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丨风吹往事

Overture
那是2018年的国庆节。
那也是我第一次跨过秦岭-淮河线到达北方。
那次更是我第一次一个人出门旅行。
哈尔滨啊,那个我一直有好感一直想去看看的地方。
From CHENGDU To HARBIN.
带着前一夜里成都的雨出发了,飞往北方,是我所到过的地图之上最北边的地方。

想象中的哈尔滨,是那种有腔调的有自己风格的城市,有些陈旧有些沧桑,但恰恰是因为这些陈旧与沧桑让这座城市与众不同。毕竟有着东方巴黎之名。这种陈旧感,是和手风琴的声音混在一起的那种感觉,像记录着幸福往事的泛黄的旧照片那样。
而且国庆时候正是秋意正浓的时候,想象中的北方的秋天:秋高气爽,天很蓝,风微冷,阳光却很暖,落叶金黄干燥,踩上去是脆的。带着这些想象和期许,飞机降落在了哈尔滨太平机场,那扑面而来的清亮透彻的蓝色啊,是阴雨中的成都没有的颜色。

带着这些想象和期许,飞机降落在了哈尔滨太平机场,那扑面而来的清亮透彻的蓝色啊,是阴雨中的成都没有的颜色。

第一站本想去中央大街的。可是打开地图发现另一条与它平行的街道——通江街,散布着一串“旧址”,并且这条街也能通到松花江畔,在中央大街的入口处张望一下,那里早已显得稍微的拥挤了,那便选择这条街作为打开哈尔滨的第一印象吧。

- 哈尔滨城市建筑艺术馆(1F)
- 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纪念馆(2/3F)
犹太老会堂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通江街82号,从19世纪末它在哈尔滨奠基开始,它的历史就同犹太人的定居联系在一起。犹太人当时在哈尔滨建有四座犹太会堂,这里便是犹太总会堂,又称老会堂、老教堂。犹太会堂,由建筑设计师卡兹-基列依设计,1907年5月3日奠基,1909年1月15日落成,1931年6月遭遇一场大火后于当年年底修复竣工。



是什么决定了一座城市的风采神韵?是建筑。
一楼展出了哈尔滨那些标志性建筑的画,春夏秋冬四季都有。冬天大雪覆盖着的哈尔滨啊,永远在我这个南方人的心里有那样特别的一个位置。

圣·索菲亚教堂,这次来的时间很不巧,教堂在围着修葺,但是画里的索菲亚教堂,和我想象里的一样美丽。有索菲亚教堂的小模型卖,买一个聊以慰藉。

二三楼是犹太人在哈尔滨的历史展。二十世纪初的那段世界性的动荡啊……








出门后看到的街景。


- 犹太免费食堂和犹太养老院旧址
(现为国家税务总局哈尔滨市税务局第一税务分局)
就在犹太文家纪念馆对面。


- 老会堂音乐厅
(哈尔滨犹太总会堂)屋顶上的六芒星很瞩目。
哈尔滨老会堂音乐厅,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通江街82号。史称“哈尔滨犹太总会堂”、“哈尔滨犹太老会堂”。1907年5月3日奠基,1909年1月15日落成并启用。总会堂为二层砖混结构,门窗设计由尖拱、圆拱组成。建筑顶部有大小两个穹顶,擎起大卫之盾六角圣星。这座老会堂的工程设计师是H.A.卡兹—吉列。
2004年,哈尔滨市政府出资曾对建筑外表曾进行过维修。2013年,哈尔滨市政府斥资1亿多元,对犹太老会堂区域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充分挖掘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改造后的犹太老会堂,具有欧式经典建筑、神圣庄严会堂和犹太文化积淀三大亮点。一二层为音乐厅主体,将主演西洋古典高雅音乐,再现哈尔滨西洋室内音乐的辉煌,组织中俄音乐文化交流,塑造哈尔滨音乐圣殿。




- 哈尔滨市格拉祖诺夫音乐艺术学校



- 鞑靼清真寺
鞑靼清真寺是哈尔滨的清真古寺之一,又名土耳其清真寺,始建于1901年。位于黑龙江哈尔滨市道里区通江街108号(原炮队街58号)。鞑靼清真寺建筑面积为300平方米,通高约30米。其风格即受拜占庭影响,又继承了阿拉伯传统文化风采,构成新颖独特的建筑形式。该寺主体建筑呈方形,立面对称布局,砖石结构。
该清真寺最初的教徒主要是土耳其人和来自俄国的依特尔人,这些伊斯兰教徒在俄国被称为鞑靼人,所以把这座清真寺称为鞑靼清真寺。据说该寺是北方地区唯一的鞑靼族清真寺。








大门紧闭,或许已经弃用/停用了吧,人去楼空破败之感。
- 松花江畔
走到江边大概下午四点多的样子,这时候的哈尔滨已经一点一点的准备迎接夜幕的降临了。哈尔滨与西南腹地果然是有时差的。夕阳照射下的江面金光闪闪的,几乎让人睁不开眼。
在江边长凳上稍坐休息,吹吹江风,傍晚的江风竟然有些凌冽的寒意。
依稀记得当初还有一些一个人出行的不知所措,在夕阳里望着来往之人稍稍出神。




- 斯大林公园
斯大林公园建于1953年,原名"江畔公园"。 50年代以前,这里是铁路专用线和航运码头。公园位于市区松花江南岸,东起松花江铁路大桥,西至九站公园,全长1750延长米,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是顺堤傍水建成的带状形开放式的,南北宽50米的宏大的规则式公园。



