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情感教育
查看话题 >了解自己很简单,做好这件小事
直播间的一个提问,我觉得很有意思。怎么完全了解自己的性格?很多人的了解方法,还停留在MBTI测试,或者星座,甚至是观察自己有什么兴趣爱好等等。
这些方法有个弊端,就是你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观察自己。无论做测试也好,观察兴趣爱好也好,都是从主观角度观测自己。
这就好像,你在照镜子,你只能看到自己的脸,看不到自己的后脑勺。所以这些方法并不准确。你想了解自己的性格,你不仅需要看到自己的脸,还需要看到自己的后脑勺,这样才全面,真实。
今天我分享一个很简单的办法,首先你拿一张纸,写下你对你自己的认知跟看法。比如说你想全面了解自己的性格,你就拿一张纸评价你自己的性格,用4到5个关键词来形容你自己,多一点更好。
写完了之后,同样的操作办法,去问你身边的朋友,他们对你的印象,对你的性格认知是什么?也写下4到5个关键词。
接着用同样的操作,再去问你爸妈同样的问题。也同时写下4到5个关键词去描述你的性格。接着找同事,就是你身边的人,不同关系的人,都可以去问一问。
问完了之后,再简单整理下,你就会得到一张表,这张表上面写着不同关系的人,对待性格的评价和描述。
然后以自己写的关键词描述作为对比,你就会发现,你怎么看你自己,你父母眼中的你又是怎么样,你朋友眼中的你又是怎么样,你同事眼中的你又是怎么样?
有对象的话,顺便也一起问了,你对象眼里的你又是什么?你综合一对比,这个时候你了解你自己的角度就很全面。
因为你是综合了来自你生活多方面,多关系的人对你的评价,这个时候就很客观,很真实。
因为你跟对象相处的时候,你所呈现出来的样子是不一样的。你跟你父母相处的时候所呈现出来的样子又不一样。你自己对你自己的评价也不一样。
而你跟不同的人相处,你跟不同的人接触,你表现出来的样子也会因为关系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样子。所以你只有综合多个人。一起来给你评价,才会有新的角度出来,你才能看到你的“后脑勺”。
这种感觉会很微妙,你会发现,原来在我对象眼里,我是这种人。原来在我父母眼里,我是这种人。相信我,会出现很多你意想不到关键词。虽然有时候你会伪装,但长期的感受,可无法靠伪装的了。
我自己也做过这种实验,在我高中那会,我一直对我自己的评价,就是一个很粗心大意的人,包括我的父母都这么评价我。
但有一次,我无意中从我同桌的口中了解到,他对我的评价是,他认为我是一个很细心很严谨的人。这个时候我就觉得很纳闷,为什么我对我自己的评价,跟他对我的评价是完完全全不一样的。
那个时候我就觉得很好奇,明明我是同一个人,但我对我自己的看法,和他对我的看法就是不一样的呢。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局面?
后来我自己也研究分析了一回,然后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同桌为什么觉得我是一个严谨细心的人,因为他平时会问我物理方面的题。我高中的时候,对物理特别感兴趣,然后物理也很好,考过满分。
然后我给他的解答是很细心,很严谨,很有逻辑性的。所以从同桌角度出发,我是一个很严谨,细心的人。
而我自己产生那种我很粗心大意的想法时,是在我做历史题的时候出现的。因为我死活就是记不住朝代的顺序。明明很简单的东西,我就总是犯错。
我就觉得我自己粗心大意,但在我同桌看来不一样,他觉得这么复杂的物理问题,也能有条理地做出来。这种就是不同角度的人,看到不同的你,从而形成了对你不同的看法。
而这种不同的看法,都属于我自己的一面,其实往更深一点去说,并不是我这个人不细心不严谨。而是我的细心和严谨会很大程度依赖兴趣。
物理是我有兴趣的,我就能做到严谨,细心。历史我不喜欢,甚至讨厌,我就粗心大意。后来这一点也得到了验证,就接咨询的过程中,我就特别细心地能够发现问题的关键。
所以说,通过这种不同关系的人给出的反馈,能够让我更加全面了解自己。从差异开始出发,为什么我在历史这个学科呈现出这么不细心的样子?而在物理这个学科,我又能呈现出很细心很严谨状态。
接着就不断地探讨,深挖下去,找到自己的优势是什么,缺点在哪里。那你就会更加全面地了解,你自己的性格以及你的优势。
你其实你了解的越多,看到的差异越多,你会慢慢发现,你对自己的一些行为认知会有更清晰的感觉。你更加能够抽象的去看你自己。
然后你越了解你自己,最后你会发现你跟别人相处,你也很容易去了解这个人,这些是相辅相成的。
就是你越了解你自己,你越清楚你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越能好好分析你自己。那么你就越容易了解别人,因为人性都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