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个人的村庄》有感
读《一个人的村庄》有感
一,苍老的提前等待:回忆由时间承担
记得一位当代诗人说,等待是一种提前的苍老。
家园的废失是当今时髦的话题。刘亮程在他的博客里说过,“人类的心灵永远是古老的。”它不会发生本质变化,只会随世甚至随人生沉浮,在沉浮中不变的是古朴的永恒心灵。用鲁迅的话来说,“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苍老与创新之间不断寻找永恒家园的冲动总是在立体的时空之维中渗透进无法挥去的苍老的提前等待。而它的享用者,就是时间。
《中庸》中强调人在宇宙中的序位,人是三才五行之秀了。其中的位置,就是天地之间。一旦迷失于此,时间就必须付出全部责任么?我们能确定自己可以把握时间么?甚至可以说,过去的已经过去,由于线性的单向度所限,我们是寻不回的了,无限性表明将来的时间是未知的。那么,现在呢,它的每一分秒都不可挽回的成为过去和成就将来。于是,时间是什么呢?请严肃的告诉我们,怎么确定人的位置?所有回忆在这里成为难以触摸之物。在时间的无情压迫下,回忆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唯一的选择,对回忆的延留成了确证当下的最主要方式。于是,回忆就得由时间来承担了。至少,对于每一个平凡的生命来说,如果你失语了,就得和自己对话了。
二,多元独白:内心的声音
“瘸腿的男人”总在梦中追逐年轻的向前无目的拼命奔跑的“我”;大红公鸡告诉“我”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和傍晚的最后一缕阳光会落在哪里;“老死窝中的黑狗”提醒“我”不经意间见证了多少死亡的生命。那所拆掉的房子和它旁边的土坑原本就是亲兄弟。月下斑驳亘古的银辉照亮了追寻时间的证据,尽管它被时间掩埋。
独白和对话是巴赫金笔下重要的两个概念。在本篇文章中,作者内心里扭伸着全部的思念和疑惑。完成这任务的就是全部的意象——作者内心的声音就在这多种意象间的对话与独白中展开。
可以说,刘亮程笔下的每一个意象都不是自然性的自为存在,他们都负载着作者深沉厚重的本然重量,或者说是作者在被西北风吹彻的骨缝中那双透视繁华与荒芜的深邃眼眸。如同《秋夜》里焦黑的锯齿形的孔,作者的眼神凝视着生命的天平:荒凉豪旷的西北风,绝望与希望中生命韧性的挣扎与执着。
三,是反抗还是消隐:
死火始终面临两个抉择:要么烧尽,要么冻灭。也许钱理群说得对,人被抛总是在无奈之中完成一个坚定地轮回,选择烧尽就是彻底毁灭,选择冻灭不过是前者的暂时延长,结局不会变。烧尽一切死火在刘亮程的心里也许永远是个谜,一个平凡强韧,默默无闻的谜。唯一值得铭记的,是西北风中寒风吹彻的古老心灵,这里有这个村庄内心的全部声音和记忆。
四,语言的神韵:抱朴守拙的灵动与飞扬
以房子作为失意与诗意纠缠的永远的家,作者展示了众多古老美丽的故事和意象。土墙(破土墙),门洞,窗口,烟道,锅头,破瓦片,小块泥皮,烟垢,灰,朽的木镢和铁钉。从房子开始,古旧朽腐的意象以时间为原点最终回到时间,反观的角度纵横间已经弥漫了所有回忆。简单凝重的语言,每一个字都是造物主对生命既定承诺的分形元,它吸引着每一双不经意间煽动的翅膀,然后发出巨大的能量,宛如月下纵横弥漫的月光——形成古拙的灵动与飞扬。
四,破土块与霓虹灯:你找到那条路了么?
罗琳娜的歌声中总是充斥凯尔特人灵魂苍凉的呐喊,在旷野中,在西风中,在天地间寻找归路。过客看似盲目的坚定:路就在脚下。今生今世的证据在隔离与消隐中完成最后的绝唱。
五:寻找时间的重量:不是消隐,就是寻回
经历过西北无休止的浑浊着的风尘,它的粗犷总是不经意间掩盖它的全部温柔,刘亮程看到那个留住了风的痕迹,他要说什么呢?
山凸水枯,荒凉贫瘠的外表以枯寂和寥落构成对生命永恒的绿的向往,生命的自足需要绿色来安慰,但形式的匮乏总在不经意间撩拨生命的最深处,它有一种渴望——生命常青的渴望。
作为一个在黄沙中栉风沐雨的北方人,粗犷和苍茫共同把苍老沿着生命的轨迹以形式化的表征螺旋般向前推进,灵魂的渴望总是附着在形式的外衣下奔走于张力弥贯的时空:且呐喊,且徘徊,且长啸,且沉默——以另一种形式塑造灵魂的庄严。
原生态村庄的后现代化隔离,是什么让人类古老的心灵挣扎在绝望与希望之间?如果我们没有罪的话,文明的撞击中我们为什么始终没有找到救赎的道路?轻轻风中,遗世的荒凉与孤独是在挽留还是在坚守?沉静中,静穆地悲剧弭布了弥漫时空的所有个性张力:你找到那条路了么?
