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罗马人的故事
我给他讲电影,他给我讲历史。他说他最喜欢的是《明朝那些事儿》,以前觉得努力就可以拥有很好的人生,但有人就是比你出生好(小时候是未来皇帝的玩伴,妈是未来皇帝的奶妈),比你帅(一表堂堂,一米八零),比你聪明(考了武举,统管东厂和锦衣卫),比你运气好(明朝唯一的一位活着的时候加太师太保太傅的人),他说的是陆炳,难得的是人还谦虚,会来事,很努力,这世道还让不让人活啊?明明可以躺平却还那么努力!然后,在每周例行的去洛美大学早练(锻炼)的时候,有氧运动,徒步,伴着清晨时分的朝霞,给我讲《罗马人的故事》,他说是一个日本女人写的,中国男人推荐的(万科的王石),说罗马在鼎盛时期的时候,也就是秦统一六国的时候,地中海是罗马的内海,那个时候不应该叫海,而应该叫罗马的内湖,像多哥湖是洛美的内湖、西湖是杭州的内湖一样,地中海是罗马帝国的内湖。现在地中海周边有多少个国家,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巴尔干半岛还有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黑山、阿尔巴尼亚,也就是古代的马其顿这一块;再有希腊,古希腊的一部分,这是欧洲这一边的;再有土耳其,塞浦路斯,说不清是欧洲还是亚洲,可能更靠近欧洲一点吧,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文化上、习俗上和欧洲近一点,不是正统的欧洲,也不是正统的东方,是欧洲眺望东方的跳板,是阿拉伯世界世俗化后的国家。欧洲人说的东方,一般指的是土耳其(原来奥斯曼帝国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世界),而非中国。再有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这是中东国家,古文明的发源地,有三大宗教中的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圣城耶路撒冷。然后有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这些北非国家。这些国家也是非洲,可与我们现在所待的非洲,西非完全不同。那是阿拉伯世界的非洲,白人的非洲,而我们现在这片土地才是黑非洲。不过也只是黑非洲的一部分。罗马时代,罗马的势力范围到今天的英国德国罗马尼亚一带,什么葡萄牙,西班牙,法国,瑞士,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塞尔维亚,保加利亚都属于罗马。罗马人宣扬是罗马人把文明带到欧洲和世界各地。好多欧洲现在的大城市确实是罗马时代的产物。像科隆,维也纳,布达佩斯,布拉格、伊斯坦布尔,都是罗马时代的前线城市、防卫基地。那个时候西欧的英法德也还是一片荒芜和黑森林的不毛之地,英国人自己都说英国那个时候还是世界文明之外的地方。往黑海那一块,也就是现在的俄罗斯去的方向,一直到了亚美尼亚这一带,罗马时代的亚美尼亚可是一个著名的东方古国。那个时候相当于中国的秦统六国和西汉时期。古罗马时代所谓的东方大国帕提亚即中国史书中的安息帝国。叙利亚、耶路撒冷、埃及,突尼斯,当时都是罗马的行省,当时的欧洲也是古罗马的行省。罗马帝国时的疆土横跨亚欧非三个大洲。古罗马的军事是独创的,政治体制也是独创的,现在的美国政治就很像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体制。帝制时代的罗马也和中国古代的皇权制度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说罗马皇帝不要简单的理解成中国皇帝,是划不了等号的。罗马的帝制时代起自奥古斯都,也就是称帝前的屋大维,史书上那个手握罗马长枪,身穿罗马长袍的男子。古罗马的文化主要继承古希腊(西方世界自己的说法)。古希腊文明早于古罗马帝国。古希腊繁盛之时,古罗马还是一个乡村。七座山丘下的一片沼泽地。古希腊文明最最璀璨的时候大约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现在也开始怀疑那个文明的真实性了)。