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机翻】山川贤一锐评千叶雅也 | note
关于千叶雅也的反证据论(最终版) | しんかい37(山川賢一)
2015年4月23日 07:52
(因为这个论述是所谓的“投钱系统”,所以可以免费读到最后,这样也没关系。慷慨的人付100日元会很高兴的。)
反证据论
立命馆大学副教授千叶雅也最近发表了题为《反证据——90年代街头的终结与柑橘系气味》的论述(以下称为“反证据论”)。
—————
反·证据——90年代街头的终结与柑橘味 | 10+1 website
千叶雅也 (哲学·表象文化论)
本书稿以与今天的文化状况抗争的形式,重新肯定街头文化的各种要素,在没有留下足以追究原因和责任的证据的情况下,很快就变质并烟消云散。是这样的。2010年代的日本,可以说是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证据主义”(证据主义)都在发展的时代。
1 . 证据主义者批判
在本文中,必须继续保留证据(外来语所说的,广义上的证据、凭据,比起质性,更倾向于量的东西),列举证据来实现所谓的“问责制”。必须随时做好准备——虽然这种说明常常显得很形式化——这种强迫性的“正确性”的紧张感与日俱增的做法被称为“证据主义者主义”。(1)这个术语应该与“实证主义”区别开来,“实证主义”认为证据对于健全的讨论是必要的,只是一种拘泥于程序的强迫症态度,对于那些被认为是trivial(细枝末节自明)的事情,也要使用数据和文件。这一原则可以理解为要求有形证据的过度。在大多数情况下,正如字面意思,我们需要的是可重复、可转移的证据,“包含差异的可重复”是不够的。也就是说,摇摆不定的证词和解释等不得不依据想象的可塑性的东西,很容易被驳回。证据主义甚至包含了一种欲望,即,想要让相信彼此想象的人,或者可能背叛彼此的人不存在。
此外,(2)在日常使用互联网服务的过程中,在服务器上留下可作为证据的痕迹的情况,这种躲避性,以及将其用于政治批评、商业和福利等方面。也指想要活用的善意和恶意的混合。第(2)项技术史上的新状况与第(1)项时代精神相交叉,使得无止境的机械性“找茬”游戏像打发时间的“扫动”一样成为可能。证据主义“实质上”是指什么?——应该被认为是重要的事情,却因为不应该被认为是重要的事情而加以严格区分,这种只能从根源上不确定的判断,简直就是“不洁”的轻蔑。
证据主义正在窒息现代社会。
在企业,在行政,在大学。在“责任明确化”这一表面上难以批判的名目下,社会上到处都在试图消除“忍受”这一根本不确定的判断的痛苦。
恐怕是为了回避不得不伴随“非典型性”判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个人责任。通过机械的、事务性的处理,无限地排除非典型性判断的机会,就不会以只能从根源上做出不确定判断的“马虎”、因此“不干净”的个人生活。这是反-判断。只要所有人都作为证据的递送人,毫无阻碍地持续接力就可以了。这种证据主义的蔓延正是一种逃避责任的现象。但是,这或许暗示了个人不想面对否定性的欲望的膨胀。
成为问题的否定性,是痕迹的“不确定”“变形”,也是“消失”的......可以换句话说,等等。这种否定性的共同概念是“偶然性”。
在实践中,不可能做出压倒其他可能性的最佳判断(本文以此为前提)。判断在根源上与“偶然性”有关。无论是什么样的判断,都只能是偶然地舍弃更多样的考虑而得出的结果。什么“实质上”重要的判断,不可能是唯一的、排他的“真”。这种幻想仿佛可以消除判断的偶然性(基于证据),为“安心”和“安全”的幻想提供了条件。
虽然听起来有些自相矛盾,但应该像下面这样说。根据某种“某种程度”的判断,认为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或者适当地略去应付,最终忘却,成为模糊的回忆......这种“无所谓的性,无所谓的性”承担‘whateverness’与尽管忍受背叛的可能性但仍然相信他人是密不可分的,而且这比通过收集证据来迅速处理责任要重得多,无非是作为个体承担“实质上”的责任。
无所谓远比问责来得真挚。
为了避免误解补充一下。这个问题的提出,并没有削弱基于证据的科学性讨论和批判的重要性。现在,在强迫性的,或者可以说只是事务性的证据主义前景化的状况下,有意识地、方法地维护“某种程度”的无关紧要的权利是必要的 ★1。
无所谓的“某种程度”,只能从根源上通过偶然性而被强制终止的判断——这个“某种程度”——来调整。
在所谓的“反智主义”中,有时会恣意地无视证据,或者恣意地宣扬证据之类的东西,本文并不支持这种“行动力”。整理一下吧。(1)为了抵抗证据主义的过度化,拥护无所谓。而且,(2)即使拥护无所谓,也不是随机或随意地认为无所谓,必须对无所谓的“某种程度”进行判断。反过来说,要求提供何种证据,并非千篇一律地事无巨细,而是要确保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的权利。但是,如果反智主义应该受到批判,那是因为反智主义将“某种程度”的无关的设定,以及一些证据的设定,偏向了可能产生某种大暴力的方向。有。但是,我还必须补充一句。将证据主义者的理性全面化,甚至彻底消除因无关紧要而产生局部反智主义的可能性,这样的社会与反智主义全面化的社会处于对称地位。这难道不是另一个最坏的社会吗?
