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你得了抑郁症是什么样的吗?
(本文是心路历程和治疗心得,有一点点建议在文中,希望能帮到您。我不会推荐任何医院、医生、咨询师和药物。您也别问,问了我也不知道,我不知道怎么可能推荐呢?我是真的不知道,我去医院都挂普通号的。我也不是医生,我推荐药物犯法,用药的事请咨询医生。请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和搜索引擎,能自己查的资料自己查,自己消化,这是抑郁症患者有自救意愿非常重要的一点。)
我是不能的,起码几年前我是不能的。
18年我在安定医院确诊抑郁,当时家里落地窗对着公园,我醒了就在窗边的躺椅上哭,哭到中午脸一抹出去工作,谁都不知道我抑郁了。直到有一天,我突然觉得很荒诞,我为什么哭呀?其实我自己根本不知道为什么哭,当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觉得不对劲。正好有个朋友来我家玩,他刚确诊了抑郁,就着一瓶二锅头就给我讲起了他看病的过程,我当时觉得,或许,我也应该去看医生了。
我对看医生这件事没有任何心理障碍,因为身边抑郁的人太多了,朋友、同学、家人,我们早已习以为常,我们初诊甚至是组团去的,甚至冬天的安定医院,总能看到穿着北电中戏羽绒服的漂亮年轻人在排队。有次我去参加一场编剧面试,一波又一波的编剧走进公司,我脱口而出,上次看到这么多穿电影学院羽绒服的人,还是在安定医院。
看医生,我走出了第一步,并且认为没什么,也不孤独,反正周围人多少都有点病,灵隐寺的和尚说了,有病治病,相信科学。
但是抑郁还是带给了我很大的痛苦,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无法快乐,那种低落是渐渐蚕食掉人的精气神的,你不是一下子跌到谷底,而是慢慢忘掉了快乐的感受,随之而来的是躯体反应,背痛,身体僵硬,腿酸,头痛,失眠,无法集中注意力,疲倦,免疫力低,没有性欲,肠胃也不舒服,甚至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当时所有的文字的东西我都要读两到三遍才能读懂,工作还是照做,老板也对我当时交的东西满意,但是我特别沮丧,要花原来几倍的时间才能做完一项工作,我觉得我智商下降,大脑空空,然后心理测评说我产生了大脑空空的不正确认知,我更沮丧了。
还有一个沮丧的点是贫穷,《我不是药神》说了嘛,世界上只有一个种病,穷病。我没有维持长期做心理咨询的钱,于是立刻选择药物治疗,在此感谢在豆瓣孜孜不倦做着抑郁症科普的朋友,让我明白了一个事,就是看医生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样的需求,可以提。于是我跟医生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向医生询问了相关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确定没有我难以接受的副作用后,立刻进行了药物治疗。药物治疗非常顺利,我没有发胖,不再指责自己,当然也没学会指责他人,睡得很好,因为不失眠了,所以脱发也少了,因为医生建议配合运动改善,皮肤也变好了。
那可能是我人生中最不快乐但最积极上进充满斗志的时期,我憋着一股劲一定要把抑郁症打败,我觉得我的生活里不应该有这么一个脏东西,真的脏,特别恶心,和某些文艺青年为了装逼的自我标榜型抑郁完全不一样,不带一丁点艺术的浪漫的色彩,痛苦就是痛苦,痛苦对人毫无意义。如果羡慕抑郁症病人的痛苦,想享受这种涅槃,啊,我建议简单点,砍断一条腿,一样的。
抑郁症并不是艺术家专享疾病,得病不需要什么资格,同理,得了抑郁症也不低人一等,并不是你不行才得病,也不是你想太多才得病,不要以为去农村干两年活就没工夫瞎想了,农民一样会得病,但是以乡村的医疗水平,或许他还没确诊就悄无声息地死掉了。得病就是得病,这事摊在你身上了,没有太多为什么。我们小时候有个感冒发烧,父母会抱怨让你多穿点、早点睡、多吃菜、喝热水你不听,你看,病了吧,活该吧,你怎么这么麻烦,长大了焦虑抑郁,所有人说让你想开点、乐观点、坚强点你做不到,你看,病了吧,活该吧,你怎么这么废物。
OK,没关系,我就当个堂堂正正的废物,世界上如您般优秀的人如此之多,正好缺我一个废物。
苛责把人推向更深的深渊。自我质问让人无路可走。
也不用因为你没得郁抑症就有优越感,人生还长着呢,可都不一定。
我确实是一个有点拧巴,又对自己很苛刻的人,抑郁之后我开始学习很多东西,比如学着远离伤害源(家里催婚立刻挂电话,不靠谱的工作就不接了),掌握一些生活的主动权,重建一点对生活的掌控力(但是我从事的行业嘛,主打一个出其不意,随时创飞所有人,那我也没办法咯),有问题先解决问题再情绪发泄,问题没有了,负面情绪自然就低,工作和生活也要分开,培养兴趣爱好(养花撸猫也算)。我甚至开始学着放弃,挺难的,但是我在学。
