锺叔河笔下的那些人
锺叔河笔下的那些人
锺叔河先生的怀人忆旧文集《今夜谁家月最明》由原《书屋》杂志编辑王平所编,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列入“《随笔》文丛”。这些文章追忆师友亲人和过往的生活,是锺叔河对于亲朋的怀念。书中提到好些人的书我也读过,比如钱锺书、张中行、黄裳、程巢父、萧金鉴、罗孚、周实、胡竹峰,感觉是很亲切的。
钱锺书向来眼高过顶,国内文人学者能被他看得起的很少。他能够在看了几册“走向世界”丛书后主动提出为锺叔河的书写序言,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锺叔河自然也是受宠若惊,写文章少不了也要提一下这件事,当然也算得上是佳话。钱锺书在私人书信中其实少不了非议同时代的学人,但这些书信基本都没有披露出来,因为其夫人杨绛对此特别在意,不愿意授权这些书信发表,如果有人不听则可能会吃官司,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钱锺书的议论就流传不下去了,这其实也是一种损失。既然说了又何必怕别人知道,这杨绛先生的行为难免也遭人议论,但也没有办法。
张中行是一位智者,在进入老年之后才暴得大名。他那种达观的处事态度和徐徐道来的文字风格赢得了很多的读者。他曾经是杨沫的前夫这件事也曾引起过关注,他在回忆录中很坦诚地说了他们的那一层关系,两个完全不同个性和追求的人曾结合成一家,结果自然是分道扬镳,不过张中行还是很有自己的风度,分手后并无恶语,以很平静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历史,给人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黄裳其人的散文确实写得不错,学识也很丰富,尤其对于藏书很有自己的见解和眼光。他写张宗子的文章也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受他的影响我也去看了张宗子的好几本书,这些都是他的魅力。书友中有很多“黄迷”,不惜代价收集其早期的书籍,可谓痴迷,这成了读书人特别的一种现象,可谓是绝无仅有的。但是他到了老年经常出昏招,和晚辈打笔仗,一点小事情都要上纲上线,在我看来其实的不足为训的,大大败坏了我对他的印象,真是奈何。
程巢父是一位草根的思想研究者,对胡适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我看过他的《思想时代》。他后来特别引起关注还是人们对他很辛苦地做学术研究引起同情的缘故,他去世后也读到过一些怀念文章,其实去世的时候也有86岁了,也算是高龄,到也并不是什么意外,只是他辛苦从事的事情并没有做完,还是留下了很大的遗憾。
已故的萧金鉴是一位爱书爱到死的长沙书友,我跟他同在天涯社区闲闲书话玩,也在温州的全国民间读书年会上有过一面之缘,算是有点交集,实际上却并不熟悉。他主编过《书人》和《文笔》两份读书民刊,认真负责,爱书到痴。在读了他去世后出版的《民间书人——萧金鉴纪念集》那本书后才真正对他有比较深的认识,可惜已经没机会和他交流了。
香港的罗孚算得上是一个传奇人物了,他因为曾在北京监外坐牢十年经常被人提及。其实他主要是一位编辑,交往非常的广泛,这从他的来往书信集就可以看出来。但是因为那个有点神秘的“间谍案”更让人好奇,经常还会有人提起,但实际真相究竟是什么,并没有见到很确切的说法。他为董桥引入大陆市场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因为说过“你一定要看董桥”,董桥当然是值得一看的。
曾是《书屋》杂志主编的周实先生也是交友很广泛的人,作为一家知名文化杂志的主编自然不奇怪。他和锺叔河都在长沙,自然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书中从周实拥有一双“眼神透彻中现出些迷糊,开心时隐藏着愁苦”的眼睛写起,写到他的作品《刀俎》,这本书我买了一直还没看,这次找了出来,准备好好看一下,据说是有点让人喘不过气的感觉。周实的《老先生》我也看过,和国内的老一辈文人学者都有交往,是难得的材料。
胡竹峰是年轻一辈的作家,和锺叔河保持非常良好的关系,他的散文别有古风,文字读来感觉很优美,我也很早就注意到了,蛮喜欢他那种优美的文笔。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插曲,我注册新的微信号后很想重新加他的微信,请求一位文友后却遭到了嘲笑,不小心居然又让我知道了,让我象吃了一个苍蝇那样难受,哎,不说也罢。
锺叔河确实是一位很认真的编辑,对书中序言把“老友”印成“志友”非常的不舒服,在寄给萧跃华本书的题签上,他就写了这件事,这也是一个有趣的小插曲。
季米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舌尖上的故乡美味
- 与自牧的书缘
- 2025年1季度读书录 (2人喜欢)
- 2024年4季度读书录 (4人喜欢)
- 2024年的新书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