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机翻】郊外论入门
“郊外论入门~从这7个印象开始~” | note
Colstrains
2015年8月8日 12:12
http://kollsstrains.blogspot.jp/2015/08/suburbs.html
◎这篇文章是8月14日在漫展上颁布的“从流行文化中解开2010年代的郊外 SUBURBS”收到了史鲍特先生投稿的内容,并得到了本人的同意,全文将在限期内公开。如果能作为拿的时候的参照的话就太好了。
「ポップカルチャーから紐解く2010年代の郊外 SUBURBS」
コミックマーケット88
2015年8月14日 金曜日
東地区"フ"ブロック55a
会場頒布価格 800円
~从这7个印象开始~
スプラウト
1、谈论郊外的困难
本刊是在郊外这个主题下,由多名作家的投稿组成的。收集到的各种原稿,由于形式和体裁的不同,叙述方式也会不同,而且是根据对郊外多样的看法和切入点而写的吧。在2015年的夏天,各种各样的郊外叙事(郊外论)应该被大胆地尝试着。但是,在接触各自看待世界的方式的同时,我们对“郊外论”迄今为止的“文脉”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现状认识”,多少了解一些也未尝不可。
郊区论并不简单。不,郊区论其实很难。除了应该谈论的范畴过于广泛之外,时代、地理上的各种印象也变得复杂、模糊、混乱。
而且,单纯被新观察覆盖,也并不意味着旧观察就无效了。十年前、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的“郊外印象”现在也有适用的情况,因此多个郊外论被并列,又被组合。这使得开始谈论郊外时很难达成一定的共识。本文《郊外论入门》就是基于这样的时代状况,为谈论郊外提供一点小小的帮助而写的。对于没有关于郊外的预备知识,或者对郊外这个词感觉不到真实性,对郊外的意思含糊不清而感到困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目标是成为一份有用的教材。
特别是通过分类提示浮现出郊外时可能存在的“7种印象”,希望每个读者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希望大家能在各种场合活用本文。
2、美国的阴影
然而,说实话,我对在这个有限的小论中明确地宣布“郊外的定义”没有自信。而且,恐怕那是很愚蠢的事情。郊外是动态的。扩大。改变。生而死。另外,郊外是都市的一种形态。都市的定义也是如此,自芝加哥派的都市社会学以来,人们进行了各种考察,但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对于郊外来说,适合的不是静态的“定义”,而是动态的“形象(学)”,本文将遵循这一假设进行。
要让郊外成为郊外,有几个最低限度的条件。例如,可以举出“郊外是都市周边区域,与农村共同体有所区别”等。通过这些(恐怕谁都能想到的)知识和印象,用排除法整理郊外印象,我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过程。但是,本文想强调的前提条件是“郊外已经/经常被纳入对世界的视线中”。
从本刊的目录来看,参考的地方可能大多是日本的郊外都市。另外,以编剧阵容的现址为条件,东京近郊的风景故事或许会引人注目。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郊区论的主战场并非远东的岛国,而是近代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地区的suburb和suburbia。从海外文学被翻译输入的战前,到美国家庭剧和好莱坞电影发挥文化霸权的战后,再到独立制作的音乐和电影悄然渗透的本世纪,源自海外的suburbia文化对日本郊外的影响是直接或间接的多方面的。
特别是被称为“american way of life”的消费生活方式,尽管不断反省和更新,但其本质至今仍渗透在我们心中。我们不得不将这种生活方式身体化,作为体验世界不可或缺的“基本框架”。我们依靠购买物品、服务、形象和信息来认识、成立并表现自己的世界。而且,如果召开家庭会议,一家共用一辆车就好了,但个人却为了个人而购买个人用车。拥有自己的财富、自己的房间、自己的家庭等,绝对不能说是廉价的不合理的选择。
这也是后期资本主义为避免市场饱和而准备的剧本,我们完全被其操纵。但另一方面,这种消费生活也是我们根据快感原则,自然而然地、共犯式地去体会的。这不是文化,而是“文明”不可抗拒的潮流。我们刻意想要重新发现“日本人的个性”“日本特有的生活方式”,但这也只是相对的,只是方法论之一。如果将其与狭隘的民族主义≈自恋主义联系在一起,我们很可能会从错误的角度开始谈论自我形象。
