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关系中的自我审视
查看话题 >WHV路人|打工度假路上的爱情——你如何爱自己,就如何爱爱人
开始有写东西的想法时,总想着要尽量避免写自己,因为世人都是只感兴趣他们自己,不感兴趣他人的。 但后来想想,读书过程中读者通过读作者们的生活和人生,看到自己,不是吗,比如我。 况且有时候写作不是为了给别人看,对吧。 那就写写吧。今天写爱情。 前男友偶尔发消息过来说一些事情。于是前几天梦见了在一起时经常出现的场景和感受——找房子,他看了个房子的照片觉得很棒就交了押金签了几个月的合同。但我们搬进去之后发现照片滤镜实在太重,实际环境非常差。于是我开始责怪他,怪他为什么只看照片就交押金,为什么要签那么久合同,等等。 醒来都还沉浸在对梦里那个住宿环境的不喜欢和对前男友的责怪和生气里。 这个状态是我和前男友分开的原因之一。但我想从那些快乐说起。 和他在一起时就想要写写他,可在一起时怕身处关系中看得不够清楚,刚分开时正在伤心,再过段时间怕自己忘记。这个时间点似乎刚刚好。 一场高中生恋爱—— 总的来说那场恋爱就像是高中生的恋爱。不用考虑现实,不用考虑未来,不用考虑所有成年人的恋爱需要考虑的东西,只需要谈恋爱本身。也是澳洲之旅难得的体验了。 而且他还那么可爱,那么有爱。 他鼻梁很高,头肩比很好,让他看起来比实际身高要高。他走起路来完全没有成年人的稳重、世故,倒像个完全不在意这个世界只在意自己要走向的人和事的小孩子。 他是个单纯的大男孩,保有着那些小朋友式的直白和快乐。成年人终其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而我那要强且懂事的童年仿佛在快要三十岁的这两年重新来过。 他是不考虑过往也不考虑将来的无忧无虑男孩,是我在国内环境里完全不会有交集的恋爱对象,却经历了我从没想过的长达两年的亲密关系。 分手之后我删掉了之前记录的被触动到的小细节,但其实我都还记得。 我记得刚在一起没多久他抱着我晃着说,怎么办我好像越来越喜欢你了; 我记得我们在夜晚的街头赛跑,我尽力跑的时候余光看到他全程都是看着我; 我记得他张开双臂奔向我,旁边的老头说哇这个是大大的拥抱; 我记得原本很“大人”的我和他一起之后见到公园里的秋千都一定要荡; 我记得他认真开椰子认真洗车认真做饭认真打包行李且从未抱怨的可爱样子; 我记得他从不发火都是我在凶他而他面对我的怒气总是默不吭声听着受着主动道歉主动哄怄气的我“我可以抱抱你吗”“你要喝水吗”; 我记得和他在一起之后我也变得幼稚可爱起来,我给在同一个房间的他打电话发语音,然后看他认真地拿着手机小声回复我,可可爱爱; 我记得我们呆在同一个空间,我在书桌边看书画画,他躺在沙发上,我偶尔抬头总是看到搞笑的一幕,他捏着玩偶的耳朵、他在重复做着无意义的动作、他对着镜头比耶,或者我们一起窝在沙发上裹着毯子各自做各自的事情一起取暖但互不干扰,可可爱爱的相处时光; 我记得我们一起玩狼人杀我甚至能从他的语气或表情感觉到他是不是在撒谎; 我记得他行动力非常强,有段时间他因为吃药长胖,说运动就开始运动一点不拖拉; 我记得我们都有个清单是要带对方去自己家乡做的事情和吃的东西; 我记得和他在一起之后包括分开之后我从不漏声色的大人变得喜形于色蹦蹦跳跳; 我记得听他讲他小时候他爸爸给的陪伴和高质量的亲子时光; 我记得我们去过很多个地方爬过很多山去过很多海边吃过很多家冰淇淋; 我记得我跟他学会了转呼啦圈学会了跳水还有很多幼稚可爱孩子气的行为; 我记得我们躺在两张躺椅上,他看着手机晃着自己的同时还伸出一张手帮我晃; 我记得他的可可爱爱他干净而少年的咧嘴笑记得他的撒娇他的体贴; 我记得在一起时有一天在餐厅看到一对深情的老人,我一直没办法想象自己老去但当时觉得,如果老了有这么个人这么爱着自己,好像也是不错; 我记得过了一开始的磨合期之后我甚至感慨,这么好的人怎么就被我给遇上了呢,也怎么就注定要分开呢。 