在生命的方方面面日益被形式化的证据主义所束缚的今天的文化状况中,打开风穴的前提是:(a)对一种“也”肯定它会立刻变质并烟消云散”的“存在”的态度”,并且,(b)接受了这种否定性、偶然性的“某种程度上”的判断,作为个人命运般地承担责任。
本文到此为止的第一节暂时落下帷幕(以上可以作为独立的问题提出),从下一节开始,作为表演者的文本,马上就会变质并烟消云散,提供证据。在不容易的东西的引导下,对回忆、装束、书写进行考察。
2 . 致烟消云散之物
2014年年末,我在梅田的堂吉诃德买洗发水什么的,顺便去了香水柜台,发现了calvin klein的ck one,好久没去确认它的特征了。这款“ciceone”是20世纪90年代风靡一时的香水。不知道现在能买到的是不是和刚上市时完全一样的成分。但不管怎么说,那就是那个在无色半透明的扁平玻璃瓶上印着灰色标志的siceone,我想,那无非就是我第一次意识到香水时的味道。
柑橘系的酸酸甜甜的高调气味,男女都能穿在身上,94年发售的cicone是第一个好的例子。大概是这样(进入21世纪后,类似的倾向被宝格丽的和杜嘉班纳的浅蓝色所继承)。整个90年代,“轻仓”给日本男性的身体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从ciceone开始的“unisex香水”热潮,以及由calkura引领的“boxer三角裤”的爆炸式普及,都仿佛让臃肿的四角裤成为了过去的遗物。
当时的我,想用与ciceone有些偏差的选择来表现自己的个性,于是买了同系列的另一个黑色瓶子的ck be。应该是麝香系的。是上大学的1997年还是第二年,在涩谷的西武买的。从那之后过了将近20年,在远离东京的街道上,再次嗅到了one和be的差异。确实是这样的差异。虽然不同但也相似,同一系列的两种。对这种差异有所寄托,是即将20岁的自我意识的选择。快到20岁的那种自我意识,一定作为几乎相同的化学产物存在至今。仅仅是物理上的。与我的年龄增长毫无关系。现在已经步入中年的我,也可以重新撒上这种物质。
****
曾经有一段时间,柑橘系香水仿佛是呼吸的媒质。
柑橘系的香水,作为unisex香水的。性别不确定,身体所在,身体性......等等,都是90年代末人文学喜欢谈论的主题。身体的自明性发生了动摇,充满了对身体“性”这一抽象概念的解释。身体的反证据是时代的问题。我想起来了。动摇。没有自信地转过来。我很内疚。昏暗。
即使是突然扩大读者的“yayo”,阴暗的自嘲性也比现在的BL更加扭曲。另外,90年代末LGBT群体的不安情绪一直很强烈。dam type第一次演出《S / N》是在西奇万登场的94年,第二年中心人物古桥悌二因艾滋病去世。作为抑制HIV增殖的决定性手段,蛋白酶抑制剂最初在美国被认可是在95年,96年以后,多种药物并用的“鸡尾酒疗法”成立,HIV感染者的长期生存成为可能。即便如此,在我所知道的范围内,偶发性死亡的不安并没有立刻消除。
柑橘系的气味,那是一种让性别分割变得模糊的、不具生殖性的、具有诱惑性的、非费洛蒙的费洛蒙。或者说,自身隐隐律动的自我触发的气味。是与自己不同但相似的人,从自己身上剥离的分身的可能性的气味。追溯着从一个分身到另一个分身,逐渐消失的记忆。喷射了一段时间后,“ciceone”的味道失去了酸味,变成了像毛毯的体味一样柔软的“最后的笔记”。
3 . 搭配的不安
我生长在一个崇尚DC品牌的家庭,为了让自己的身体——作为性的存在——从继团块世代之后的“白化世代”的父母那里独立出来,90年代末,我首先被年轻设计师的实验所吸引,然后,虽然有些迟了,接近“men's egg”的潮流,走向了打扮成辣妹男的时期。他没有参加过这一带的团体活动,要学什么、怎么学,只能从杂志和零星的观察中了解。整个2000年代,我都在涩谷中心街的“大头贴发源地”附近寻找杂志没有捕捉到的现象。细微的偏离,在消失的途中必须让人“目击” ★2——杂志的抓拍,大多是被整理过的东西,可以收进糖果的变种,相对的,在现场则是更“不良人”的细节,夸张·大码运动衫的松松垮垮的“某种程度”的演绎,奇妙的叠穿方法等,被观察得很丰富。
另一方面,新宿的男同性恋群体——虽然很难找出他们和涩谷那边有什么关系——辣妹男也在不断增加,他们也进入了这个漩涡之中。例如,在歌舞伎町的CODE俱乐部举办的FRIENDS活动中,一群留着茶色长发、梳得很浓、皮肤贴着荧光色t恤的人显示了自己的存在感 ★3。另外,在“图像公告栏”上,连日都能看到以辣妹男子的风貌,要求见面的投稿。
00年代的街头时尚中,各种各样的“~系”分立,各自特殊化的杂志因“读者模特”而热闹起来,渐渐地,特殊化的廉价品牌开始滥造,场景的变化就是这些品牌的市场营销。与久莲托生,形同虚设。回顾过去,2000年代的状况是90年代活跃起来的自由“搭配”的结果。90年代承认画期的渡边明日香说,以89年开始的涩化为契机,90年代“把单一的休闲单品穿在身上的搭配成为年轻人时尚的根底,现在也持续着” ★4。到80年代为止,使全身统一的他律中心——设计师的系列、品牌的高级性,以及被称为“~族”的集体性等 ★5——可以说已经不可逆转地弱化了。90年代时尚被碎片化了。变成了在同一平面上排列的卡片游戏。从过去的流行中取样一部分,进行变形,更新对服装搭配“整体”的认知,这一过程在时尚史上是普遍存在的。90年代末,对这一过程本身的意识(元意识)增强——世在纪末“所有可能性都出现了”的倦怠感的同时——也进行了搭配的实验。
所谓搭配,就是令人不安的操作。无论多么简单的流行,都不会消除不安的余地。这件衬衫配这双鞋好吗?裤子的腰部位置这样好吗?这双鞋的脏污程度是否在自己喜欢的范围内......这样的烦恼,只能相信其“某种程度”的妥当性来度过。