那个时候的老子、孔子、庄子、诸子百家,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一大批先哲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时空,看着同一片星空发呆、发问、沉思。后来秦灭了六国,古罗马吞并了古希腊。后来的汉唐进一步扩张中国的版图,后来的古罗马在吞并古希腊之后,进一步扩张,只到我说的后来那个横跨亚非欧的大帝国出现。公元前700多年,有可能是公元前753年,好像是,罗马建国,建国500多年,才走出罗马城,七座山丘下的一片沼泽,到公元前176年左右,开始吞并古希腊,那个时代的中国,应该是夏商周的时代吧,应该是周,周朝八百年吗。基督教到公元2世纪,也就是公元200多年后才在罗马世界站稳脚跟,才能为国教,也就是耶稣死后两百年他的思想和学说才被罗马世界的人接受。那以前的罗马,也就是现在欧洲的部分地区,信奉的并非基督教。也就是说,苏格拉底的时代,并没有基督的影子,所以,有可能有旧约的影子,而不会有新约的只言片语。那个时候,思想上和中国百家争鸣时期是一样的解放和自由,是到了基督教时期,特别是中世纪,8世纪到12世纪前后,基督教才那么闭塞和封闭的,因为要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搞唯我独尊,前期也是很开明的,只是到了占统治地位,想一直统治下去的时候,才黑暗起来的。古罗马结束之后,现在的意大利四分五裂,分成了很多很小的共和国,城邦之类,比如教宗国、国中国梵蒂冈就在现在意大利境内,又回到了古希腊时代的城邦制,也就是美国现在的联邦制(当然只是部分的像似,而非全部接受,这也是西式民主的由来或者说根源吧,俗称照着画的那个瓢)。在那个时候,有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文艺复兴时候的佛罗伦萨,威尼斯共和国。等等。文艺复兴现在也被怀疑成只是一个美丽的说法。欧洲的历史就是这么回事。德国统一成现在这样的德国,还要等到18世纪。原来一统天下的,有很多个王朝,但并非中国那样的中原王朝和集权王朝。欧洲从古罗时代之后,再也没有出现一个像中国古代王朝那样的国家。中国目前仍然保持着有秦一来的模样,而罗马早已经消失在历史之中了。只存在于西方人的民主幻想里,和历史教科书里,以及历史小说之中。西式民主的集大成者是现在的美国。美国是古罗马政体的最大鼓吹者、美化者。美国是西方世界的一朵奇葩。政治制度有很多来源于古老的罗马时代。古罗马文化也是美国给进一步发扬光大的。
这样的讲述,我们进行了大概有三四个月,或者更长。在那三年多的时间里,除非有其它事,或下雨,我们每周都会定时出发,去洛美大学。有时从盖茨区穿过,有时则不。路线并不固定,但内容基本固定。他讲,我听。偶尔会插进我新近看到的古罗马的某一个片断,他会把我的这个片断放到古罗马的大时代之中去给我讲解。他说,盐野七生花了十五年,写了十五本有关古罗马的书。不是欧洲人写的那种罗马史,而是以亚洲人的观点来写,对照中国古王朝来写。她写到古罗马的某个时代时,会顺便提一提,在书后,提一提中国这个时候是那个朝代,在干什么;日本这个时候是什么朝代,在干什么。古罗马在古罗马所在的地区早已经消亡,古中国却仍然在古中国的土地上存在着。古罗马被现在的美国搬了去,古中国则在东南亚以及新生的中国身上复活。近来中亚五国也有恢复盛唐时代的气象。
古罗马在美国文化中的影响,他会从美国文化的某个片断、一部影片、一个说法切入,说明在古罗马人的故事里看到了这个片断的影子。掠夺而来的文明,掠夺而来的发展。基督文明发迹于二世纪,伊斯兰文明发源于七世纪,也就是现在的欧美基督文明和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古印度文明一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散漫自由地发展出了被中国发扬广光大的佛教而自己只剩下印度教。而中国文明,一直与世界各大主要文明交相辉映于世界的历史长河之中。即使是西方列强用鸦片敲开中国大门的清朝,中国仍然是世界的中心,那个曾经引领世界的从明朝开启的白银帝国。十六世纪的欧洲仍然不会中国和印度早已经会了几百年的纺线织布,仍然沿袭着到今天仍然在沿袭的抢掠世界供自己发展的本性。我们脚下的洛美养活了多少法国人?
人说我很难取悦,其实我并不需要别人来取悦。我一半时间迷恋默想,一半时间迷恋清谈,如果不知道我的这个爱好,是很难调和我的喜悦的,没有办法和我一个节拍,那么,所谓的取悦就只能是海市蜃楼。人生很短,我又不是生来为爷们解闷的。我在我的赛道上还跑不过来呢,那有时间去为了某个人的取悦而欢呼?