我记得有段时间司藤很火,我没看剧但看了些评论文章发现这就是我的恋爱啊,暖心的小奶狗。 天呐已经时隔八九个月,我竟然在写下这些的时候再次掉眼泪。 我真的被他治愈了很多—— 我们通过和外界的碰撞来认识自我,而亲密关系是距离最近所以最强烈的碰撞,我确实在和他在一起的过程中观察到他身上的很多和我不一样的特质,再反过来观察自己,于是更加了解了我是什么样的,我为什么是这样。 做个小孩子的勇气: 我长大的过程中玩乐总是和浪费时间、不务正业划等号,于是我天然对玩乐有抵抗和排斥心理。于是我终于成了一个无聊的大人,只懂效率不懂玩乐,只懂正确不懂快乐。 后来我遇到了一群朋友,带我喝酒蹦迪放肆发神精,学会了大人的玩乐。再后来我自己一个人来澳洲,学会了好好享受自己的时间甚至不做所为的“正事”享受无所事事。和他在一起之后发现高质量的童年真的是人一生的宝藏,荡秋千、放风筝、玩沙子、玩魔方、跳水、转呼啦圈,他能想到无数我看起来没什么意思但做了之后真的乐在其中的快乐。这些事情没有什么目的,不为健身不为拍照,只是单纯想要做这个事情本身。 在他的影响下,曾经以玩乐为耻的我体会到也认识到了纯粹的快乐,从正经的大人变成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有太多事情想要尝试的不务正业的屁孩。这世间有那么多乐趣,而这些乐趣都是对世界和生活的爱。 表达爱的勇气: 我家人从不表达爱不表达感情,表达关心的方式就是责怪、提醒。言传身教我也是。 我后来反思过,我不好意思也不会也不敢表达感情,我怕对方没有和我一样的感受我怕单方面自作多情,好像表达感情对我来说就是给了对方不回应我甚至拒绝我、伤害我的机会。后来在和我的那群朋友的相处中获得了表达感情的安全感。 而在他这里,在这段感情里,他就是个完全不设防的男孩,他直白且充分地表达所有的爱意。他让我体会到了表达爱意的重要性,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对方,同时他的这种安全感也给了我足够的安全感,我不断练习,不断在人际关系中更彻底地打开心扉放下心理防线,不因为害怕拒绝害怕伤害就不表达爱。 爱与被爱的勇气: 我曾经认为被爱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比如要足够优秀,要足够漂亮,比如要改掉我的暴脾气。后来的自我成长以及的朋友们给的爱让我明白我本身就值得被爱,不需要外加条件。 在这段认真且长达两年的感情里,我真真切切感到了亲密关系里的爱与被爱。爱是关于这个人本身,与过去的成就、是否每时每刻都光鲜亮丽、是否是你曾经设置的另一半的身高长相背景标准都无关,爱与被爱都是这样。我们每个人都值得被爱。 我脾气差、懒、没有女人味、挑剔,这些都没关系。前段时间很流行情绪稳定这个词,他绝对是个情绪超级稳定的伴侣,接住我所有的情绪,甚至在产生矛盾的过程中我几度想要结束他也没有放弃。和他在一起的过程中,所谓的东亚女生的那种“被爱、被无条件地爱、被坚定地选择,即使是不好的自己”的执念被治愈了。 他学历一般、个子一般、长相一般、情商一般、经济条件一般,这些也都没关系。我看得到他的可爱、体贴、天真,我感受得到和他一起玩乐的开心,甚至在闹别扭我想要放弃的时候只要没有分手其他人都不会入我眼。爱一个人也让人感受到你我都值得被爱。 他那么好,可我们还是分开了—— 我一直都知道我们不会走到所谓的最后,但分开时候还是难过了好久。 所以为什么分开呢。 表面的原因是那个阶段我们有了不一样的计划和目的地。他的计划是我明确拒绝过的,所以那次相当于他坚定了自己的计划,理智来说我其实为他高兴,因为这两年一直都是我在提出我们去哪的建议他来同意。 