因为我们首先是“美国人”,这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亚文化也好,御宅族也好,黑客也好,自然主义者也好,不过是接受了来自大洋彼岸的洗礼,在这种关系的网眼下得以生存的一种文化形态而已。
这样想的话,例如福生、立川等源自美军基地的城镇,或许蕴含着与现代日本人的行动原理直接相关的启示,而参考了美国都市论的日本郊外架构,则是具有某种“普遍性”。可能潜藏着让人产生“普遍”错觉的因素。让“美国的影子”上升到意识之上。光是这样,就已经是很好的“郊外印象”之一了,甚至可以作为基础和前提条件添加进去。在将我们的身体暴露在大洋彼岸的视线下的同时,让我们进一步来大致了解一下日本郊外印象的多层次性。
下面介绍的是现在进行时的郊区论中主要的“7种印象”。或许我们已经知道其中的某一个,或者是其中的一些。
3、郊外的7个意象学 ~从田园的发现,到崩溃的预兆~
以下①~⑦是笔者为了方便而分类整理的郊区形象,是郊区论的谱系。并非完全乱序,大致是按照登场的年代顺序编辑的。但是,它们作为现在进行时的东西混杂在一起,为形成现代郊外形象而继续发挥着作用。不存在因①或②过时而被驳回的事实。如果读者能留意到这一点,在各自的头脑中对印象进行复合性的再编辑,那将是万幸。
① 田园形象
明治以后,日本的郊外应该是以“田园的发现”为发祥的吧。如果是今天的东京,具体来说,在田园调布、田园都市线等地方都可以听到这个词。川本三郎的《郊外的文学志》是近代日本文学作家们着眼于寻找“田园”的新价值的著作。国木田独步在《武藏野》中描绘的涩谷昔日风景。德富芦花的世田谷。关东大地震之后,由于人口的移动,中央线沿线涌入了很多了解都市生活方式的人。
“田园”不是旧有的农村共同体。一边以焕然一新的日本式村落社会为目标,一边与喧嚣的都市划清界限。为了观察那片土地而存在的既存框架被取下,或者通过忘却那片土地的记忆,讲述只有“田园”才有的生活和故事。讲述者不是当地居民,而是移居者,他们的视野是对西洋近代都市文化的所见所闻和了解。例如,从俄罗斯文学和英国田园都市运动等引进的“风景”和“理念”,在东京西部得以溯源。“田园”不是自然本身,而是人工舶来物。在因忘却而捏造的“历史的浅薄”之上,人们对郊外生活的理想和忧郁被消磨殆尽。
不久,“田园”就成了企业的营销用语。由于开发,风景急速改变。杂木林和杂草地带被整理好,作为广阔的平原沐浴阳光。不过,闪耀着绿光的荒地,是在不久开始建设之前的悬吊状态。恐怕现在我们也能看到,日本到处都有广阔的缝隙在等待着我们。
② “集体住宅”形象
在这片土地上,居住空间逐渐被建设起来,每个区域都被商品化。为了大规模、有效地销售,首当其冲的就是长谷川住宅区。社会学家宫台真司将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前半期称为“住宅区化”时代。一旦独立流入的小家庭成为主要居民,原有的地域社区就会滑向空洞化的方向。相互“异质”、“匿名”的郊外生活特征在“住宅区化”时代得到了主导。新的郊区居民无意识地喜欢这种倾向。因为这里存在着与村落社会不同的生活形态成立的契机。住宅区也成为了为此的实验场。
大友克洋的漫画《童梦》,据说是以东京都板桥区的高岛平住宅区为原型描写的,是一部在不透明的巨大居住空间里,邂逅奇异人物的作品。住宅区是“集体住宅”的典型。作为其更新的形式,直到今天,巨大的公寓群还在不断增殖。另外,作为“集体住宅”的应用,被揶揄为“短蛋糕屋”的建售住宅区域,在日本全国的町内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这些动向的集中表现为以下阶段③。
笔者推荐中岛哲也导演的《BEAUTIFUL SUNDAY》、丰田利晃导演的《空中庭园》等日本电影作为参考。
③ 新城形象
宫台真司认为70年代后半期以后是“新城市化”的时代。也就是说,这是日本郊外化的下一个阶段。在“住宅区化”时代看到的小家庭的兴起,也是对家庭的内闭化的动向。但是,在“新城市化”时代,不仅是地域社区的空洞化,连小家庭内部的空洞化也在加剧。
单间化(确保私人世界)才是郊外生活所必需的最低条件,以个人为单位的消费生活被视为基本权利。但是,如果任由这种权利要求发展,供给方的生活世界就会崩溃。于是,以联合餐厅为代表的新市场成为替代功能。
另外,以福利为代表的行政的作用被大量要求,郊外空间暴露在直接的监视和照顾之下。这是明哲保身和监视服务共存的矛盾的城市生活逐渐成为标准的过程。也许正因为是传统被忘却的地方,才会有这样的新历史。战后日本的新城规划是从多摩地区开始的,岛田雅彦的小说以《被遗忘的帝国》为题,幻想地描写了多摩新城黎明期,或许就是源于这种忘却吧。
另外,以新城的成熟期为舞台的安野茂横的漫画《lovemaster X》虽然是认真的恋爱故事,但看起来却有一种“解离性”的心理构造。这难道不是遗忘的一种形式吗?