重要的是,因为在意别人的视线,所以只要符合别人所关注的视线所属于的文脉就可以了,但是完全相同的打扮是例外的,既然不得不做出多少不同的选择,那么这种差异是被容许的。度”的不安是难以避免的。更何况,想要以自己的方式去尝试与既有的价值观相冲突的新搭配,实在是太过危险的冒险。
在服装搭配的冒险频繁发生的时代,其条件就是把对服装搭配的不安转变为快乐。不安=快乐。把违和感转换成接受感。这是一种受虐。搭配的受虐狂,或者说是辩证法。这在90年代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似乎很活跃。但是之后,能够定居下来的“~系”或“集群”明确地成为证据,安心的幻想增加,“刻意”将不安转化为快乐的动力减弱,对搭配的不安只会变成困扰。难道不是吗?让顾客以低廉的价格买到所有商品的商业活动——对辣妹男来说,涩谷109-2,后109MEN'S的成立——消除了服装搭配的不安,商业活动也变得有名无实,作为90年代延伸的00年代街头时尚就此终结。搭配的受虐狂、辩证法,被安心的优势所压抑。
如果说90年代在服装搭配的自由化这一点上是划时代的,那么这种自由,(i)已经是什么都并行化的时代,正因为如此(ii)该怎么做才没有决定性的打击,但是(iii)还有决定性的未知。可能是里尔吧,我认为包含了三重否定性。90年代的服装搭配将这些带有否定性阴影的片断拼凑起来,构建了“分层”。也就是说,这是“各种否定性的搭配”。
21世纪后半期,几乎可以覆盖身体的快速时尚是解除搭配各种否定性的痛苦的服务,也是心理治疗的一环。所谓快速时尚,就是把便服变成商务套装,就是用文字完整的办公文件来保护自己,只要出示这些文件,就不会感到内疚。
在10年代,109 MEN'S就像观光地的纪念品店一样,用叫卖声推销相似或几乎相同的商品。又或者,变成了大同小异的夜总会招牌、交友网站的垃圾邮件。对于这样的状况,从90年代街头的观点来批判是很容易的。但是,我感到一丝迷茫——不安。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可能被批评为辩证法松懈的末路,但也有可能解释为,彻底的形式化才是彻底的否定。积极地投身于类似的廉价物品中,把自己变成垃圾邮件......如果“硬要”将这种醉狂转化为倒错性的快乐(由否定性转化而来的快乐),那么这种态度无疑是对90年代的延续。在完全“本色”地把身体弄得像垃圾邮件一样毫不在乎和“刻意”那样做之间,应该有一条切断欲望结构的决定性的线。
4 . 90年代的辩证法
90年代的街道,在通往象征性街道(路)的同时,从那里解离的状态,被另一层覆盖的状态,当时是信息通信技术的过渡期(传呼机,PHS和手机的混合,Google因为是以前的互联网,所以以只实现了不充分为条件。街道的聚集地也好,网络的聊天和公告栏也好,都是互不搭理的杂乱无章的味道,即使在那里“搞事”,也会在不同程度上被打水漂。“转发”和“分享”——引发的连带和论战——是以前的状况。在信息通信技术的过渡时期,现实/虚拟的片断的、不稳定的“分层”结构,正是东浩纪在1998年的《存在论和邮递》中所论述的“信件有可能无法到达”的德里达的主题。这是一个适合生动地阅读魔的环境,也就是说,信息——作为自己渗透出来的分身的信息,会辗转于意想不到的经由地,最终在某个地方永久地失踪,或者总之也就是说,他们相信,经过一些误解,最终会竹篮打水一场空。他相信,那些讽刺的言论、香烟的烟雾、香水的雾,都会作为自己的化身飘浮在周围,然后永远地下落不明。在香烟的烟雾被“误配”之后,将二手烟导致的癌发率上升纳入健康保险或生命保险的计算,提出抗议的证据主义者还不占优势。
90年代的街头,在电视、杂志和固定电话时代之前,在谷歌和SNS全面普及之后,处于技术史上的区别中间。包括我在内的“后团块次代”在那里,游走于只是假想的多个不同却相似的事物之间。想把浮动的那些片断性的否定性作为快乐来品味。作为受虐狂。
从一个片段到另一个片段。反复出现的“或者”的小小的否定性。
多个“或者”——城市的各个角落,以及人们还相信可以不引人注目的早期网络的各个角落。在这个意义上,90年代式的街头在2000年代后半期中断了。片断性的否定性这一快乐的契机,几乎被消除了。将谷歌的搜索结果安心地作为知识的依据,在SNS上继续定居在同一账号上。同一账号还可以免费通话。这种技术上的变化使得介入政治成为可能。但是,这样的虚拟现实增加了工作空间,是正确的劳动性的虚拟现实,只能如此。就像再买一张桌子一样。虚拟世界、网络等词语所寄托的暧昧的快乐、色情,彻底地蒸发了。或者不如说,我正一脸严肃地重新问自己,过去那种色情到底是什么。互联网已经成为“证据”的办公室,柑橘类的气味已经不再弥漫。
直到2000年代中期,柑橘味还是网络味。
直到今天,我的思考仍被90年代如何生活的身体所决定。不可否认,我仍然是90年代的亡灵。
无论是《不能过度移动》还是《以其他方式》,都是围绕片断和临时固定的考察。难道这是想用分析性的语言平息90年代街头亡灵,反而使旧伤更加严重的举动吗?将被取样的过去的片断拼凑、重叠、错开,从临时固定转移到临时固定。模仿东方的《动物化的后现代》,如果说后现代是“组合”的时代,那么也可以说是搭配的时代 ★6。或者是鸡尾酒的时代。从90年代到00年代初的各种否定性的搭配,已经可以是采样的贼喊捉贼——后现代的贼喊捉贼——以及仍然残存的“大写的”即“决定性的”新意的希求————疲惫的现代主义——难道不是在相互拖后腿的时候,过渡发生的现象吗?