总之就是变成一个更加自洽的人。我还没完成,但我会继续。
我不能说抑郁让我变成一个更好的人,呸,你会说癌症让你变成一个更好的人吗?你会说艾滋让你变成一个更好的人吗?我永远不感谢疾病,只能说,我努力了,还没死。
最崩溃的是中间复发,因为复发意味着,我是不是一辈子会被这个脏东西缠着?那是对疾病和未来的恐惧。而且当时真的没钱了,这里要感谢科学猫,她当时向大家提供了一个信息,就是那个时候,市政有个公益活动,可以免费预约五次心理咨询,于是我每周去咨询师那里哭,咨询师判断了我的情况,建议我重新看诊、吃药,于是我去精神科医生那里哭,医生各种安慰我,说没关系,小事情,给我重新开了检查,包括心理量表,眼动测试,心脏压力检测和大脑热成像,同时我还要定期检查激素水平、肝功能和甲状腺功能,学习了一些心理学知识,了解了一下法医精神病学,明白了心理疾病是伴随着器质性病变的,确诊需要做仪器检查,并且在正规的司法鉴定中,装病几乎是没可能的。
这里就有个问题,是不是所有医院都有这样的诊断条件呢?那肯定不是。我国精神科,主打一个硬件软件齐落后,比如做大脑热成像的仪器,几年前和我医生聊天,他说当时咱们国家这种检查仪器全靠进口,一共12台。12台是个特别精准的数字,这12台仪器会在什么医院,什么城市,想必大家都心中有数,那么在时间、精力、金钱都允许的情况下,是不是应该去诊断条件更好的精神专科医院呢?以及,医生的选择也很关键,一旦觉得这个医生不靠谱,说了让你更加不适的话(你想多了,是你的问题,坚强一点,开朗一点,你看别人都不这样怎么就你这样),赶紧跑,换一个你信任的医生。
如果所在城市没有合适的医生怎么办?如果你有条件能负担前往大城市看病并保持定期复诊,那你真的是幸运儿,如果时间、金钱不允许,那么,其实有一些网络资源可以利用。比如可以查一下有没有提供线上心理咨询的咨询师或者机构?大部分心理咨询机构都有公众号、小程序、微博、甚至小红书之类的宣传主页,可以试着联系,问能不能提供线上咨询服务,线上咨询,肯定效果会打折扣,但总比没有或者被不靠谱咨询师二次伤害强。
合理利用各大医院的线上问诊开药服务,具体见医院官方公众号。
利用互联网医院的线上服务,比如好心情互联网医院、好大夫之类的,有各个医院的医生坐诊,还可以看到患者评价,但是线上问诊和开药一般是无法医保报销的,这点要注意。
或者你可以在最糟糕的时候去大城市找名医就诊,病情稳定下来之后和医生沟通,逐渐降低复诊的频率,比如之前一月一次,稳定了三个月一次,再好一点半年一次之类的,平时在生活所在地的医院开药,注意,一定要和医生沟通好复诊时间、频率。
如果是家人抑郁,老年人要看老年精神科。要留意更年期妇女的精神状态,简单说就是你妈,她可能并不是没事找茬,而是更年期抑郁,请前往老年精神科就诊。
每个人抑郁症的症状或多或少都有点区别,请关注自己的血压、血脂、血糖水平,关注自己的肠胃和心脏健康,如果经常心脏不舒服,但查不出病因,那么就要考虑看心理医生了。
以上都是一些建议,建议就是,可以这样做,但是具体怎样做,您自己决定。
北京的三大精神专科医院,北医六院,安定医院,回龙观医院都可以通过每个医院的微信公众号挂号,挂号页面也有医生的研究方向介绍,可以多做功课,找到适合自己的医生之后,问问医生,能不能直接帮自己约下次的问诊,或者问问医生您一般周几出诊,下次我还抢您的号,固定两人之间的治疗关系。
复发以后我对抑郁症最大的认知转变是,要从战胜它,学着适应它。这也是科学猫教我的,就是把疾病带给你的影响,降到最低。比如疾病让我容易疲倦,精力不济,那么我就少接工作,比如早上状态不好,那就把一些简单的事情放在早上做,比如浇花、打扫、读书、撸猫,复杂工作放在下午和晚上做。当然我知道这对很多人来说很困难,我有调整的自由是我的幸运,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做最大限度的调整。
适应抑郁症,听上去有点认命的意思,其实真的能把抑郁症对生活的影响尽量降低的话,你跟战胜了它,区别也没有那么大。如果服药能让你的工作学习生活都正常,就没必要排斥药物,就当自己吃的是维生素好啦,抗抑郁药,抑郁症病人的维生素。
千万不要私自停药,你以为的好了,和医学上真正的好了是两码事。
抑郁症需要稳定、长期治疗。抑郁症的治疗疗程比较长,往往以年计,停药的条件很苛刻,由于季节变化对人的情绪影响蛮大,所以停药的时机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请交给医生判断,千万不要自作聪明。如果认为治疗给自己造成了经济负担,也要跟医生沟通,有没有疗效差不多但是更便宜的药物可以使用?进口的贵,国产的疗效怎么样?