大马路 新公寓
加油站加便利店
很像吧 和我们所在的城市
那个被建造的家庭餐厅
那家餐厅有好几家,
到底有多少相似的爱情?
- 爱情X -
④ <路边>印象
城市与农村共同体的不同点在于不能自给自足。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物资,几乎必须依赖外部环境。郊外城市为了向市外宣传自己的“生活便利”和“高度的自立性”,必须与市外保持联系。输出与输入。一方面强调完善的自闭系统,另一方面又必须开放。(关于这方面的两义性,我想从本书中收录的笔者的另一个郊外论中得到一些消息。)至少需要主干道。
由此产生了需求和供给。所谓的路边店铺点缀着景观,以国道沿线为代表,使其风土郊外化。这种动向不仅出现在东京近郊,还扩散到了首都圈一带以及地方中心城市周边。地方城市的郊区化、新城市化,在跨世纪时代已经成为既成事实出现在我们眼前。日本各地都出现了类似的景象。2004年出版的三浦展的《风土化的日本》,其副标题为“郊外化及其病理”,是一本批判均质性连锁连锁店林立景象的书。作为为了阐述现在进行时的郊外论而提出的问题,无论好坏都被作为参照的中央教条主义郊外形象而被继续阅读。
三浦的主张多种多样,但最终归结为:风景的均质化会使人也均质化,剥夺对“外部”的想象力。采用了激烈流动的道路两旁,却试图指向孕育出“封闭性”文化的郊外形象。进入21世纪后,故事的舞台不再是都市中心,郊外和地方才是压倒性的优势。越是贪恋故事内容的阶层,越对轻小说、手机小说、小说游戏、或者可以免费消费的动画等媒体动心。这些将郊外空间作为舞台设定的事例不胜枚举。
本世纪最前端的2001年发表的小说游戏作品《亲吻未来》(otherwise),作为以地方都市为舞台的故事内容,具有极端的信息性。据说时代设定在东西冷战开始崩溃的“1989年”,在那里,“人类”已经走向灭亡。这里所说的“人”指的是近代的人类观,它被某种“角色”般的关系性所取代,被肯定为“压倒性的乐园”。作为极具挑衅性的郊外寓言,我们或许可以重读这部作品。
⑤ <购物中心>印象
与前面提到的④同时,购物中心也被推上郊外论的风口浪尖,这是理所当然的。路边的均质化和大型购物中心的增殖,是市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放宽限制的结果,因此,作为“世界共同话题”而获得共识成为可能。例如,批评家东浩纪等人着眼于海外郊外、观光地、度假胜地等购物中心的建筑,试图从其购物模式和体系结构中读取类似世界通用语言的东西。
购物中心虽然位于远离市中心的位置,但由于其存在感,在心理上已经有可能成为“市中心”。作为文化和交流的结点,或许未来还会获得某种“公共性”。以购物中心为舞台的小说游戏《parfe》(漫画),作为生动的情节剧而成立,并且在商业上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而被人们所接受。它赋予了mall作为故事功能的说服力。
将目光回到现实的城市设计上,以购物中心为中心的公寓群与公园的复合体,有向城市中心冲击的动向。这是一种被称为“都会内郊外化”的再开发现象。位于今天的市中心,给人以高级住宅区代表印象的丰洲区域,就是一个显著的事例。这片区域还保留着填海造地的荒地,作为银座郊外的临海新城,备受艳羡。原本以不同于郊外的印象而广为人知的地区,正在被郊外空间一点点入侵。mall系的建筑作为当时的亮点,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⑥ <床城>【“bedtown”的意思是“大城市周边的城市和住宅区”。通常是指没有自己的产业基础,主要作为大城市上班族居住地的城市。】印象
到此为止的①~⑤的郊外印象在世界范围内被共享,再回到多数的日常风景的话,郊外印象本身就会成熟和饱和。如果将①~⑤作为复合的、复杂的混合物,那么对居民来说,也就无法描绘出自己城市的自画像了。图像之间的界限将会消融,曾经分类整理过的东西将会变得模糊化,只会以“模糊的风景”递归。