随着21世纪的发展,基于数据库的组合洗牌被认为是必要且充分的创造的不安感逐渐减弱。也就是说,我认为这种创造作为新颖只能用小写的现代性否定性已经不包含在内了。相反,90年代末那些被不安所动摇的街头者——恐怕包括辣妹(男人)——反而是多余的现代主义者。
5 . 后辣妹男
2015年3月末的上午11点,我走下圆山町的坡道,从Bunkamura旁边走向唐吉诃德。微阴而温暖。h&m口红般的霓虹灯映入眼帘。有Book1st.。应该也有有巨大佛像的居酒屋。那个也不见了吗?我没有确认那件事。
****

辣妹男最后的光辉,或者说把辣妹“肮脏”转化为光辉的最后时期是20067年左右,这是我“某种程度上”的判断 ★7。2010年前后,《男人egg’》的风格,已经不认为有“辣妹”男和辣妹“污”的必然性,也就是说,几乎感觉不到性别形象的搅乱,或许多少有些不良性感。变成了只有小漂亮的凡百“男子”风格(也可以说是普及版辣妹男“哥哥系”的末路)。用喷雾器“盛装”漂白的长发的文化,虽然在牛郎还残留着,但在街头已经看不到了。中等标准也比以前短了很多。以前的辣妹男,很多都改剪短发了(年纪大了头发就会变少,这也是很大的原因)。20年前,作为职业辣妹男人的冲浪系semiron(中长发),现在是不可能的长度。

2013年秋天,《men's egg》终于停刊了,接着编辑部负责年龄层更高、以短发、“严肃”形象为核心的《BITTER》(大概是把原辣妹男作为读者群)。从这一点来看,作为后辣妹男的倾向,首先是“短发化”受到关注,重点则是“男子气概”(简单地说)。侧面剪得很尖,有时也会变成two block的现代短发,作为那个“yamanba”的分身的旧辣妹男的“转性”——那可以说是90年代性别动摇的现象吧。3年左右的“中心GUY”(极端烘烤过的皮肤、图案状的妆容、梳着漂染的长发、混合女性服装、挂着卡通人物、商品等)达到了极致——被认为是反动。以动摇和不安为资源的“分层”存在的气息淡薄了。
以上的事对应艺能界的帅哥形象的变化,也就是说,到现在为止支配性的杰尼斯和junon式的“帅气可爱”有女性脸的样貌,特别是,00年代后半期压倒性的。势力越来越强的EXILE(以及2010年结成的第三代J SoulBrothers)的精悍、生硬的质感的宣传偏向于“直接性”,这似乎宣告着围绕性别的扭曲已经过时。
90年代的摇摆不定的身体论已经过时了。

但是,更进一步地说,异性恋男性的短发化也可以解释为对同性恋男性的多数倾向的一致。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同性恋者中被视为主流的是短发,长发有被视为异端的倾向,而且这种倾向与最近异性恋者的短发化相联系,在增强 ★8 。回顾一下,从90年代末到辣妹男全盛期的时代,是男性视觉上的转性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多数人支持的时代。不仅是辣妹男,在偏向模式型的范围(非不良型)中,也有与男孩子气的女性产生共振的男性形象。但是经过20年,男性在视觉上的转性(在短发化的挤压下)变得相对小众化,今天“Men's”SPIDER》等视觉系的周边,完成了矫饰主义式的进化(极端的化妆和穿搭,既恍惚又“亚人”的形象,和动画、游戏等御宅文化的混合)。一方面,10年代的男性“某种程度上”的多数男性形象趋于保守化(女性方面也有类似的情况,但我对自己的素养没有自信,所以想请其他论者来验证);另一方面,同样有时,在更小的范围内,似乎出现了身体动摇的矫饰主义化。
把往年的山满巴更加装饰化使之复权的“黑辣妹”(circle BlackDiamond——这也有点矫情——有组织地在推特上进行宣传,为了在海外的媒体演出,通过众筹筹集资金,提高知名度,最终在涩谷开设了“幽灵咖啡馆”开设等,展现了全球化的活跃。另一方面,我孤陋寡闻,也不知道有什么迹象能让辣妹“男人”如此强势地复职。辣妹男是辣妹的后起之秀,现在的前卫也有赖于她们分离派的勇气。
这一切都与全球化有关。黑辣妹,从以前开始辣妹作为现代日本的一个符号被提及,这是有意识的。另一方面,“后辣妹男”的短发化,是在日本重新共享全球共通的容易理解的男性形象的现象吧。10年代的短发男性与其说是保守的日本男性,不如说是东亚男性的跨民族性格更强。此外,众所周知,在海外拥有广泛粉丝的视觉系是J-POP全球化的重要领域。从这样的概况来说,不得不说辣妹男只是一种单纯的domestic现象 ★9。
在写以上的时候,我想起了2013年在台北参加国际会议的时候,接待小姐指着我旧辣妹男人的头发说“Very Japanese!”我想起他说过的话。“辣妹男”与“辣妹”不同,最终作为一种封闭在日本这一乡村的现象而被消费而烟消云散,大概是因为无论在国内外,都没有充分产生将其基本上只是派生的话语化的热情吧。但是,我仍然不得不怜惜辣妹男这种实验性和后卫性的半吊子混合,作为提心吊胆地往返于涩谷和新宿的半当事者,勉强也试着设定了可以谈论的范围 ★10。
现在,回想起90年代的街头形象,正是为了迎合激烈的全球化,在成为证据之前动摇的身体·资料体,唤起了不安的受虐狂。而且,与其说这是对一个时代的确认,不如说是对受虐者不安的重新启动,因此,如果冷静下来作为证据,这是一项破坏本质的任务,只能作为气息、气味烟消云散。只能通过描述路上的东西这种勉强而痛苦的修辞来讲述。从一个分身到另一个分身,重新启动不安的受虐心理。也就是说,在所有事情都有可能确实到达所有地方的过剩的共享性的连接过剩的漩涡中,把在证据和秘密之间摇摆的身体=资料体,把那无数的摇摆的可能性一个个作为各自的封闭域。喷射是柑橘系的味道。
注
