的感觉。
所以,我的评价就是一般,不是特别推荐阅读。
04-约翰·史崔勒基:《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鸡汤,但也挺有意思、非常薄的一本小书。
书中的“我”因为一次堵车而意外来到一个咖啡馆,在这里,他竟然在菜单上看到了3个问题:
你为什么来这里?
你害怕死亡吗?
你满足吗?
文中的“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对于这3个问题,可能从来都没有想过,更不用说去给出一个答案。
“我”每天都在好好过日子,工作虽然有压力,但似乎也还过得去;生活普普通通却也不差,为什么要去想这样看上去很哲学意义的问题?
而作者则用这样一个“意外”,通过“我”和其他人的对话来不断唤醒自己潜意识里的想法。
这个想法就是: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用书中的话说,就是PFE(Purpose For Existing)。
如果我们有一个目标,就很可能会为之努力,而不是每天浑浑噩噩,重复前面的日子。
如果我们有一个目标,就很可能看到外面更大的世界,而不是蜷缩在自认为宽阔无比的“井底”。
如果我们有一个目标,就不用再想着退休以后去做想做的事,因为,当下的每一天我们都可以去做。
只不过,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几个问题——正如“我”一样,也是因为意外邂逅才真正去思考。
还有更多的人,也许这些问题在脑海中“一闪而过”,甚至是好好想过,但最终,想法依然是想法,没有成为行动。
我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自己的答案,全世界只有我们自己可以决定。
你选择了什么,你就会怎样过一生。
共勉之。
05-江户川乱步:《红房间》

应该是第一次看江户川乱步的推理小说,但没有给我很惊艳的感觉。
这本《红房间》里,一共讲了9个故事,印象最深的,也是同名的短篇《红房间》。
这篇故事,讲的是一个因为感觉生活极度无聊,而去追寻猎杀的人。
比较特别的是,他的“猎杀”并不是我们通常看到的那样,而是让一个个人因“意外”而死亡。
比如,遇见一个受伤的人,故意告诉他去一家医疗水平特别差的医院,结果导致了他的死亡;
看到老太太横穿马路时,突然“好心”地叫住她,提醒她要注意安全,反而因为让她分心而导致被撞;
和朋友一起外出跳水,明知道有个大石头在下面,却怂恿朋友一起跳下去,最后让朋友撞到岩石而逝去......
诸如此类,你能想象得到,这些“意外”都是出自一个有“恶意”的人吗?
正如书封所说的:越是单纯的意外,越可能是精心策划的谋杀!
只不过,故事的结尾不是很有意思,给整个故事的精彩程度打了个折扣。
还一个印象比较深的是《湖畔亭谜案》。这个故事倒是体现了这本书的“诡计篇”主题。
因为一次窥视(不得不说,是真够BT的),从而被对方给利用,最后导致整个事件扑朔离迷,读下来感觉很有意思。
总体来说,是一本比较轻松阅读的小说,推荐阅读《红房间》《猜疑》《湖畔亭谜案》这3篇。
06-彼得·霍林斯:《学习脑》

很出人意料的一本好书,全书6万字不到,原以为自己1个小时以内肯定能看完,结果断断续续看了几天,看了2个小时。
之所以看这本书,是想要补充脑科学方面的理论,从而给自己的『极简阅读指南』补充理论依据。
事实上,看完这本书,确实也有了新的知识增量,这里分享3个给大家:
1、记忆的3个步骤:编码、存储和检索。
在这3个步骤中,编码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它是我们接触并处理信息的重要一环。
为什么很多人的学习效率非常低,阅读效果非常差?
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专注度不够。
试想一下,边看电视边写作业,能效率高吗?同样,边刷手机边看书,能效果好吗?
所以,阅读时的状态就非常重要——保持专注,让自己阅读更高效、更有效。
2、认知负荷的3种模式:内在负荷、外在负荷和增生负荷。
内在负荷指的是当前任务的困难程度,比如阅读大部头和阅读入门书,显然带来的认知负荷(难度)不一样。
外在负荷则和任务的呈现形式相关,比如一本密密麻麻全是文字的书,和一本图文结合的书相比,难度肯定会更高。
增生负荷则是自己将任务整合所付出的努力。比如为了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你可能会摘抄笔记、整理概念等等。
从这3种模式,也能给我们的阅读带来启发,比如,想要了解一个陌生的领域时,先从入门书开始,甚至选择漫画形式、图解形式的,帮助自己降低认知负荷,从而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3、给信息赋予情感。
信息本身是中性的,不带有感情色彩,所以学生时代,我们总是很不愿意去背诵课文。
但,如果我们将信息赋予一定的情感,则更容易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
比如,你可能会将看到的内容,和自己过往的经历产生关联,这样就会更容易记忆和提取信息。
总体来说,我觉得这本书是给了我蛮多启发,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以上就是戴叔2023年7月的读书复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