我不是建议大家用便宜药,而是说,你不能让经济问题成为你治疗的障碍和负担,富有富治法,穷有穷治法,咱们无产阶级,花钱治抑郁,越治越抑郁,那可太惨了!
如果你不能接受吃药,那么起码请你不要干涉家人、学生、同事、朋友吃药。我不劝大家吃药,是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的,但是,一个常识,抑郁情绪和抑郁症是两个概念,心理咨询也只是抑郁症的辅助治疗手段,辅助治疗手段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还得有个主要治疗手段,当然这个主要治疗手段也不一定是吃药,咱让医生判断。
你不愿意吃药,那是你个人的选择,无可指摘,但是由于你对药物的偏见劝别人停药,说句不好听的,杀人偿命,您能赔得起吗?
为什么生了别的病都可以吃药,而抑郁症就不能呢?那感冒是可以自愈的,感冒在理论上是不需要吃药的,但是你非要吃感冒药,因为吃了舒服,那抑郁症吃了药也舒服呀,还能好得快呢,为啥不让吃呢?
有病治病。相信科学。
关于药物治疗,一般有以下几种声音:1药吃多了,就不管用了。不吃药,也不会管用,所以不吃药并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不管用就换,新药多的是,换到管用为止。
2是药三分毒,吃药不是什么好事。对,所以跟医生沟通,这个药对身体有没有什么损伤,是否需要定期复查肝功能,如果肝功能正常,说明这点毒性对你没影响,肝功能不正常,医生会立刻减量或者换药调整。
3抗抑郁药的副作用太大。是的,所以要跟医生沟通,这个药有什么临床上已知的副作用,看自己能否接受,看这个副作用和你治病比,哪个更重要,接受不了是不是有其他药物可以替代。以及服药期间有什么不适感都及时就医跟医生反应,看有没有合适的处置方式。比如我有个药刚开始医生让早上吃,但我吃了嗜睡,问过医生后就改在睡前吃,完美解决。一切问题都是可以跟医生沟通解决的。
关于药物副作用,还有一个常见误区,就是会把病的症状和药物副作用混淆,比如可能不是吃药让你头痛,可能是抑郁症让你头痛,或许经过药物治疗,你的头痛症状会消失呢?这个是需要判断的。
经过药物治疗,我智商回来了一丢丢。
但我一度还是很痛苦,纠结于靠药物快乐,是不是真的快乐?我还有没有快乐的能力?后来我觉得,算了,以我的智商,就考虑不了这些事。
人,要有自知之明。
老友邻都知道,我昨天经历了一场大崩溃,是大崩溃,也是大发泄,哭完就像排毒一样,身体舒服了很多,我知道我是压抑了太多情绪,这些情绪混沌没有头绪,最后一股脑爆发出来。起因是我看到了去年夏天的照片,那时候我真的好快乐,好灿烂,相册里都是花花猫猫,我笑得一点都不勉强,快乐会让人美丽。那时候我都在考虑停药了,结果生活直接给我来了波大的。
我往往对自己的情绪低落到什么程度这件事没有知觉,可能是习惯了低落吧,一下子看到生活本来的应该有的样子,立刻明白,现在的一切,它不对劲。一年之内我失去两位特别重要的亲人,生老病死的道理我懂得很多,但是没有用,该有的创伤一点也没逃过。我妈葬礼那天,我还能写小说呢,工作一点也没落下,我用我的稳定掩盖了背后汹涌的情绪,我做得可好啦,如果说有人是微笑抑郁,那我就是搞笑型抑郁,我一天从生活里发现八十个笑点笑得法令纹都没救了,但是我他妈抑郁呀!
没办法的。
我现在就把抑郁症当鼻炎治,不舒服,但死不了,吃抗过敏药会好受一点,那就吃药,远离过敏原,但是这个半死不活的工作还得做,那就把工作当撸猫,虽然鼻炎,但不能放弃撸猫。最有用的可能是运动,据说能同时改善抑郁和鼻炎,我每次运动完,背痛、身体的僵硬都会缓解。
过去不敢公开自己抑郁症患者的身份,是怕影响合作伙伴对我的信任度,怕别人用有色眼镜看我,让我失去工作机会,现在我觉得,反正行业就这个死样子了,再糟一点也没啥区别,随便吧。
从18年到现在,除了老病友们茫茫人海中一眼就看到我是同类,别人真的看不出来我有病,工作说很好也谈不上,但我都尽力了,戏也播了两个,小说也卖了一本,虽然都糊得一逼,但也不能说是抑郁症的锅吧?所以这病,也不会摧毁你全部的生活。人生,总要留个光亮面,诱惑你活着。
但是别问,别问为什么偏偏是自己得病了,想不通的,就像我根本想不通,好好一个人,怎么转眼就成了一把灰了。人生和疾病,都没有道理可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