★1——本文既不是对在科学上(不分文理)宣扬不妥当的证据的批判,也不是对证据资格的明确化,也不是对不妥当的情况进行严格区分的科学哲学的接近。也不能认为只要能就科学证据的范围达成一致,就能避免无益的证据主义。所有关于“区分”证据的研究都是在话语范围内进行的:(1)证据的必要性掌握主动权。本文恰恰相反,(2)立足于证据的外部、摇晃、可变性、忘却等掌握主动权的世界的另一面,从那里出发勉勉强强地使用证据。有。本文认为仅(1)不足以对抗证据主义。(2)的问题化是非常哲学的,不是狭义的实证科学,而是涉及一般的“知”。正如九鬼周造所说,能够将纯然的“偶然性”主题化的只有哲学。
★2——大山恩里科森在列举苏珊·桑塔格的looking(眺望)和staring(凝视)的区别的基础上,又将城市中“擦肩而过”的影像视觉体验称为sighting(眼睛)击)的概念化,用来表示与涂鸦的相遇。《目击美学》(2009)。http://bunka.gakuin.ac.jp/cmc/cafe/003/001.html
★3——这个活动是由位于新宿三丁目的男性专用日晒沙龙——巧克力屋提供支持的。在2000年代中期,有时一晚上会有300 ~ 400名顾客(之所以能够掌握人数,是因为顾客们都佩戴着入场顺序的号码牌,根据号码进行人气投票,或是放置写有自己号码和心仪对象号码的卡片)可以通过塔夫转交给对方)。
★4——渡边明日香《街头时尚论——思考日本时尚的可能性》(产业能率大学出版部,2011)第115页。
★5——关于从“~族”到“~系”的转变,难波功士著《族的系谱学》(青弓社,2007)第3部。难波将这一转变概括为“从面对面的‘共在’到经由物品和媒体的‘关系’”。
★6——芦田裕史一边接受动画片等“从物语向萌元素过渡”的东论,一边赋予时尚“原本就没有故事性,毋宁说是从素材和细节的数据库出发”的特征。中说到“像东提到的萌元素很多都和时尚有关”。在此基础上,与动画等相反,时尚更关心“加入故事性”的方法。芦田裕史《乖离的衣服和身体——从动漫看90年代以后的日本时尚史》,西谷真理子编著《时尚开始说话》(film art出版社,2011)。
★7——《辣妹与辣妹男的文化人类学》(新潮新书,2009)的作者荒井悠介曾担任“伊贝瑟”(在俱乐部活动的社团)的队长,他向荒井悠介提出了辣妹男时尚的终结问他的时候,他指出了2008年雷曼事件带来的影响。这前后的时期,在涩谷的神南,有一家主打辣妹男系,经营高价商品的精品店jet field。加上从以前开始的地标BEAMS等,辣妹男的文脉在那里自我主张。那家店是在2010年消失的。
★8——从一个时期开始,在同性恋群体中,将非短发的各种倾向(girl男也是其中之一,另外还有“杰尼系”等)统一称为“刘海系”,建立起刘海系和短发这种单纯的二元性。
★9——在国内视觉系乐队似乎有很强(也可以说是不良少年)的地域性,但视觉系同时在海外的接受是开放的(当然并不是所有乐队都这么想)。辣妹男从来没有具备过这种混合特质,只会被认为是内向而烟消云散。
★10——到目前为止,我写了两篇“辣妹男论”。千叶雅也《云端化的辣妹男——围绕“辣妹男发型”成立的表象文化史及其批评解释的尝试》,芦田裕史+水野大二郎编著《fashionista》第1号(2012)。千叶雅也《不能让你说自己不爱辣妹男——“酷日本学”与强烈倒错的定义》,《思想地图β》第3号(媒体,2012)。
千叶雅也
1978年出生。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综合文化研究科超域文化科学专业表象文化论课程博士课程结业。专攻哲学、表象文化论。立命馆大学研究生院尖端综合学术研究科准教授。著作:《不能太动——吉尔·德勒兹与生成变化哲学》(河出书房新社,2013)、《以另一种方式——推特哲学》(河出书房新社,2014)。翻译:《吉尔·德勒兹的“阿贝塞代尔”》(KADOKAWA /角川学艺出版,预计2015年发售)等。
201504
特集 街道在哪里?漂流的都市空间的当下
—————
千叶是一位备受期待的年轻哲学研究者,著有德勒兹论《不能过度运动》等专著。这次的论文发表后,在网上也被一片赞誉声所包围。然而,没过几天,批判的声音也开始高涨。尤其令人反感的是这种文体。
从一个分身到另一个分身,重新启动不安的受虐心理。也就是说,在所有事情都有可能确实到达所有地方的过剩的共享性的连接过剩的漩涡中,把在证据和秘密之间摇摆的身体=资料体,把那无数的摇摆的可能性一个个作为各自的封闭域。喷射是柑橘系的味道。
对于这种难懂的文体,你在说什么?这篇文章本来有什么意义吗?即使有,也有必要这样写吗?诸如此类的不信任感的声音开始出现。对于这些批评的声音,千叶在推特上这样说道。
读解能力太差了。请学习更多的现代文。
https://mobile.twitter.com/masayachiba/status/589012977715523585
。
没有写得像家电说明书那样通俗易懂的东西都是“朦胧文体”那样的类型,这让我很困扰。文明的劣化。
https://mobile.twitter.com/masayachiba/status/589016819517693952
。
对读者要求苛刻的作者,这种观念已经不被允许了。因为写得没有误解,所以是“作者的失败”;对于潜在的语境,“因为看不见,所以不用读,读了也没什么意思”。而且年轻人还以这种态度,以“消费者读者”自居。没有办法。
https://mobile.twitter.com/masayachiba/status/589018655058309120
总之,不懂的你就是笨蛋!就是这么回事。之后,千叶陆续屏蔽了推特上的批评者,包括没有直接回复的人。也就是说,没有继续对话的意愿。那么,千叶的主张和批评者的声音,哪个更妥当呢?为了弄清这一点,我想从现在开始读一读千叶的论述。
名为证据主义者的粘土工艺品
千叶在论述的开头说过,对于琐碎的事情和不言自明的事情,要求过多的论据和说明责任的态度被称为证据主义者,这种态度在现代已经蔓延开来。而且,在互联网普及的现代,人们会在网上留下各种各样的行动痕迹。因此,人们就会暴露在证据主义者无休止的挑刺中。千叶认为,这种证据主义会让现代社会窒息。正因为如此,这篇论述才被命名为“反证据”。
