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5重庆丨胜利之夜的三张笑脸
胜利夜分享三张令我很触动的旧照。
六年前的𝟖𝟏𝟓,𝐠𝐞𝐭𝐭𝐲图片社推过一组专题叫「10 PICTURES 丨Celebrating VJ Day」,用十张历史照片,纪念太平洋战场的结束。
十张图里,三张和中国相关,都是在重庆。我将其概括为:三个笑容。分别从军人、领袖和平民的视角,诠释这来之不易的胜利之夜。
第一张是胜利游行车上的国军小子们。举着𝐕字标志,笑脸映荣光。

第二张是庆功宴上的校长。举着杯,笑得含蓄,八年骨林肉莽的风霜感与一笑泯恩仇的温情俱在,是我心中校长最好的照片之一。

当然,最让人有感触的还是第三张,重庆街头的百姓。如果只能选一幅影像来代表「抗日战争胜利」,无论何时,𝐉𝐚𝐜𝐤 𝐖𝐢𝐥𝐤𝐞𝐬这张照片都是我心中𝐍𝐨.𝟏的答案。

在那个遥远的,狂欢的,绝唱般的陪都夏夜,百姓们向美国摄影师的镜头自豪地伸出大拇指。焰火照亮了江水,欢声浮动在山城,剑外忽传收蓟北的悲欣交集将人一击而中,隔着屏幕,我看得见那火炬,也听得见那锣鼓,想要加入那个画面,与不认识的每个人相抱而踊。
齐邦媛在《巨流河》里说,那个夜晚,她「受不了」这样的狂欢,为了死在战场上的爱人。我的理由与她不同,心情却是一样一样。
我想将吴莺音那首定格在四十年代末日的《萍水相逢》作为这个夏夜的𝐁𝐆𝐌,为了百战疲劳的民国大地,为了来之不易的胜利,为了鱼儿各归江湖的缘会,为了这些前不可追后无所继的笑容。
「……如今被摈弃各东西/总有一天风波不起/记住这仅是暂别离/相逢还在洪流里。」
再见,陪都。再见,𝟏𝟗𝟒𝟓。
来自 豆瓣App
-
rebel rebel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16 02:2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