位于东京近郊的无数卫星城,正被重新定义为这一阶段的主战场。在那里,已经没有了过去面向新城的那种看新奇事物的视线。平静地过着冷静的“生活”。在利用均质开店作为“给定工具”的同时,通过网络确认与其他郊区和地方城市的细微差异。在就业和资产等经济制约的影响下,人们会半自动地分配居住区域,但只会产生互相讨论谁离市中心更近的文化。
如果对这种文化感到厌烦,可以乘坐铁路当天往返于城市。这固然是地理位置的好处,但也让人失去了对当地负责任的契机,郊外文化逐渐液化。空地上的杂草。没有活力的田地。民居如繁星一般多。但是,其中的几成或许是老龄化的末路——空房子。这些潜在的废墟虽然美观,但无人问津。
那片土地的传统、历史慢慢被稀释,郊区的性质慢慢占据主导地位。在茫茫的风景中,连郊外谈论郊外的力气都没有的阶段。我想把它叫作“床城”形象。
⑦ “崩溃”形象
前项⑥给人一种停滞和稳定的印象,或许这只是和平时代的顶峰,在不久的将来,或许还会有“Catastrophe”的时代。近年来,增田宽也的《地方消灭》一书成为畅销书。
当然,“消灭”指的是作为行政、经济单位的自治体的破产,并不是说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世界立刻消失。虽说如此,郊区也不是别人的事,系统不可避免地有崩溃的可能性,这在贫富分化社会的美国或许没有先例可循。也有可能是从“文化液化”这一面开始的剧本。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在整个文化领域,我们面临的不是财富分配,而是风险分配的时代。笔者居住的街区虽然位于东京23区内,却呈现出“都会内郊外化”的面貌。车站前的旧工厂地带被平整后,开设了较大型的多厅购物中心,接着小型的概念型购物中心也加入其中。前者作为新的城市中心,目前看来正在定居。但后者随着卷帘门街的发展,分店阵容也变得更加陈旧。车站前留下崭新的废墟建筑,也许只是时间问题。
在TV动画作品《东之伊甸园》中,那个丰洲地区因为恐怖活动变成了半贫民窟,巨大的购物中心变成了废墟。讽刺美国购物中心消费空间的名作《僵尸(Dawn of the Dead)》在深夜逛购物中心时被提及。只有过去电影的数据库(记忆)在残骸中被回顾。郊外空间的崩溃感很美,既是预知梦又是噩梦。
4、结束语
至此,主要从“形象”的角度提出了郊区论的启示。从这个拙论可以推导出多个郊外论。希望通过对某个意象的展开、补充或批判,体验2010年代真实存在的各个郊外。
希望大家能找到突破口,朝着现在进行时的郊外论前进。或者,希望大家在创作以郊外为舞台的故事(虚构、内容)时,将本文作为灵感集加以利用。郊外比想象中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对内,对外。
(著:スプラウト)
———————————————
《从流行文化解开2010年代的郊外SUBURBS》后日谈<从个体到共同性,再从共同性到个体>的故事 ~附love live~ | togetter
在漫展C88上,出版了一本名为《从流行文化中解开2010年代郊外SUBURBS》的书。其中,有两篇批评文章,分别写了两个人。我从郊外这一主题中分别提炼出了“孤独”和“连带/团结”这两个主题。那样的2人,作为这天的后日谈上升了的话,是“为什么现在的动画作品,想要将团结等共同性前景化呢”……的事···。
スプラウト @sprout333
在夏漫的“郊外”书中,这本《最尽头的现在》作为未来的郊外文学也可以进行批评。结果得出了和投稿者之一的草野先生(@kkkkssssnnnn)相同的结论。记忆这一主题。与单间化同时发生的,是整体的数据化、扁平化。等等。可能有的选项。我的“另一个”郊外论。但是,我和草野子对现状的认识是一样的,却被引向了完全不同的批评。虽然不认为这是自己的选择,但也觉得自己能比渺小的自己付出更多的力量,所以这是最好的选择吧。
2015-08-29
くさのこう @kkkkssssnnnn
你终于注意到了……!!!!