首先这个主张,大家怎么看?坦率地说,我并不认为最近社会已经转变为一个追求过多证据的令人窒息的社会。确实,网络上的失言被很多人传播并批判,网络火冒三丈的现象近年来越来越明显。证据主义这个概念,似乎也指的是这样的事情。
此外,(2)该术语还指代在每天使用互联网服务的过程中,在各个服务器上留下可作为证据的痕迹的情况(中略)。第(2)项技术史上的新状况与第(1)项时代精神相交叉,使得无止境的机械性“找茬”游戏像打发时间的“扫动”一样成为可能。
但另一方面,千叶在完全不同的事情上也适用证据主义这一概念。
在企业,在行政,在大学。在“责任明确化”这一表面上难以批判的名目下,社会上到处都在试图消除“忍受”这一根本不确定的判断的痛苦。
恐怕是为了回避不得不伴随“非典型性”判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个人责任。通过机械的、事务性的处理,无限地排除非典型性判断的机会,就不会以只能从根源上做出不确定判断的“马虎”、因此“不干净”的个人生活。这是反-判断。只要所有人都作为证据的递送人,毫无阻碍地持续接力就可以了。这种证据主义的蔓延正是一种逃避责任的现象。
读到这一段,就会发现现在的企业都在不断地进行手册化(“通过普及机械性、事务性的处理,无限地排除非典型性判断的机会”),变成了只要像机器人一样工作就能拿到工资的状况。我想他是在说“我来了”。咦,社会是这样的吗?自由职业者的话另当别论,即使是现在,只要成为正式员工,我想大家都会被要求做出各种各样的判断。我甚至觉得,在日本,由于长期的经济不景气,那些需要高度“具体情况具体判断”的工作,常常变成了临时工的待遇。
即使有手册化的进展,那也是为了提高效率,而不是为了“逃避个人责任”。因为在企业里,没有任何激励机制可以一一回避每个员工的责任。说起来,制定工作手册的人也是有责任的。
即使企业出于慈爱之心,为了让员工逃避责任而拼命制作工作手册,我也不知道这与网络上的热炒有何关联。所谓证据主义者主义,就是把乔治·里察的麦当劳化社会论和大卫·瑞恩的监视社会论等基于不同问题意识的议论适当地混为一谈,勉强拼凑成一个大体我认为这是精心设计的混乱思维的产物。因此,无关的事情变得杂乱无章。
我作为糟糕的评论猎人也读过各种糟糕的评论,写这类文章的人是用制作黏土工艺品那样的思路来思考评论的。并不是用逻辑将思考连接起来,而是被一种信念所引导,即只要把思考乱七八糟地混在一起,就一定能成为一体。感觉就像把不同颜色的粘土混合在一起一样。即使学习了,也只是把它加到以前制作的黏土堆里,明明有知识,却写得一塌糊涂。顺便说一下,黏土在混合的时候会发生各种变形,内容肯定会比原来的讨论内容差,逻辑也会崩溃,所以常常变得非常难读。
这类人有一种错觉,认为黏土的种类越多就越厉害,所以一被批评,就马上说,请多学习,读文脉。你看!掺了这么多黏土呢!你不知道这个厉害,是因为你不了解黏土的种类!就是这样。这是一般社会无法理解的道理,但文坛和学术界有一定数量的黏土工艺爱好者,他们称赞黏土工艺精美的大理石花纹,因此他们的自信也越来越高。
千叶是不是也陷入了这样的思考回路呢?有这样的感觉。让我们再往下看。
关于模糊的文体
千叶为什么会认为证据主义在现代社会如此盛行呢?下面我们来思考一下这一点。千叶因为其模糊的文体而备受诟病,但有趣的是,反证据论本身似乎也在拥护这种文体。请看下面的部分。
2014年年末,我在梅田的堂吉诃德买洗发水什么的,顺便去了香水柜台,发现了calvin klein的ck one,好久没去确认它的特征了。这款“ciceone”是20世纪90年代风靡一时的香水。不知道现在能买到的是不是和刚上市时完全一样的成分。但不管怎么说,那就是那个在无色半透明的扁平玻璃瓶上印着灰色标志的siceone,我想,那就是我第一次意识到香水时的味道。
在原来的论述考中,“洗发水之类的”“不知道现在买到的是不是和刚上市时完全一样的成分”“我想应该没有别的”等故意写得暧昧的部分,用粗体进行了强调。这种模棱两可的写法正是“反证据”式的。
千叶在过去的博士论文中,以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为对象,获得了好评。《反证据》这个书名,也是考虑到德勒兹和菲利克斯·加塔利合著的《反俄狄浦斯》。千叶深受德勒兹的影响。德勒兹原本就和千叶一样,是一个写文章晦涩难懂的人。不只是德勒兹,包括他在内的一般被称为“现代法国思想”或“后现代主义”的群体的论者,原本就有使用千叶这种难以理解的暧昧文体的倾向。
但是,现在世界上对德勒兹式文体的指责比过去更强烈了。曼彻斯特大学出版的彼得·巴里的教科书《文学理论课新标准》中写道,现在的文学理论界发生了如下变化。
第一个最大的变化是,对于宏大的、思辨性的主张,理论不再喜欢暂时停止不信任的念头,相反,他们开始以经验的水准来处理题材。因此,得出的结论不是妄自尊大地断言,而是接受“具体的说明”,或者至少有细心讨论的倾向。事实上,法国人对单纯经验主义的蔑视,就像认为法国的料理和时尚在本质上胜过别人一样,被认为是落后于时代的东西。现在,甚至对文学理论家也要求清醒。20世纪70—80年代法语圈的理论家们慷慨地享有的诗歌写作的自由不再有效(至少在法语圈之外)。(《文学理论讲义》,p353)
虽然千叶暧昧的文体尽情享受着巴瑞所说的“诗意书写的自由”,但这种写法越来越多地被认为“不再有效”。此外,巴里认为,现在的文学理论界已经避免“妄自尊大地断言”,而要求“在经验的水平上”进行“具体的说明”。也就是说,越来越追求清晰和证据。
这样一来,像千叶这样的德勒兹直系研究者,就很难像想象的那样写文章了。也许,一味地追求证据会让人窒息!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千叶会不会误以为思想和文学理论界的变化就是整个社会的变化呢?