不过按道理来说情侣分开旅行很正常,冷静过后我们甚至有考虑下一个阶段继续一起旅行。 但我的理智告诉我,我们后期一直没有分开其实都是靠惯性,长久以来我们的问题其实一直没办法解决,我能想象到回到一起后问题重现以及带来的我的内耗,我决定还是结束吧。 我们的问题具体是什么呢,是为人处事的不同,是我不想有个人需要我操心,是玩乐很开心但没有深层次的共同话题可以聊,是我不喜欢那个对他不满意、总在发火的那个我自己,是我对重复父母婚姻模式的深深的恐惧,是我只想享受他好的一面而不愿意接受同一个品质带来的不好的一面。 我的周全得体来自于对自己的苛刻。 我是在懂事、有眼力、得体的夸奖中长大的。我总是尽量周全、得当,我能敏锐地觉察到别人的需求和处境,我凡事尽力、遵守规则、为他人着想、不给人添麻烦。于是我对自己苛刻,对周围人体贴,这个自己也包括“自己人”。而他毫不在意别人的看法。 比如我尽力遵守合租规则而他总大大咧咧,比如工作我都尽量做到标准而他总是差不多就行,比如我会责怪他没有公德心不考虑他人方便。 我还记得他有一次弱弱地说过我为什么总是站在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却从不考虑他。 我要完美因为没有退路。 我是个很独立的人,可能一部分原因是我没有过那种知道有个人会无条件为我兜底的底气。在我的意识里弄坏了东西、惹了麻烦、做了错事、搞砸事情,都是理所当然会被责怪的。于是我只能独立,只能苛刻自己做到完美。 我记得我们还没在一起的时候,他不小心把牛奶洒在了我房间的地毯上,我立刻安抚还不是“自己人”的他说没关系擦一擦就好了。 反而是我们在一起后,明明是最亲近的人,却是被责怪最多的人,出了意外情况之后我想到的不是第一时间安抚可能也在焦虑甚至责备自己的对方,而是先埋怨、责备。 比如被房东说、被主管说后,他会改正然后吐槽一两句就过去了。而我会不开心,会责备他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注意。比如开车走错路我会责怪他为什么不听导航。 我父母的模式就是这样的,我也是这样长大的,于是我也是这么对自己和“自己人”的,我习惯了。 我没有退路,也没有做“退路”的意识和能力。 现代人好像都在努力避免不确定性、避免失控。对我来说,我享受打工度假这种颠沛流离、充满未知的生活,这是我主动选择的不确定性。 但我们在一起的过程中,我总是有种我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的焦虑,这种焦虑不来自于生活本身,而是来自于深度参与自己生活的另一个人的不可控和不可信,我不仅没有退路还不得不为别人解决问题的感觉。我拥抱主动选择的不确定性但讨厌被动的失控感。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又没有成为“退路”的意识和能力,于是我总是在责怪他。比如如果房东或主管对他的指责因为他英文不好沟通不畅需要通过我来转达,我就更加生气;又因为我默认他英文不好沟通不畅于是形成我大包大揽的格局,于是我心累,我抱怨他不上进不好好学英文,我大爆炸为什么我要操心他的事情为什么我要像个妈。 就像是如果曾经被给予了很多爱,就会有很多爱可以给别人,或许如果曾经有过坚定的退路,自己就也会有成为别人坚定退路的能力。 我实在太害怕自己重复父母的婚姻。 很多个时刻我都会想,我的亲密关系是不是不可避免地要重复父母的婚姻模式。 我爸的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火,我妈永远对我爸不满意觉得我爸不如别人,他们没有一起解决问题的互相支持,只有争吵、抱怨和指责。 