2015-08-29
スプラウト @sprout333
@kkkkssssnnnn 是的,该杂志中批评这一体裁只有我和草野先生,我马上读了之后感慨“哇,真的就那样写完了(笑)”。这自然是残酷的推论,但我只是在郊外论的入门部分让大家闻到一些气味。
2015-08-29
くさのこう @kkkkssssnnnn
@sprout333 啊,这个不能说!是这样的感觉吗?。就像(暂定)这个标题一样,故事完全是往后延伸的。只是,郊外杀气腾腾的感觉很强,所以结尾说我们是分散而孤独的。
スプラウト @sprout333
@ kkkkssssnnnn 还早着呢…预言家。还有和我共通的,为什么音乐/动画?的体裁意识,动摇其命运本身,更追问刊载本杂志本身的条件…是恶魔吧w
2015-08-29
くさのこう @kkkkssssnnnn
@ sprout333 不过,我用3个小时写完那篇文章就发送了,因为是原封不动地写了心情和想法wwww 那篇后续怎么写都行,所以能说多少都行。那就是从“为什么动画的所有人都意识到团结和连带”到偶像动画。
2015-08-29
スプラウト @sprout333
@ kkkkssssnnnn 也想读被解除文字限制的草野先生的长篇续篇(^^) 总之现在先观察洞察的着陆点。我写了“空间概念本身是被超克的吗? ~”之类的话,实际上已经脱离立川这个场域了。群众和纽带将何去何从?
2015-08-29
くさのこう @kkkkssssnnnn
@ sprout333 土地(≈场所≈保持身份认同的领域)和人的联系,人和人的联系,说实话是相当有趣的批评轴,现在在做的德雷马斯和第一代艾马斯的比较,很有趣。
2015-08-29
スプラウト @sprout333
@ kkkkssssnnnn 不要停留在评论(读后感)上,只要稍微批评一下就会变得有趣,这是直觉。关于共同性,偶像会成为很好的“典型”,克劳斯的公共空间和群众行动,被认为是极好的百合(恋爱)的山马士会成为“极端”的例子。
2015-08-29
くさのこう @kkkkssssnnnn
@ sprout333 现在已经意识到在推特上能说了。山鳟斯的共同性的感觉在日常动画中是通底的,为什么那样的动画作品受到支持,从那里浮现出集体意识似的
2015-08-29
スプラウト @sprout333
@ kkkkssssnnnn。这种剧透程度能剧透吗!如果是这样的话,请现在在这里告诉我。“为什么现在要将团结等共同性前景化呢?”这种人道主义的动向,对我来说是日常生活和工作层面上迫切需要的智慧哦~。
2015-08-29
くさのこう @kkkkssssnnnn
@ sprout333。我一直在看动画作品的时候,觉得街道没有变化首先很大,而且角色居住的地方,说起来也有很多理想化的东西。例如,《rakista》里的konita和镜子住的地方,设定是一栋房子的单人房间,但“埼玉的一个女高中生有一个单人房间”,这在现实中不就是胜利组的生活吗?。这种表现在偶像动画和日常系动画中非常多见
也就是说,“动画里的角色,一个人住在一栋房子里”,这是在某个时间点正式形成的格式吧。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水兵月里的月野兔就是过着这样的生活。如果是魔卡少女樱的小樱也可以,蜡笔小新也可以。一个人住在一栋两层楼的房子里,这种生活方式一直留在动画作品里,这一点很重要。
2015-08-29
スプラウト @sprout333
@ kkkkssssnnnn 在动画里,很重要(复述着)
2015-08-29
くさのこう @kkkkssssnnnn
@ sprout333 但实际上,我们作为题材的“郊外”,不是大部分都是公寓式的居住吗?。到了地方上,又老又漂亮的日式房屋就会增加,不管怎么说,我想这样的生活方式会有更多的人。住在独门独院的房子里,有住宅区,传阅板到处转,有“附近”的感觉。但如果是公寓的话,“不知道邻居家的人是做什么的”就相当粗糙,很难提高公共性和共同性。
在此回想一下速水先生指出的“叙事≈故事性”,对于公寓这种建筑物的特征导致原本应该存在的公共性被磨损的状况,我认为是批判性的关键热门。
2015-08-29
スプラウト @sprout333
@ kkkkssssnnnn 的确,我也写过“在一切都从匿名的个体开始的郊外……”
2015-08-29
くさのこう @kkkkssssnnnn
@ sprout333 当然,如果将这里所指的叙事≈故事性与现实相对应的话,盂兰盆舞和节日活动等也属于这一范畴。在这里一口气回到动画的话题,lovelive剧场版的最后发生了什么,史鲍特先生知道吗?