索卡尔炸弹的爆炸
这样想的话,有一件事是合情合理的。千叶称赞九十年代是一个摆脱证据主义的自由时代。
直到今天,我的思考仍被90年代如何生活的身体所决定。不可否认,我仍然是90年代的亡灵。
无论是《不能过度移动》还是《以其他方式》,都是围绕片断和临时固定的考察。难道这是想用分析性的语言平息90年代街头亡灵,反而使旧伤更加严重的举动吗?
正如巴里所说,如今“诗意写作的自由”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不被认可,但实际上,引起这种变化的是一本书。两位物理学家阿兰·索卡尔和让·布里克蒙合著的《知识的欺骗》。这本书是在1997年出版的。后现代主义式的暧昧文体,在批判中极好地保护了自己的观点。在前面提到的《文学理论讲义》中,巴里对同样属于现代法国思想的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做了如下评价。
当时 (山川注:20世纪80年代中期) 理论界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德里达所说的话被误解了,被字面理解了,被理解得过于天真或简单了。他的支持者不断重复着抱怨。如果德里达说错了,就会得到这样的回答:这不是他说的,也不是他想说的。(《文学理论讲义》,p342)
我写了一篇意思模糊的文章,对内容进行了批判,得到的回答却是你的理解有误——这样的行为,在外场看来是可疑的。话虽如此,世界上确实存在难以解释的事情。后现代主义的难解,是有其必然性的,还是单纯的虚妄?《知识的欺骗》打开了僵局。
后现代主义的书籍中有很多关于科学和数学的难以理解的描述,索卡尔和布里克蒙在《知识的欺骗》中揭露了这些描述是多么荒谬。举几个例子……。
· 雅克·拉康把虚数和无理数混为一谈。
(补记:关于这个批判,仲正昌树先生指出索卡尔有错误。感谢您的指正)
· 茱莉亚·克里斯蒂娃曾提到“哥德尔的证明,是无法通过在该体系内形式化的手段指出某个体系的矛盾”,但哥德尔并没有这样的证明。本来,如果某个公理系统包含着矛盾,那就可以通过在这个公理系统内形式化的手段来指出。
· 鲍德里亚善意地提到了杰克·班布尼斯特的水记忆学说,但这是将顺势疗法正当化的理论,在学术界并没有受到重视。
· 吉尔·德勒兹和菲利克斯·加塔利的书中关于科学的记述是典型的黏土工艺。关于量子场论的描述、关于过冷液体的描述和所谓混沌的术语被混合在一起。
索卡尔等人给后现代主义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例如,前面提到过加拿大社会学家大卫·瑞恩,他在2001年的著作《监视社会》中提出“后现代”这一概念时,这样说道。
不过,在读者抛弃本书之前,我想说的是,这(山川注:后现代主义)并非“后现代主义”,而是从社会学角度考察现代一定的文化、社会变动的一种方法。(《监视社会》,p241)
半开玩笑地说,2001年的时候,后现代主义在英语圈已经失去了信任,甚至到了可能被“扔书”的程度。《知识的欺骗》并不是全面批判后现代主义的书。对于后现代主义者来说,涉及科学和数学的部分并不是主张的核心,而且像德里达那样不怎么涉及科学的论者也不在批判对象之内。
尽管如此,索卡尔等人还是给了后现代主义难以理解的论述风格致命一击。这样的文章,至少有些部分充满了不懂装懂,揭露了作者自己也没能很好地理解内容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那种模棱两可的文体也受到了更多批判的视线。这种倾向从1997年开始,逐渐增强。但是,《知识的欺骗》的影响力在传播到日本之前也经历了一些延迟。基于这一点,这与千叶提出的自20世纪00年代以来证据主义逐渐增强的主张完全吻合。
当然,这种变化不仅不是发生在整个社会,甚至也不是发生在整个学术领域,而是发生在学术领域的某个行业。但是对于作为这个行业的一员,特别是研究过被攻击的对象德勒兹的千叶来说,感到巨大的乌云笼罩着整个世界也不足为奇。
性别与证据的联想游戏
千叶的“反证据论”在文章开头对证据主义进行批判之后,逐渐转向90年代的街头文化论。最后也要检查一下。
这一段的内容大致给人的感觉是“与我的青春一起存在的90年代街头文化是与证据主义对抗的东西,但现在已经失去了(弥漫着失落感)”。与证据主义者相抗衡的90年代文化的代表,主要是柑橘系的unisex(男女通用)香水和辣妹男时尚。那么,为什么这两种方法可以对抗证据主义呢?
