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文心雕龙》学习怎么写作文
引
《文心雕龙》是一本1500年前的书
你可以理解为,这本书的内容就是
- “散文应该怎么写”
- “辞职信应该怎么写”
- “结婚请柬应该怎么写”
- 从“出生证明”到“菜市场摊位证”等等等等有史以来所有的写在纸上的东西的写法
然后因为人家总结了从黄帝到南朝两千多年的文学创作嘛,听他总结的“方法”去写高分作文似乎就挺有说服力的
刘勰的创作论主要分为“神思”、“体性”、“风骨”、“通变”、“定势”、“情采”、“熔裁”等等这样7个章节,分两部分
- 第一部分是文章的“气质”(比如啥叫神思,啥叫文风,啥叫文骨)
- 第二部分是具体的“实操”(比如怎么通变,怎么定势,怎么熔裁)
Part 1 | 神思
刘勰提出了一个很玄的概念叫“神思”
但是说玄也不玄,神思其实就是你在写文的时候“突然捕获的那一缕神思”
他算“思”,但是因为太过“神”而必须称为“神思”
你可以理解为莫扎特听到的乐谱,或者李白找到的灵感

下笔写出来东西不好,主要有两个毛病(右侧箭头)
- 理贫(没内容)
- 辞乱(没文笔)
而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也很简单(博一)
- 多去体验生活(博)可以解决没内容
- 把文笔凝练(一)可以解决辞乱
要注意,这个“博一”是很重要的核心观点,基本上你写东西差,要么是因为你不够“博”,要么是因为你不够“一”。而有的时候你懂得很多,反而很乱很难“一”回去;或者你本来很统一,但想要表现得丰富一点的时候,又“博”不出来。
所以如何做到“博一”,就是如何做到写好一篇文章的总纲。
而如何做到博一,就绕到图的左边(左侧箭头)
要知道神思的要点就是通过你的灵感,你出入在想象和现实的世界,做到了“神与物游”
你要做到在这一篇文字里面,“神”与“物”的界限是模糊的,他们被你统一成了一个整体,于是从此“竹子有了风骨”,“相思有了气味”,这就是好文
而神从哪来呢?
- 神从志气来。有志气,才有神。而志气又是从“虚静”当中生出来的,因此有了虚静→志气→神的链条
物从哪来呢?
- 物从辞令来。物,是辞令描绘出来的。辞令又是通过积学,积累出来的,因此有了积学→辞令→物的链条
于是,关键再次绕回到了“博一”上,因为虚静无非是“一”,而积学当然是“博”
Part 2 | 体性、风骨
那么,解决了神思这个最关键的问题后,文章还有“风骨”
不同的文章会根据各自的体裁,需求不同的“风骨”

一、体性
所谓“人分八性”,“文有八体”,刘勰把所有的作家分成八种性格,庸vs俊,刚vs柔,深vs浅,雅vs郑(诗经里的郑风就是“俗”的意思)
(这种分类方法我总感觉哪里不对,但是反正就照搬抄过来了)
- 而庸俊,是“才”,才分庸俊
- 刚柔,是“气”,气分刚柔
才和气,这俩是先天的才气,没法挑,人家曹植七步成诗,或者嵇康天性风流,你羡慕不来的
但是还有后天的“学”和“习”
- 学分深浅
- 习有雅郑
也就是说你总可以学到“深”,而你的习气到底是“雅”还是“俗”,也是个个人主观选择的问题,都是有救的。
和人分八性同样,文也有八种风格:典雅vs新奇,繁缛vs精约,深奥vs浅显,壮丽vs轻靡
(这个分类方法是不是囊括所有我也觉得怪怪的,但反正就是这么写的)
二、风骨
而一篇好文,会有自己的“风骨”
所谓风骨,就是“文风”和“文骨”
1. 文风,就是文的气质,也即是这篇文章能传达的一种类似“情绪”的气质。而这种气质,主要是跟着作者的“八性”走的。
(比如你要是学的深,习性雅,有俊才,气质很刚,你写出来的文章也难免“深雅俊刚”这样。)
2. 文骨,更像是一篇文的“字句间架成的骨骼”,也就是文章的“文辞的感觉”。而这种文辞的感觉,主要是依据文体的“八体”来的。
(比如你这篇文章比较新奇,那你的文骨就是新奇的。)
(而八种文体,两两对立,有些时候可以兼顾,比如又典雅又新奇虽然难但不一定做不到,但是一般来说繁和约,深和浅这种直接的对立就只能做好一个,想兼顾反而会两手抓两手都搞砸了。)
我知道这个讲的很玄,原文看起来我的这个解释更简单也更复杂一点,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但是总体而言的话,就是文章的风骨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你是有能力塑造出来你个人的风骨的,你也是有能力品鉴出来不同作家的不同风骨的,但是想要系统化的解释出来风骨是怎么写出来的,貌似说不清楚……
最后,风和骨之间的关系是“文风”通过“情志”,确定“文骨”,有一种统帅的感觉
所以文风 > 文骨。
Part 3 | 通变、定势、情采、熔裁
神思和风骨更像是在气质和灵感方面“找感觉”,而接下来这部分则更加务实,讲的是具体得多的问题
一、通变
所谓通变,其实本质上也是一个“博一”的问题
刘勰说真正写的好的文章(由于南北朝作家普遍爱好浮夸淫靡,比如吃五石散啦,不去上班但是很喜欢流觞曲水啦……),不能一味追求新奇,一味标新立异到最后就会变成“为了不一样而不一样了”。
所以要在“通名理之常”的基础上再去“变新声之方”。
- 所谓名理之常,就是“一”,就是你写文章总要遵循的那个规则(不管你的规则是什么,总要有个规则吧,就是所谓“常”)
- 而新声之方,其实就是创新。一直写一样的东西也没意思,尤其对于屈原啊、曹植啊这种天才来说,天才肯定喜欢创新(而这种创新,就是“博”,你在做的事是“增加”)
所谓继往而开来,你得继承先贤的基础去创新才是创新,就像周杰伦写歌,人家写口水歌用的都是巴赫的技巧,不然那就是单纯的没文化还要鼓吹自己是未来音乐的新潮流(什么土嗨自信……)