于是每当我大发脾气甚至说出过分的话,每当我对他不满意抱怨他,我都极度讨厌自己,也极度恐惧我父母的婚姻会在我身上重现。那些吵架的场景,我的怒火、责怪、不满意,至今仍然历历在目,触目惊心。 我记得有一次他不过脑子乱说话,没有考虑到这些话会让我多担忧,于是我大发脾气,说我不想被拖累我为什么要有个累赘。而情绪稳定的他道歉、安抚,甚至还去帮我找水喝。 于是我又内疚,觉得自己说话太过分,讨厌这个自己。 同时那种是否要注定复刻父母婚姻模式的恐惧让我不寒而栗。 在这段关系中,我不断反观和反思自己。 我会反思我确实没办法做到课题分离,没办法做到认为他的事情只是他自己的事情。 我会反思我们当初在一起我也并不是因为他优秀、有能力。 我会反思我总在抱怨为他解决问题,但其实生活上一直是他在忙活他在照顾我。 我会反思我是不是太不信任他于是控制欲太强。 我会反思我是不是总是看到他的不足之处而没有看到其实我的指责和抱怨他都在改进,比如他的英文其实有进步。 我会反思我是不是只能接受他同一个品质好的一面而总是拒绝坏的一面。 我会反思没有我大包大揽的情况下他也曾经在澳洲活了下来,他并不是什么都做不好,是我总是在担心他做不好事情之后带来麻烦需要我来善后。 我会反思我是不是太过于考虑别人的感受,为他人方便是无私和大爱吗,好像并不是,可能更多是为了达到外界的标准、为了避免收到外界负面的评价、为了避免冲突。这么多年我好像把外界的评判标准内化了,我太在意外人的感受和评价于是忽略了我自己。我甚至怀疑我是不是有讨好型人格并尽量避免。 我会反思我把对自己的苛刻延伸到了对自己人也就是对他的苛刻上,而忘记了我刚毕业开始带团队就体会到的人和人的不一样。不是每个人的语言学习能力、共情能力都一样,他或许在这方面就是天生不那么强。 我会反思是不是他原本自洽的无忧无虑的处世体系被我打破了,原本他可能都只是就事论事地解决遇到的问题,而我把事情上升到了某个层面并在这个层面否定他,和我在一起会不会伤害到了他的自洽和自信心。 我从不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在关系里也是,我不会有对方一朝一夕就变成我想要的样子的奢望。无法改变别人只能改变自己,于是我想,那我能不能改变我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 我试了,我没办法长久做到,可能是惯性,可能是境界没有达到。于是自责、重现,于是内耗。 我不是不爱,是当时能力不够。 我有时候会想,或许在这段关系里的这些爱和反思会让我看到自己爱的能力地图、情绪应激地图、表达沟通方式地图,再加上得到的爱和包容或许也能给得起足够的爱和包容,从而更好地经营下一段亲密关系,如果我不孤独终老的话。 你如何爱自己,就如何爱爱人—— 这篇文章好像是我自己通过书写和梳理给自己来了一次心理治疗,让我更彻底地从这段关系里看到我自己。 在写下这些的过程中我发现,我把温柔、体贴、周全全都给了别人,给自己的爱太少了。而我如何爱自己就如何爱爱人。 我意识到我把他内化成了我自己,我不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其实是我不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不把他放在首要位置其实就是不把我自己放在首要位置,我苛责他的模式和苛责我自己一模一样。我爱他的模式就是爱我自己的模式。 这么想来,我多爱我自己一点,就不会孤独终老了,有伴侣和没有伴侣的情况下都不孤独终老,因为至少我有自己。 好像认真地写完他才是真的给这段关系画上了句号。 要谢谢这段长达两年的感情带给我的爱和成长。愿他永远是个孩子开开心心无忧无虑,希望有人好好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