覽古偶識

昨日偶過姚關。驚嘆於高山大壑轉瞬間又變為平疇萬里。入城後又偶然瞥見路旁有文保碑。遂覓其地。即在城郊清平洞。地方不大。最外為荷塘半畝。塘中有磨劍亭一座。荷風四面。清興曠逸。清平洞居其中。山頂有看山樓。依山石壘落而建。形制小巧獨特。別處未見。一側有恤忠祠。另一側有恤忠祠碑亭。
洞中洞外題刻甚夥。乃悉數錄之。雖然總體質量不算太高。大致可分為兩類:鄧子龍所作詩數章。地方名士追隨之作。跟此回所見諸處滇中古蹟不能相比。然多少保存得一時一地之史料:
“武橋於萬歷十一年六月提兵三千來關。十一月初大破緬賊。斬首萬餘級。臘月廿日破灣甸。次年二月搗耿馬三尖山巢。渠魁擒諸夷。貢諸郡。復地方平。十三年建城。所開清平洞。捐俸百金。買民田。租陸十石。以為有功亡兵並祠堂。春秋祭田。後來者守之勿泯。”

《夏日洞中口占》兩首:“避暑清平晝打眠。醒來西望雲迷天。遐方此日多炎熱。安得長風掃大千。” “平南開此洞。呼之名清平。若問開洞者。虎冠乃豐城。"
《清平洞》:洞裏神仙洞外村。清平不問舊將軍。靜觀楊柳依依綠。滿笑桃花灼灼春。醉向幾杯銷白日。閒拖一帚看浮雲。圍棋未了千年局。倦展諸夷納貢文。 鄧子龍
《別清平洞》:開爾清平計六年。許多盤錯破中堅。梅根掛壁全無土。石乳為門別有天。釋子好看池上樹。莽生休據洞前田。我去莫教碁石爛。看山亭上月常圓。 虎冠

《慰留鄧武橋》:萬里驅兵入不毛。橫谿毒水瘴烟高。風霆一鼓空蠻壘。雷雨千山洗賊巢。眾口任教讒薏苡。南人直解頌功勞。邊庭見說還多事。誰許將軍解戰袍。 馬繼龍。
黔人雷啓貴題 重建:創立緣從鄧將來。傾頹殆盡我重開。洞前寶剎從(重)修理。池畔柳𣑯復種栽。清察官田招佃戶。留存詩句置蒼苔。勒石銘碑倉貯谷。後人切莫把功埋。
清平混沌已多年。洞闢重門意本堅。青剎添雲外月。白生彌放地中天。一身好自留遺蹟。千古何人有薄田。世事每從完裏破。達觀上下幾方圓。 徐立崧。

平定南方已有年。將軍慷慨志猶堅。亭前倚劍磨秋水。壁上彎弓掛洞天。在昔神州征緬甸。于今滄海變桑田。若非烹象留遺蹟。誰傍龍池月影圓。 文生蔣世芳。
鈔錄完這些舊跡之後。不禁想到買來幾種民國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的零星小冊子。內容大多是風土小記和小名家詩集。排印本字小行密。但里面影印本也不少。印成小冊子便顯得字體合適悅目了。
最喜歡那一本《滇南古金石錄》也是這麼買來。因為雲南我差不多視之為第二故鄉。是以能夠買來翻翻的新舊書冊也不少。大開本的比如《雲南畫報》。比如洛克博士幾十年光陰寫就的《中國西南古納西王國》。比如滇籍學人方國瑜的幾種文集。比如李霖燦先生的游記和學術論著。

散篇詩文就更多了。陳寅恪錢穆費孝通羅常培汪曾祺黃裳。多年收羅下來。有意思的詩文不少。《滇南古金石錄》的作者阮福是阮元之子。是他的《小嫏嬛叢記》之一。道光八年隨父入滇後采集編寫而成。收羅滇中金石名品殆盡。尤其大理周遭的幾塊名石皆有著錄。有學者稱為雲南第一部系統金石著作。很慚愧我去大理這麼多次。卻沒能看成一眼“南詔德化碑”。
不過十來年前我去劍川石寶山石鐘山的經歷也足以彌補遺憾。從沙溪徒步至沙登箐。沿小路上山。一路皆可見紅砂岩雕鑿的南詔風格的造像。印象尤深的是過某山口時山壁上一大幅天王浮雕像。在藍澄澄天空底下威嚴而悲憫地注視著過往行旅。想象古時信徒們走到此處。一定是心境澄明安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