2015-08-29 23:10:04
スプラウト @sprout333
@ kkkkssssnnnn 从盂兰盆会舞和祭典的话题转向偶像的演唱会?不,我不知道。生成了什么事情? ?
2015-08-29
くさのこう @kkkkssssnnnn
@ sprout333。去泡澡了ww嗯,以小火为先导“全国的学校偶像们一起举办祭典吧! !”也就是说,“一切从匿名的个体开始”,她们在秋叶原的大街上以数百人为单位跳舞!然后解散!就是这样的结局。
2015-08-29
スプラウト @sprout333
@ kkkkssssnnnn 摩布…浮现出充满激情的画面。现场的可及性和离群性达到MAX。公共性就会提高,是这样吗?
2015-08-29
くさのこう @kkkkssssnnnn
@ sprout333 这一点,请一定要看lovelive就知道了ww。从集体公共性的观点来看,lovelive以青春性为主题,强烈地描绘了故事。感觉就像高中棒球队的孩子。但是,因为是动画作品所以不能解散大团圆!明明可以,μ's连解散的末路也好好描绘。解散的理由是“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总之,正因为无法摆脱‘变化’,她们才会结成又解散。
让我们回想一下史鲍特先生最初提出的问题。“为什么现在要将团结等共同性前景化呢?”
我想lovelive是这样回答的。“我们无法逃避变化。”
也就是说,从我在郊外书中作为结尾选择的《人都是孤独的》这一出发点(社会学上)开始,如果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一起,就会变成集体。“自己的选择意志无法决定的不确定的未来”一定会发生,这难道不是我想要传达的吗?说实话,lovelive第1期和第2期,按照这样的判断的话,就能知道几乎是不同的作品了。把想画的东西画得比想象中还要漂亮的第1期,用“不得不画”的理由画了不画也可以的东西的第2期,还有剧场版的结局我觉得这是动画。
2015-08-29
スプラウト @sprout333
@ kkkkssssnnnn 无论如何,悲伤的时候,出乎意料地聚集了很多人。这种变动性不得不构成仅有的共同性和叙事……
2015-08-29
くさのこう @kkkkssssnnnn
@ sprout333 在那里追击的为什么?这么一说,我就有点说不出话来了,但如果从那个结局说起偶像动画的话,就会变成这样。prepara - i - two - i(アニマス≒デレマス)——如果你用love live的套子说话,会更清楚,但是,
2015-08-29
スプラウト @sprout333
@ kkkkssssnnnn 草野先生,这个已经重新构成和推敲等加笔修正,只能比较偶像动画论了。在写完之前,至少我要看几部。
从个体到共同性,再从共同性到个体,…。在郊外书中,我们可能写了具有表里互补关系的什么。对我来说是安心了,有被帮助了的感觉。谢谢。
2015-08-29
くさのこう @kkkkssssnnnn
@ sprout333 咦,难道你没注意到吗?我马上觉得“啊,这写得很接近啊”。顺序也是最合适的。我之后那篇报道来了,那篇报道之后史鲍特先生也来了……从德国多相位的感觉像是批评入门。
201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