- 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
防洪胜利纪念塔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中央大街尽头广场,由哈尔滨著名建筑大师李光耀为纪念1957年哈尔滨人民战胜特大洪水于1958年设计修建。防洪胜利纪念塔由高13米的圆柱形塔身和高7米的半圆形回廊构成,颇为壮观。塔身的浮雕生动地再现了战胜洪水的情形,塔顶的工农兵圆雕表现了战胜洪水的英雄形象。




多徘徊片刻,江边的落日实在美得让人不舍。



广场前方人潮涌动。跟着人群走吧,前方就是中央大街。
- 中央大街
此刻,开始了夜幕下的哈尔滨。中央大街的熙熙攘攘,是节假日的必备项目。
中央大街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很繁盛的一条商业步行街,位于哈尔滨道里区,北起江畔的防洪纪念塔广场,南接新阳广场,长1400米。这条长街始建于1900年,街道建筑包罗了文艺复兴,巴洛克等多种风格的建筑71栋。
中央大街的建筑汇集了欧洲15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风格,17世纪的巴洛克风格,18世纪的折衷主义风格和19世纪的新艺术运动风格等在西方建筑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流派,这些流派集中涵盖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百年精华。






- 毛毛春饼
在哈尔滨吃的第一顿饭,还好能点半份……直接上手吃,酱肉+土豆丝裹在春饼里吃,美味且新奇。


吃饱之后继续探索。
- 圣·索菲亚教堂
圣·索菲亚教堂(英语:Saint Sophia Cathedral)坐落于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索菲亚广场,是一座始建于1907年拜占庭风格的东正教教堂,为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
虽然知道它在施工,可是还是想来看一看它。


它前面的广场倒是热闹非凡,灯光璀璨的。
这个遗憾,将来希望能再来弥补。


不过19点过而已,时间尚早,那继续狂走……一路上看到不少老建筑。
- 哈尔滨话剧院

- 三菱株式会社旧址


- 汇丰银行哈尔滨分行旧址(现为中国银行)


- 哈尔滨火车站
哈尔滨站始建于1899年10月,是原中俄共同修筑的东清铁路(中东铁路前身)的中心枢纽站,先后经历了四次站房改造。2017年4月,哈尔滨站进行主站房拆除改造工程。2017年8月31日,哈尔滨站北站房和北广场投入使用 。2018年12月25日,哈尔滨站南站房投入使用,主站房至此已经完成重建 。
哈尔滨站设有8台14线,是全国第二大欧式风格火车站、东北三省第四大火车站,总建筑面积73624平方米,其中北站房建筑面积10844平方米,南站房建筑面积29030平米,设计承载量为年发送旅客2800万人次。


- 圣·伊维尔教堂
圣·伊维尔教堂(英文:Holy Iveron Icon Orthodox Church),简称“伊维尔教堂”,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霁虹街工厂胡同(今哈尔滨火车站北广场建成后工厂胡同被移除,位于地工街),建于1908年,面积为555.8平方米。教堂原为驻哈尔滨俄国外阿穆尔军区的军用东正教教堂,折衷主义建筑,砖木结构,设计师为德尼索夫。在伊维尔教堂西北20米处,保存有建于1924年的教堂附属孤儿院,伊维尔教堂也是哈尔滨市唯一一处保存有附属建筑的历史宗教建筑。“文化大革命”期间,伊维尔教堂顶部的五个“洋葱头”圆顶被移除,但建筑本体得以保留,长期被当作仓库使用,后成为哈尔滨市II类保护建筑。2017年,哈尔滨火车站北广场进行规划改造,建成了以伊维尔教堂为主体,集旅游、休闲和景观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广场,圣·伊维尔教堂得以翻修并成为哈尔滨市又一地标性建筑,展示着哈尔滨的历史风貌和建筑文化。


火车站前广场,人影憧憧。
夜幕的掩盖下,没有人留意到我,更没有人捕捉到我那一闪而过的失落。
回吧,It's been a long day. 从前夜在双流熬通宵算起……
从火车站到住所的距离不远,步行就能到。可是那时才晚上八点诶,为何街道上就空空荡荡商店也都关门的样子,俨然一副深夜的模样……果然东北和西南是有时差的……
Epilogue
在哈尔滨街上,经常走着走着就发现一块文物局的标志,就发现一栋有着故事建筑。
有的修缮的更华丽了,有的就任其衰败残破,兴兴亡亡。
其他的城市或许需要特地规划重建出这样一片有故事的老城区,哈尔滨不需要,这里建筑的故事都是它们真正经历过的?
哈尔滨把这些异国的建筑熔进了自己的城市,有些斑驳的外墙漆却带来了更多亲切感。
晚上的中央大街,传说中鼎鼎大名的中央大街,石板路老建筑的中央大街,晚上是灯和人的主场,还有路边演奏者赠予的苏联老歌的调调,有一种迷之熟悉感。
#第一次跨过秦岭淮河线
#哈尔滨温差真的非常非常大,感觉和香格里拉有得一拼,太阳落山以后冷死个人……

后记的后记
感谢那年朋友圈发的详尽以及回家之后写的日记……
这样能稍微的记起一些当时的想法。
照片多是用手机拍的,糊就糊了点吧,正好和那座城市给我的感觉很相称。
一转眼过去五年了,这期间我已经独自又去过很多地方了,那种第一次独自出门的紧张感已经不再有了,但是这趟旅行,这座城市,在我这里值得永远的记录下来。
那日呼吸过的北国干燥的空气晒过的暖阳和夜幕下吹过的冷风,记忆犹新,念兹在兹。

PS 下篇:哈尔滨丨君不见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