那段时间的烦恼,过不下去,情绪波动很大,可能还有一个原因,来到两年这个时间节点的时候,工作已经没有新意和难度,平稳顺滑,如丝般柔顺,基本按部就班,重复昨日,我有了太多的时间来沉溺于自己和自己的烦恼,想得太多。一个人时间太多不是件好事情就是我在那个时候琢磨、体会、梳理出来的。人得工作,人不能闲下来,不能天天时时深入到哲学问题里,思考什么人生、死亡之类的终极问题,那样是很容易出问题的。人就应该终日在平庸的日常里繁忙度日。我现在再也不把自己置身于那样的境地。
后来我对那段时间的记忆其实没有留下什么。但罗马人,古罗马,古希腊,意大利半岛、巴尔干地区、盐野七生,欧洲文明,佛罗伦萨,巴塞罗那,维也纳,布拉格,摩洛哥,伊斯坦布尔,科隆、耶路撒冷,现今的伊朗阿富汗,那个时候的阿拉伯半岛,它们的前世今生,土耳其,中东哈士奇,还是留在了我的脑子里。虽然我不喜欢看《罗马人的故事》那么长的历史书,不喜欢看《明朝那些事儿》的七卷本,但这个脑袋却喜欢往《盗梦空间》里面钻,而且这类电影或故事,特别是电影,我都喜欢。罗马风情片,历史片,同时期的阿拉伯、埃及,用电影形式表现出来的东西,摩西的出埃及记,《阿拉伯的劳伦斯》,我还是喜欢的。看看那个时代的埃及艳后今日妆容,风情万种,迷倒了凯撒(或者说被凯撒迷倒)、安东尼,却死于屋大维之手,时间是女人最大的敌人,时间是这个自然世界有生命长度的生物的敌人。时间也是男人的敌人。时间是财富的朋友。
后来回国与老太太一起经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马拉喀什,拉马特,从丹吉尔过海到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老太太去走巴塞罗那的大街小巷,方方正正、整整齐齐,我则去了诺坎普,看了一场有梅西的足球赛,虽然我不懂足球,但听他(西非)普及了那么多次,多少知道一点,在这个足球世界里有一支球队叫巴塞罗那,巴塞罗那有一个球员叫梅西,梅西是阿根廷继马拉多纳之后最优秀的足球运动员之一,那是他的梦想,有一天,坐在诺坎普的球场一角看一场有梅西的球赛。我给他来了一场多人参与的现场直播。多是我的尖叫,而非足球解说。然后经马德里,飞意大利,去了佛罗伦萨,他心中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源头,还去看了比萨斜塔,和老太太一起吃了意大利比萨饼,发面比萨饼,而非死面比萨饼,经米兰到中欧,去了维也纳和布拉格,那里发生过米兰·昆德拉笔下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电影《布拉格之恋》,书和电影我都喜欢,作家本人我也喜欢。在米兰·昆德拉之前,还走过卡夫卡忧郁的脚步,存在着卡夫卡抬头张望的窗口,那些历史身影之后他思索与写作的夜晚。还有黑夜里刘子超张望布拉格的眼神。法国巴黎我和老太太以前都去过。学法语的,没有去过巴黎,其实还是挺多的。我也不知道我是否看到了他所讲的罗马人留下来的东西。因为欧洲各国还是有区别的。但区别在那里,在我看来,我看不出来。虽然做了功课,但功课从来都是用时方恨少。这一路一个多月,最后,我们还去了一下日本东京,亚洲的欧化代表,绕了一下韩国首尔,本想去一下朝鲜平壤,最后一片净土,最后才回到中国重庆。后来,我虽然又出去过,也碰到了很多人,遇到了很多事,不过,再也没有非洲时那么长久的和某个人谈历史,说欧洲,以及欧美电影,小说,金钱、财富、思想、哲学、流派,闲话,分享自己并不多的心得。
今天写到这里的时候,我仍然有些小激动。人生的澎湃有时就是这么激动人心,但身处其中是有可能并无知觉的。当时因为心烦而找人聊,聊到的这些已经过去的事物,谁知道会有些什么用处呢?但我现在知道,它至少让我平稳地度过了那段时间,没有做傻事。还知道了有可能不去专门学习,一辈子也不可能知道的历史知识。至少不会去诺坎普球场看什么梅西的球赛。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