二、定势和情采
那么,在明白通变的思路基础上,写文要进行“定势”和“情采”的选择
定势
所谓定势,就是确定文章的“势”
你可以理解为确定你文章的风骨,只不过你主动选择这篇写的“刚”一点“柔”一点,其实你是没法挑你的个人特色的
比如白居易写啥总是那么白,李白写啥总是那么帅。但是李白在写官府文书的时候,也是能主动写的官方正式一点的,这是所谓的“文体”,文章的具体功能对文风的约束。
也就是说,
- 首先“因情立体”,根据应用需要确定文章的体裁(是情诗、还是求职信、还是唁文)
- 然后“因体成势”,体裁会像河流的水道一样,自然得产生出一股“趋势”(就像情书都会写的缠绵,唁文都会写的严肃一样,这是自然而然的天性)
而这股势,这股自然而然“因体而成的势”,就是“通名理之常”的那个“常”,是不变的规律
情采
情采其实就是文采,只不过非常强调感情色彩而称之为“情”采
发挥文采的时候要注意,你要先“正理”、“定心”,然后才能“情发而为文”
也就是说你要有一个端正的心,正义的目的,去写,写出来的才好
什么叫写的好呢?
就是“文质相附”,你华丽的外表,不是不可以,但要和你的本质相配
有些文章,文胜质就像草包,外表华丽,内心空空;
质胜文呢,也不好,你英才艳艳,但却没有给自己相配的包装,你不应该因为外表而被别人看低。
所以要“文质相附”。
(另外还有的人,没有正理定心就去写,最后是“为文而做情”,就很虚伪,所谓我们现在讲好作文都是“真情实感”,就是这个意思。你“为文而做情”写出来的东西,和你真的有感而发,“为情而做文”写出来的东西,真的是不一样的)
而所谓文采、感情,每次都不一样,也就是我们“变新声之方”的那个“无数之方”,是创新的来源
三、熔裁
在“定势”和“情采”之后,是最后一步“熔裁”。
所谓“熔裁”,熔的是还不够统一、仍显多余的“体势”。
- 你可以理解为主旨仍然不够统一,必须把即使很有亮点、但对主旨没有帮助的观点熔掉,好把文风铸成一把一以贯之、锋利稳定的刀
裁的,则是那些意义已经表达清楚,但是浮夸卖弄、多余的“辞藻”。
- 在一句话已经说清楚的情况下,不需要两句排比;在一个辞已经够用的时候,两个词组的华丽就是浪费读者的时间
熔体有一个三步式的构思方法:
- 先根据情况去定文体
- 然后根据情况去定要用的例子
- 最后在确定要用的字词
而裁文有也有一个关键,那就是要做到“字去而意留”,可以说是“很中国的留白哲学了”。
结
而如果能做到捕捉神思,树立风骨,
在正确的通变思路下
先因体成势,然后情发为文
最后在把多余的势和文熔裁一番
写出来的就一定是好文章无疑了
附
《文心雕龙》一共50篇,其中4篇算是刘勰认为的“写文要原道征圣,这种向儒家经典学习”的基础价值观;26篇写了从诗到赋、从颂赞祝词到诸子史传的26个作文大类,讲了每种文体的源头、著名文章、著名作家、推荐写法;17篇写了写作时要注意的17个创作角度;7篇写了7个容易写出毛病的批评角度;外加一篇写书的初衷“志序”

本篇摘录整理的主要是18篇创作角度中比较成体系的、从“神思到熔裁”的7篇,其外还有单独成章的比如声律、章句、丽辞、比兴,这些写作时也很重要的各个细节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尝试自行阅读,我读下来感觉这书还是蛮有意思的,唯一的缺憾就是刘勰生年在南朝,像后边的唐诗宋词他都没见过,真的替他感到遗憾吧,那么爱好文学的人,如果能够遇到中华文明最辉煌的文学体裁,能遇到李白、王维、贺知章、白居易、辛弃疾的诗,那该让一个盛赞孔融、曹植的读书人兴奋成什么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