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芒种
芒种,乃夏季的第三个节气。交芒种的时候,我国南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变得充沛,农事逐渐繁忙起来,故在民间芒种也被称为“忙种”;此时,百花多已凋零,民间又有送花神的习俗。送花神的民俗今已难寻,但我们仍可从曹雪芹的《红楼梦》里窥见一二:“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红楼梦》里发生在芒种之日的情节,主要集中在第二十七回和第二十八回。农历四月二十六日这天,大观园里的女孩们早早地起了床,聚在园中作饯花会,只见“满园里绣带飘飖,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柳让,燕妒莺惭”,一派嬉笑欢快的景象。而在昨晚,黛玉去找宝玉时吃了闭门羹,错疑宝玉冷落了她,回来一个人伤心悲泣,一直闷坐到二更多天才睡下,此刻其孤寂的心境正与园中热闹的气氛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众群芳在园中玩耍,却独不见黛玉,宝钗见状遂前往潇湘馆处,要把黛玉“闹”来。还没到潇湘馆,宝钗已远远地看见宝玉也过来了。宝钗心想,宝黛二人自小一块生活,情义不比别人,自己不好进去,旋即抽身退回。在另寻其他姊妹的路上,一双大如团扇的蝴蝶一上一下地飞来,宝钗立即被其吸引,向袖中取出扇子扑去,童真尽显。那双蝴蝶忽起忽落,“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边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蝴蝶虽没抓着,但宝钗恰在此时听到了亭内小红和坠儿说的悄悄话:贾芸捡到小红丢的手帕,托坠儿物归原主并索要谢礼之事。宝钗暗暗吃惊,在两人打开窗槅之际,为了避嫌,忙以找寻黛玉为由将方才行为轻轻掩盖了过去。曹雪芹在这里用他手中的一支笔,刻画出了宝钗天真烂漫而又深谙世故的性格特征。
从滴翠亭宝钗无意间偷听到的对话来看,相信在《红楼梦》八十回后的原稿中,小红与贾芸的关系应该不一般。小红原名林红玉,乃荣国府管家林之孝之女,初次登场时只是怡红院一个不起眼的小丫头,每天干些烧水、喂雀之类的杂活,因为名字中的“玉”字犯了宝玉、黛玉的名讳而改名红儿(也称小红)。芒种这天,凤姐在园中忽想起一件事来,因身边没带丫鬟,便叫小红去她家告诉平儿把工钱结算给绣匠,再将床头上的小荷包拿来。小红去后不久,拿着荷包回来找到凤姐,说工钱已结清,并向凤姐一五一十地转述平儿打发来旺儿时说的话。凤姐看她为人聪明伶俐,办事牢靠,能一字不落地说清涉及四五门子关系的事,又长得干净俏丽,内心甚喜,于是决定收为己用。用晴雯的话说,小红这次算是“爬上高枝儿去了”。
此处有个细节容易被人忽略,即小红去取荷包回来的时候,看见“司棋从山洞里出来,站着系裙子”。这句话看似只是一处无关紧要的闲笔,其实不然。在第七十一回贾母生日那天,鸳鸯晚上撞见了司棋与其姑舅兄弟潘又安在园内山石处的幽会之事,而这件事则与后来的“抄检大观园”事件有莫大的关联。通读全书发现,原来司棋与潘又安私会的伏笔,早已在芒种这天埋下,难怪脂砚斋在评注《红楼梦》时,说其叙事手法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黛玉因昨晚的误会对宝玉正眼也不看,径直走出了院门,弄得宝玉满腹狐疑。宝玉随后赶来,又遇见了宝钗和探春。探春把他拉到一旁说了些体己话,央他哪天外出时帮忙带些朴而不俗、直而不拙的物件。探春虽为庶出,但就其审美而言,俨然不失为一名世家大族的千金小姐。而后宝玉告诉探春:赵姨娘得知探春单给宝玉做鞋却不给贾环做,“气的抱怨的了不得”。探春听了登时沉下脸来,忿恨于赵姨娘的昏愦,表示自己“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在姊妹兄弟跟前也不管什么偏的庶的。探春和宝玉的对话,使赵姨娘粗鄙愚昧的形象从侧面呈现在了读者眼前;同时也反映了探春敢说敢为、明辨是非的脾性,为后文她协助凤姐兴利除弊时展现出的魄力作了铺垫。
和探春说完话,宝玉才发现黛玉早已离开。低头看去,凤仙、石榴等各色花瓣落了一地,宝玉便等宝钗和探春去远,“把那花儿兜了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刚到花冢,宝玉听见有人在山坡那边正呜呜咽咽地独泣,念着“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诗句,而念诗之人,正是黛玉。落花,不仅是黛玉本人的自况,一曲葬花吟更暗示了大观园里的女孩们后来或死或散,贾府最终“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宝玉细细回味着黛玉的诗,心内愈想愈悲,亦不觉失声痛哭。
这时黛玉听到山坡上也有人在哭,正纳闷这又是哪个痴人,抬头一看原来是宝玉,便立马躲开了。宝玉看黛玉躲着自己,甚感无味,抖抖身上的土,起来下山仍寻旧路返回,可在回怡红院的路上,偏偏又看见黛玉正在前面走着。宝玉索性赶上前去,向黛玉剖诉衷肠,说了一大通推心置腹的话。黛玉听完,“不觉将昨晚的事都忘在九霄云外了”,遂向宝玉问明了昨晚丫鬟不开门的因由,却原是误会一场。二人终于展开笑颜,和好如初。
以上是从《红楼梦》这面“风月宝鉴”的正面所看到的世界,而曹雪芹在原著的开篇即坦言“将真事隐去”。根据以蔡元培先生为代表的红学索隐派的观点,《红楼梦》这部书影射的是明亡清兴的史实,此鲁迅先生所谓“革命家看见排满”是也。我没有系统地读过这方面的研究资料,不知“风月宝鉴”的背面会将芒种这天发生在大观园里的故事又照出什么样的结果,所以就不在此赘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