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不懂孩子的意思,问题出在哪里?

一、讨人厌的孩子?
近日,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关于「厌童」的讨论。
这里的厌童倒不是说某些成人讨厌儿童,而是某些成人对于儿童的忍受度似乎下降了,以前在公共场合,有儿童哭闹的时候,多数成人可能选择忍让,让孩子的父母去慢慢处理孩子的情绪。
现在,有些成人遇到别人家的孩子哭闹,他非但不会忍受,还会主动上前要家长把孩子管好,或是把孩子带离,以免影响他人。
有些餐厅、咖啡店的店主贴出告示,不让一定年龄以下的孩子进入消费。其实这也不是新玩意儿,比如歌剧院、音乐厅,一般都会有类似的要求,以免某些孩子打扰其他听众的权益。
其实家长自己也很懊恼,他们也想听懂孩子的话,并让孩子听懂自己的话,好让孩子停止干扰他人的行动,无奈做不到。
种种现象背后,凸显了一件我们不能忽视的代际问题,就是对于大人来说,去倾听孩子哭闹背后到底要表达什么,其实是有困难的。这个困难对于家长,或者没有孩子的成人都存在。
如果成人只是纯粹用驱赶、隔离的方式处理类似情况,这并不是真正在解决问题,而是在逃避问题。
具体来说,我们应该怎么了解孩子哭闹或其他声音,好知道他要表达什么,进而让我们能够更好的给予孩子适当的反馈,促进成人与儿童之间的良好沟通,真正化解「孩子好烦啊!」的心理不适?下面我们就谈谈这个问题。
二、为什么孩子的话那么「难」懂?
情况一、忽略倾听只是信息交流的一部分
当我们谈到「听懂」孩子,这个行动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倾听。实则对于所谓倾听,我们要了解倾听只是信息交流过程的一部分。
整个信息交流由三个部分组成:「发声者」(source)、「管道」(process)、「接收者」(receiver)。
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让信息交流受阻,也就会出现「我听不懂对方说话」的情况。
换言之,有时成人往往忽略信息交流管道,以及自身的因素,进而把听不懂的责任都推给孩子,这本身就容易造成对孩子的错误指责,无助于了解孩子。
所以当我们听不懂孩子的话,我们先不要急着指责孩子,而是要先检查一下沟通管道,以及我们自身是否也有问题。
比如某次我在一间咖啡店里看见一对母子,妈妈看起来很忙碌,一边戴着耳机,一边盯着电脑在沟通工作。这时候孩子向她说了几句话,打扰她的工作,她问孩子需要什么,孩子表达半天,她都没听明白,又得应付眼前的工作沟通,这让这位妈妈顿时火了起来。
我过去拍拍她的肩膀,提醒她还戴着耳机。这位妈妈才意识到,戴着耳机当然听不清孩子的表达,等她拿下耳机,自然就能听清孩子的话。
在这个过程中,耳机阻碍了妈妈听见孩子的声音,而妈妈本身也没有意识到因为自己在工作中很难分心,这本来就不是一个适合沟通的场合。
情况二、以倾听为名的虚假控制
有些家长表面上在倾听孩子,实际上他们的倾听欠缺开放性,而是期盼孩子说出他们想听的话。
这种倾听带有诱导的意味,并且会通过成人的「非语言表达」,像是带有否定的眼神、表示拒绝的肢体动作等等,让孩子在表达自己真实想法,却得不到成人善意回应后,慢慢地为了求生——毕竟父母的拒绝往往带有惩罚性——而开始变成一位善于察言观色,迎合成人意志的应声虫。
可是言语上的同意,不等于行动上的配合。这也就是为什么某些家长以为从孩子那里得到承诺,事后却因为孩子没有实现承诺而发火。究其原因,孩子一开始就是被迫做出承诺,家长不检讨自己的暴力,还为得到自己想要的回答而沾沾自喜,这往往就成为亲子之间冲突的主因。
所以当倾听失效时,家长可能需要反省一下,「你真的想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吗?还是你只是想要孩子说出你想听的话?」
情况三、安全感与压力反应
如我们在咨询中,采取创伤知情护理(Trauma-informed care)的理论所强调,我们要先给予孩子一个富有安全感的环境,才能和他进行理性的对话。
有些孩子因为心智年龄,无法有效觉察自己的内在的想法,又缺乏足够成熟的词语表达能力。这时,他们只好通过不理性的方式表达情绪。换言之,这时孩子已经不是在表达「想法」,而是在表达「情绪」。
然而,孩子的情绪会勾起家长的情绪。尤其在公共场合,他人的目光会引起一个人的羞耻感。有些家长当着大家的面打孩子,他并不是真正在教育孩子,而是在对大家传递一个信息:「看吧!我已经纠正我的错误了,这样你们该满意了吧?」
换句话说,这时的家长本身也处在一个缺乏安全感,压力十足的状态。故当亲子都处在这个状态,要谈倾听,乃至于沟通都不实际。
三、倾听孩子的方法
对应上面三种常见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促进有效倾听,达成有效沟通:
方法一、在平时建构一个顺畅的沟通关系
如果平时成人与儿童之间没有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沟通关系,临时有需要才强调要倾听和沟通,就像要一个没学过游泳的人立刻会游泳一样,不切实际!
倾听是沟通的一部分,因此平常我们就要梳理好「发声者」、「管道」、和「接收者」的紧密连接。
比如我们平常就要教导孩子自我表达的能力,鼓励孩子习惯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对孩子这么说:「你都说完了吗?可以再多说一点吗?我真的很想知道你在想什么。」
同时,我们确保孩子与我们之间有个顺畅的交流管道,当我们要倾听孩子,或是要进行沟通,请放下手上其他工作,给予彼此专注于当下的空间。
跟着,当我们没听清或听不懂孩子的话,可以适当总结与反馈我们的理解,好让孩子能就这个部分进行修正。比如这样说:「你的意思是……吗?我理解的有错吗?」
方法二、注意孩子的非语言表达
此外,还要注意孩子的非语言表达,比如当我们跟孩子确认「我是否听懂孩子的话」,孩子的表情却是不满意的,或是郁闷的,我们最好再三确认孩子的意思。
方法三、检视自己的内在感受
当我们内在有一时间难以化解的情绪,涌现羞耻感或其他感受,这时我们需要的不是倾听或表达,而是给予自己一个安全的空间。这才是有时我们需要带离孩子的意义,通过换到一个更能让彼此有安全感,感觉自在的空间,才有助于彼此交流。
方法四、不强求结果
有时,我们就是无法了解孩子的意思,孩子也不了解我们的意思。这不等于我们任何一方就「错」了。有时我们需要给彼此一点空间缓一缓,给彼此一点时间想一想,不要着急于当下就要有一个明确的结果。这可以为彼此减压,况且有些信息就是需要空间与时间重新整理与思考,才能表达清楚,并听明白。
结语:为了爱,而不是为了明白
倾听的意义是为了交流,不只是交流信息,而是交流情感。当我们注重倾听,注重交流,这本身就是在给孩子做示范,好让孩子通过我们学会倾听,懂得交流。
作者:高浩容。哲学博士,前台湾哲学咨商学会监事。著有《小脑袋装的大哲学》、《写给孩子的哲学思维启蒙书》等著作。公众号:"容我说"。


高浩容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中年式沉默: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无人能懂 (1人喜欢)
- 成长焦虑:一种长期被忽视的慢性创伤
- 逃避的人都在逃避什么? (1人喜欢)
- 你是真的很忙,还是停不下来?
- 如何在关系里实现“刚刚好的温柔”?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