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当下,改变世界。
叔本华曾提出哲学里最惊人的问题:我可以要我所想要的吗?
他坚持自己的主张,认为人脑中的指挥中心并不是理性,而是意志。当意志自己在做实际决策和秘密决议时,都将知性摈除在外,知性完全不知道那些在它背后发生的事情。你可以说自己做了一个自由意志的决定吗?恐怕不行。你的意志在你做完决定之前就知道它要的是什么,并且,还编好了一个理由来安抚你的知性。
在更极致的唯物主义者来看,过多讨论哲学是一种逃避现实。是因为那些人 没有足够的意志力、自信和能力,去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于是逃避到哲学层面和精神层面上,去寻求新的自洽。
本质上,哲学、宗教和科学的终极目的并无差别,都是帮助人类解决面对死亡和未知时毫无来由的恐惧。但问题不在于应该用哪种方式来解释世界,真正的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作为一种解脱之道,许多人理解禅,是超脱、超然,是无所求、全放下。
不是的。
禅的精神其实恰恰是让我们可以毫无阻隔地「进入当下」:当你在赏听乐曲时,你就是乐章;当你在练习书法时,你就是笔墨;当你在看花观海时,你就是自然本身。
禅的源头是佛教,但它已超越宗教、文化、语言甚至时空的属性,它成为一种独立的思想内核,是超时空、超理性和感性以及关于自我克服和自我超越的。不是必须打坐冥想才叫用心,但也绝不会有从天而降的菩萨来助你顿悟,每位禅者,都在坚持「自力」和「自我解脱」,同时自在的思考,不执着,凭借禅的旨趣寻觅到一处个人灵魂所寄托的秘密精神居所。
儒家、道家和禅所表达的是同一种心境:宇宙完全像家一样舒适自在,人是所处环境的一部分;人类的智力不是遥远的被囚禁的灵魂,而是作为自然世界精致平衡的有机整体的一部分,不过分重,也不过分轻。
在所有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支撑里,我们的目的不应是如何逃离现实,而是改变现实,毕竟「现实」是我们「活着」的唯一居所。
觉得辛苦的话,找到一处可以时不时容纳精神休憩片刻的居所小住就好。让你我可以有力气,从容、自洽、心情平静地进入每一个当下。
我那时候喜欢的是黄昏、荒郊和忧伤。而如今则向往清晨,市区和宁静。
-博尔赫斯
—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