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史·近代卷》研读札记
今天读了序章,第1-26页。经过一番挣扎,决定将感想记录下来。尽管表述可能不十分准确,但是作为思维的痕迹,或者说以后进一步追究的依据和对证,还是硬着头皮写一写吧。
印象深刻的主要有两点。
先说第一点。如果顺利,第二点将由第一点自然导出。
关于日本近代文学的生成与发展,序章指出,“封建专制主义”的社会文化结构,是日本文学由传统走向近代的一股极大的阻力。由于对西方观念文化的吸收是在严格的封建结构的制约下展开的11-12,各种近代文化和文学思潮在日本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相当迟缓,且流行时期短暂。受这种专制主义框架的影响,作为“走向近代”三大价值标准之一的“近代自我”,也是在跛行中前进的,缺乏主体性。阅读相关段落的时候,我联想起了《菊与刀》中的一章,在这章里,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肯定了日本的等级制,借用斯宾塞的信件,指出它具有优势,能够克服个人主义国家中难以避免的困难。在这位美国人类学家看来,日本人并非完全排斥或盲信等级制,等级制同时也是一种道德体系和礼仪的表现,如果能够“各得其所,各安其分”,他们就没有不满,就会心甘情愿地追随握有特权的上级人物。尽管有美化绝对天皇制的倾向,我也并不认同那个时代明治政府利用天皇制对日本人民作出的种种劣迹,但从另一方面看,“封建专制主义”在当时并不完全是逆时代潮流的。相反,其中多少融入了日本人的主体性,与日本人的情感与价值观有契合之处。所以,如果将“封建专制主义”视作一种客观形势,而不是从“市民社会”的角度来批判,放大其腐朽暴力的一面,那么,长久存在于日本的“封建专制主义”更多地是一种传统的文化背景。同时,也是日本近代文学创作的重要土壤,日本作家们的取材来源。虽说作家们最终如何取舍,又是另一回事。世上不存在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此外,既然说日本的近代文学是“迟缓”、“短暂”、“不成熟”的,那么潜在地也就是以发展“迅速”、“长久”、“成熟”的对象为参考系的。这样的对象,序章里没有提到。当然,也可以理解为近代思潮不言自明的出处——西方。如二叶亭四迷取法于俄国文学,森鸥外与德国文学,夏目漱石与作为其创作和理论背景的英国文学,等等。然而,就我有限的视野所言,这些国家的文学创作未必就是“迅速”、“长久”、“成熟”的。陀氏在《卡拉马佐夫兄弟》开篇就提到了某国浪漫派。屠格涅夫对福楼拜文体的借鉴。德国浪漫派自然是绕不开的巨大存在。但细致到这一派别内部,也是有差异的。勃兰兑斯以独立成节的形式分别对歌德、海涅作了批评。此外,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冯至在一封谈读尼采的信里,认为海涅的作品不怎么样,反倒推荐了叔本华的散文。至于英国方面,从《傲慢与偏见》的社会学解读中,不也可以得知存在着一场没落土地贵族对于资产阶级的文化霸权争夺吗?与此同时,马修·阿诺德在《批评集》序言里对逻辑派发起的攻击,也可以说明英国文学存在着内部矛盾,更不要说一战前后用于文化殖民的正统学科了。毋宁说惟当此时,英国文学才拥有自称“长久”、“成熟”的底气。当然,由于只是一些碎片化的道听途说,构不成致命的一击,至多不过是旁敲侧击罢了。但如果叶老能举出几个详实的例子,就再好不过了。
言归正传。
综上所述,我认为将“封建专制主义”视作一个主要的因素,不太恰当,反倒容易陷入现代性思维惯有的误区,最后成为西方启蒙派的喉舌。一般而言,日本近代作家具有相当的文化素养乃至汉学素养,无论其在现实中如何无奈,随波逐流,但我相信一名文学者的思想始终是活动着的,具有内在力量的。正因如此,还是用“传统与现代”这一对子来把握“日本近代文学”更好。这恰恰就是是我印象深刻的第二点。
1、因此可以说,近代日本文学史,就是传统主义与欧化主义相克的历史,就是日本与西方的、传统与现代的极端对立中保持其微妙的平衡(当然,有时严重失衡)而发展起来的。
【对“传统”、“日本”等字眼需有所留心,即近代日本承续的传统与“汉意”密不可分,或是长久以来的汉文学传统,或是同时代中国的影响,需分为多个层面,正如叶老所言,是在“传统文化内在结构的多层次上展开的”,否则容易陷入同质化的陷阱。】
2、从这个例子(坪内逍遥对马琴文学的矛盾态度),典型地反映出日本文学从近世到近代转型期在对待本土与外来、传统与近代接合问题上的矛盾心态,和探索两者结合的强烈欲求。
3、……因此不能说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继承传统,更不能说完全解决了本土与外来、传统与近代的结合【如何结合的问题】。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