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 called 赋能
赋能这个词,好像现在容易被滥用,导致也容易被段子手拿来当作讽刺底料。 但我后来倒是发现,这词还是被过度妖魔化了。可能创词本义并没那么差,但大众传播的熵增导致越描越黑。
赋能这个词是翻译而来,其最初源于管理学中“empower”,是和授权联系在一起使用的。 所谓授权赋能,就是主张给予组织其他成员更多的额外权力,通过分权使组织成员拥有个体自主性,从而使成员和组织具备一种能力获得感。因此,所谓授权赋能,就是授给别人更多的权力,让他更有做事的可能性空间。所以准确地说,赋能就是赋予更大的做事的可能性空间。
“empower”在管理学中,强调的是激发组织成员的能量。 激发能量的前提是要求组织的领导适当放权、授权,为组织更好地应对不确定环境,而增强组织的灵活性。这个过程是在组织中“去结构化”,在决策领导中“去中心化”。
阿里巴巴总参谋长曾鸣在国内把“赋能”这个词在国内带“火”的。曾鸣并不是简单地把赋能理解成为了给别人能量,而是强调的是使人更能够做事。曾鸣更多地使用的是“enable”,这个词的含义是“使能够”,用这个词取代了“empower”(授权并且使之能够做事)。
百科上这个释义倒是厘清了很多内容。曾鸣这个人好像蛮值得挖掘,日后落实。
实际上,按照词义,国外管理学里最开始的那个empower,应该翻译成“赋权”更合适。Enable 才是真正的“赋能”。而赋能才是更有意义的概念,或者说更符合我的思考。后文主要就展开一下我对赋能的理解。
首先说下我对这个词的定义。这又要先阐释“能”。 “能”就是可以做到某件事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并非客观的概率那个概念,而只取决于个体的意愿。也就是个体愿意,个体就可以做到某事,那么这时候可以说这个个体具备了做那件事的“能”或者“能力”。或可如此定义:个体做到某事的唯一尚未必然具备的条件是个体的主观意愿,那就说“这个个体能够做到这件事。”
上述分析稍微纠结了点,仅出于思维上逻辑的完备。
“能不能够做到某件事”这件事,普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与人之间分野,很有可能就在于这一点上,尤其是价值的分野。
道理很简单,价值,必然要通过做事来兑现。比如现今足坛里身价特别高的姆巴佩,就是因为他能在比赛中踢出超越一般球员的表现,就是因为他能在世界杯决赛中上演帽子戏法,包办法国国家队的当场所有进球。你想要具备和姆巴佩一样高的身价?那方式非常简单,只要你也能在面对梅西时连中三元即可。 又好比公司里,那些比较能搞定上司的困难——知道和证腐打交道应该找那些人、公司被找麻烦了应该联系谁的员工,自然就更具备升职加薪的机会。
到了这里,就可以进一步的阐释“赋能”二字了。所谓赋能,就是让某个个体具备某种能力。这个过程可以是个体自发内生式的,也可以外界激励式的。所以,研究这个概念,其实就是在研究“如何可以让某个个体具备某种能力”这个问题,其重要性自然毋庸置疑。 简单来说,结合前述能力和价值的关系,赋能就可以等同于增值。
对于个体来说,一般重要的是自我赋能,因为他人对你的赋能不可完全指望。另外,除非成为了企业主,那时给他人赋能就会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否则也同样不太需要考虑。
至于实践中什么才算达到真正的赋能,这包含两个方面的目标。一个是自我确证,另一个则是社会性确证。比如你自己在家唱歌,然后录下来,自己听着感觉还可以,就叫自我确证。但这和社会性确证并无必然关系,因为你去唱K很可能还是会让人觉得难听。 另外,单独看社会性确证内部,也有程度深浅之分。比如一般都称考取证书只是拿了敲门砖,证书算是一种挺正式的社会性确证,但离你是否能靠证书对应技能混口饭吃,还有一定的距离,还得看你实操效果是否得到认可。
当然这里面有一个特殊的领域,那就是钻研绕开自我确证和浅层社会性确证,直达深层的社会性确证。比如不学无术的人却可以平步青云,就像金庸笔下的韦小宝。这种乍看上去有点天方夜谭的操作,据说有一些人真的可以实现。话说回来,一般也不值得提倡。
确证是赋能落实的重要程序,实际中自然需要反复执行,这和大众的记忆有关。
网上看到前惠普中国区总裁 孙振耀 也认为,完善员工之前不具备的能力,是一份重要的工作。据他说之前在外企就很擅长这一套,mentor 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