千叶说,柑橘系的香水是男女通用的,是中性的,所以性别模糊。
柑橘系的气味,那是一种让性别分割变得模糊的、不具生殖性的、具有诱惑性的、非费洛蒙的费洛蒙。
根据千叶的说法,同样是辣妹男,因为穿着和辣妹一样的时尚,性别也很模糊。
(前略)作为那个“山曼巴”的分身的旧辣妹男人的“转性”——可以说是90年代性别动摇的现象,2003年左右的“中心GUY”(极端烤过的皮肤上的花纹状化妆,穿着漂染的长发,梳着利落的长发,混搭女性服装,挂着卡通人物、商品等)达到了极致(后略)
像这样,两者都是“暧昧”的,与寻求“明确”根据的证据主义对立(英语中,“证据”是“明确”的意思)。实际上,证据主义和辣妹男文化以及柑橘系香水对立的根据只有这个。也许有人会对此表示怀疑,那么就试着去验证一下性别与证据主义相关联的部分吧。
这样的地方在整个论述中只有两个。除此之外的所有地方都只讨论了两个主题中的一个。关于辣妹男文化和性别动摇的部分与证据主义无关,而关于尚未被证据主义侵袭的90年代街头和网络的部分是性别主义。与之无关。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处在论述中也很突出,读起来很费劲。这也让人更加怀疑千叶是不是一个有着黏土工艺思维的人。用黏土工艺品思考的人,即使不能很好地进行讨论,难道这两者没有关系吗?绝对不会有这样的疑虑。要么再混合一下,要么就乱七八糟地做。因此,这些地方有时会变得异常难懂。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千叶在讲述90年代文化论之后马上登场的以下章节。
柑橘系的香水,作为unisex香水的。性别不确定,身体所在,身体性......等等,都是90年代末人文学喜欢谈论的主题。身体的自明性发生了动摇,充满了对身体“性”这一抽象概念的解释。身体的反证据是时代的问题。我想起来了。动摇。没有自信地转过来。我很内疚。昏暗。
性别的不确定性和“反证据”这个词在一段中被描述得好像是有关联的东西,但仔细读的话,还是不知道有什么关系。实际上,段落的前半段完全没有提到证据主义,只是在后半段突然出现了“身体的反证据是时代的疑问”这句话。但是,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身体和证据、论据有什么关系?
在思考这句话的时候,有一个有趣的事实。如前文所述,千叶的“反证据论”在发表几天后就遭到了网络上的批判,对此,千叶在推特上是这样说的。
话说回来,那篇文章虽然标题是“反证据”,但在第一节中作为概念定义并提出的是“证据主义”,是“证据主义批判”。主标题并不是字面上的概念。读了就会明白。是对文献的基本阅读。
https://mobile.twitter.com/masayachiba/status/590134791111999488
。
那个文本不需要什么证据!这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反证据”。实质上是对“形式化的证据主义”的批判。但是,“反证据”这种过于挑衅性的说法也有它的作用。
https://mobile.twitter.com/masayachiba/status/590135943631241219
也就是说,千叶只是对证据主义进行了形式化的批判,虽然起了“反证据”这个挑衅性的标题,但他并不主张不需要证据,反证据=也不是批判现代主义!的主张。
但是,“身体的反证据是时代的问题”这句话该怎么办呢?如果千叶自己所说的“反证据”与“证据主义批判”不同,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提出过这样的概念,那么他就不得不认为这是无法解释的。引用部分在谈论性别动摇的时候,突然插入了“身体的反证据”这句话,只是假装与两个主题有关。
另一个地方是整个论述的结尾部分。
现在,回想起90年代的街头形象,正是为了迎合激烈的全球化,在成为证据之前动摇的身体·资料体,唤起了不安的受虐狂。而且,与其说这是对一个时代的确认,不如说是对受虐者不安的重新启动,因此,如果冷静下来作为证据,这是一项破坏本质的任务,只能作为气息、气味烟消云散。只能通过描述路上的东西这种勉强而痛苦的修辞来讲述。从一个分身到另一个分身,重新启动不安的受虐心理。也就是说,在所有事情都有可能确实到达所有地方的过剩的共享性的连接过剩的漩涡中,把在证据和秘密之间摇摆的身体=资料体,把那无数的摇摆的可能性一个个作为各自的封闭域。喷射是柑橘系的味道。
这里有三个地方出现了“证据”“证据”等令人联想到证据主义的单词。但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前两个词的使用语气接近“明确”,与证据主义几乎没有关系。
例如,我们来看一看“在激烈的全球化中,在巩固证据之前动摇的身体·资料体(科尔普斯)”的记述。从不久前提到的“全球共通的易懂的男性形象”来看,在千叶的语境中,全球化似乎是要“明确”地固定性别。在此基础上解释,这里的“证据”仅仅是“明确”的意思。“如果能冷静下来作为证据,就会破坏本质的任务”中的“证据”也只是“明确”的意思。
简而言之,在有关性别的描述中使用了“证据”一词,从而营造出一种性别与证据主义有关的假象。说到底只是黏土工艺品。
最后的“在连接过剩的漩涡中,将在证据和秘密之间摇摆的身体(资料体),用柑橘系的气味,将无数摇摆的可能性,作为一个个独立的封闭区域迅速喷射出来。”坦白地说,我几乎没有什么意思。我觉得恐怕对全人类来说都是这样。就算有什么意义,这句话也不会奇迹般地把两个主题联系起来。
千叶为什么想把性别和证据主义联系起来讨论呢?恐怕因为千叶是个辣妹男,又是后现代主义者,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理由。因为是辣妹男,所以觉得辣妹男时尚很好;因为是后现代主义者,所以对言论要求明晰和证据的风潮感到可惜。千叶的“反证据论”就是为了将他的这种真实感受正当化。
而这正是要求论述清晰和证据的最大理由。因为如果不寻求证据,人的思考就会围绕个人的实际感受旋转;如果不追求清晰,就会不断掺杂语言,让人产生连贯性错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