一,苍老的提前等待:回忆由时间承担
记得一位当代诗人说,等待是一种提前的苍老。
家园的废失是当今时髦的话题。刘亮程在他的博客里说过,“人类的心灵永远是古老的。”它不会发生本质变化,只会随世甚至随人生沉浮,在沉浮中不变的是古朴的永恒心灵。用鲁迅的话来说,“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苍老与创新之间不断寻找永恒家园的冲动总是在立体的时空之维中渗透进无法挥去的苍老的提前等待。而它的享用者,就是时间。
《中庸》中强调人在宇宙中的序位,人是三才五行之秀了。其中的位置,就是天地之间。一旦迷失于此,时间就必须付出全部责任么?我们能确定自己可以把握时间么?甚至可以说,过去的已经过去,由于线性的单向度所限,我们是寻不回的了,无限性表明将来的时间是未知的。那么,现在呢,它的每一分秒都不可挽回的成为过去和成就将来。于是,时间是什么呢?请严肃的告诉我们,怎么确定人的位置?所有回忆在这里成为难以触摸之物。在时间的无情压迫下,回忆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唯一的选择,对回忆的延留成了确证当下的最主要方式。于是,回忆就得由时间来承担了。至少,对于每一个平凡的生命来说,如果你失语了,就得和自己对话了。
二,多元独白:内心的声音
“瘸腿的男人”总在梦中追逐年轻的向前无目的拼命奔跑的“我”;大红公鸡告诉“我”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和傍晚的最后一缕阳光会落在哪里;“老死窝中的黑狗”提醒“我”不经意间见证了多少死亡的生命。那所拆掉的房子和它旁边的土坑原本就是亲兄弟。月下斑驳亘古的银辉照亮了追寻时间的证据,尽管它被时间掩埋。
独白和对话是巴赫金笔下重要的两个概念。在本篇文章中,作者内心里扭伸着全部的思念和疑惑。完成这任务的就是全部的意象——作者内心的声音就在这多种意象间的对话与独白中展开。
可以说,刘亮程笔下的每一个意象都不是自然性的自为存在,他们都负载着作者深沉厚重的本然重量,或者说是作者在被西北风吹彻的骨缝中那双透视繁华与荒芜的深邃眼眸。如同《秋夜》里焦黑的锯齿形的孔,作者的眼神凝视着生命的天平:荒凉豪旷的西北风,绝望与希望中生命韧性的挣扎与执着。
三,是反抗还是消隐:
死火始终面临两个抉择:要么烧尽,要么冻灭。也许钱理群说得对,人被抛总是在无奈之中完成一个坚定地轮回,选择烧尽就是彻底毁灭,选择冻灭不过是前者的暂时延长,结局不会变。烧尽一切死火在刘亮程的心里也许永远是个谜,一个平凡强韧,默默无闻的谜。唯一值得铭记的,是西北风中寒风吹彻的古老心灵,这里有这个村庄内心的全部声音和记忆。
四,语言的神韵:抱朴守拙的灵动与飞扬
以房子作为失意与诗意纠缠的永远的家,作者展示了众多古老美丽的故事和意象。土墙(破土墙),门洞,窗口,烟道,锅头,破瓦片,小块泥皮,烟垢,灰,朽的木镢和铁钉。从房子开始,古旧朽腐的意象以时间为原点最终回到时间,反观的角度纵横间已经弥漫了所有回忆。简单凝重的语言,每一个字都是造物主对生命既定承诺的分形元,它吸引着每一双不经意间煽动的翅膀,然后发出巨大的能量,宛如月下纵横弥漫的月光——形成古拙的灵动与飞扬。
四,破土块与霓虹灯:你找到那条路了么?
罗琳娜的歌声中总是充斥凯尔特人灵魂苍凉的呐喊,在旷野中,在西风中,在天地间寻找归路。过客看似盲目的坚定:路就在脚下。今生今世的证据在隔离与消隐中完成最后的绝唱。
五:寻找时间的重量:不是消隐,就是寻回
经历过西北无休止的浑浊着的风尘,它的粗犷总是不经意间掩盖它的全部温柔,刘亮程看到那个留住了风的痕迹,他要说什么呢?
山凸水枯,荒凉贫瘠的外表以枯寂和寥落构成对生命永恒的绿的向往,生命的自足需要绿色来安慰,但形式的匮乏总在不经意间撩拨生命的最深处,它有一种渴望——生命常青的渴望。
作为一个在黄沙中栉风沐雨的北方人,粗犷和苍茫共同把苍老沿着生命的轨迹以形式化的表征螺旋般向前推进,灵魂的渴望总是附着在形式的外衣下奔走于张力弥贯的时空:且呐喊,且徘徊,且长啸,且沉默——以另一种形式塑造灵魂的庄严。
原生态村庄的后现代化隔离,是什么让人类古老的心灵挣扎在绝望与希望之间?如果我们没有罪的话,文明的撞击中我们为什么始终没有找到救赎的道路?轻轻风中,遗世的荒凉与孤独是在挽留还是在坚守?沉静中,静穆地悲剧弭布了弥漫时空的所有个性张力:你找到那条路了么?
-
荼卯神君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04 20:4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