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会感想
今天晚上在北大参加了《启蒙辩证法》的小班讨论会,一共12人,大部分是硕士生,1个武大美学教授,1个华东师大副教授。
刚开始,主持人就把调子定在文本解读上,一切发言围绕文本来说,用意不错,学术本该严谨,可却也很容易陷入扣字眼的考据倾向,其特征是长篇大论,繁琐沉闷(后来的情况果然如此),第一个发言的小姑娘很积极,应该是才入研究生,问的问题虽然不是很有深度,但显然是困惑她的问题,经过一轮发言,她隔壁的一个女才子最终给出了我觉得无懈可击的回答,此问题就此结束。其间,武大教授抛开文本,以大历史的眼光论述了神话也是一种启蒙,神话本身是一种权力结构,并一直论述到当今美国神话取代欧洲的启蒙神话,使欧盟不得不发展出关于环保的神话来试图重新建立具有权力凝聚性的向心力。这番侃侃而谈大概只有我很感兴趣,所以他讲的时候的眼睛一直看着我。
第二轮谈话由主持人发起,他在用英文版自己翻译了一段话后自称对此不解,于是问了他隔壁的浙大哲学系同学一个让他不解的“难点”问题,什么是唯名论?浙大同学对这个无关紧要的问题简要的做了一番无关痛痒的解释,主持人表示不满意,然后又引用一段英文自己翻译一番,得出结论——该书的段落之间自相矛盾,似乎采用片段阅读法更合适。然后第一次发言的小姑娘给出了解释,称作者是犹太人,而该书写作于二战后的,因此作者写书的过程中有时不能保持冷静,所以才有自相矛盾的段落。而后用其创造性思维对唯名论的问题转换了思维背景,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虽然用了一些本可不用的术语,但问题本身还是有有意思的(虽然是错误的)。此后,主持人开始不断纠结于唯名论,并得到了几位学术女的相同方式(用文本说话,经典考据式的)的回应,我和红松听的很是郁闷。
在讨论终于沉闷的结束之后,红松说应该去本科生的小班,气场不会这么闷,发言会很有意思。我回来的路上想,我记得我在相当于大学的年纪时,诞生了无数的思想萌芽,此后再未有所超越,而只是做注脚,加以证明和完善表达而已(也只是那时所思的百分之一吧)。在和网友聊天的时候,也能感觉到,20~23岁左右的朋友,思想的生命感往往相当强,虽然可能缺少证明,只是个人感悟,但让我感到接近于真理,至少是走在真实(未必正确)的道路上。用周国平的话说,其思想“非常纯正”。
大概是因为本科生虽然学力不深厚,学术规范性不严谨,但他们正是创造力活跃的时候,血气正盛,故常有大胆的假设,切实的问题意识。而研究生虽有小心的求证,但明显开始局限于圈内的自娱自乐,自说自话,外人根本听不懂,还美其名曰用文本说话,这种注经式的研究态度倒是很有中国特色,我估计西方学者的回到文本也是有理有据且有创见的思想阐发,而不是有理有据的卖弄学问。
刚开始,主持人就把调子定在文本解读上,一切发言围绕文本来说,用意不错,学术本该严谨,可却也很容易陷入扣字眼的考据倾向,其特征是长篇大论,繁琐沉闷(后来的情况果然如此),第一个发言的小姑娘很积极,应该是才入研究生,问的问题虽然不是很有深度,但显然是困惑她的问题,经过一轮发言,她隔壁的一个女才子最终给出了我觉得无懈可击的回答,此问题就此结束。其间,武大教授抛开文本,以大历史的眼光论述了神话也是一种启蒙,神话本身是一种权力结构,并一直论述到当今美国神话取代欧洲的启蒙神话,使欧盟不得不发展出关于环保的神话来试图重新建立具有权力凝聚性的向心力。这番侃侃而谈大概只有我很感兴趣,所以他讲的时候的眼睛一直看着我。
第二轮谈话由主持人发起,他在用英文版自己翻译了一段话后自称对此不解,于是问了他隔壁的浙大哲学系同学一个让他不解的“难点”问题,什么是唯名论?浙大同学对这个无关紧要的问题简要的做了一番无关痛痒的解释,主持人表示不满意,然后又引用一段英文自己翻译一番,得出结论——该书的段落之间自相矛盾,似乎采用片段阅读法更合适。然后第一次发言的小姑娘给出了解释,称作者是犹太人,而该书写作于二战后的,因此作者写书的过程中有时不能保持冷静,所以才有自相矛盾的段落。而后用其创造性思维对唯名论的问题转换了思维背景,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虽然用了一些本可不用的术语,但问题本身还是有有意思的(虽然是错误的)。此后,主持人开始不断纠结于唯名论,并得到了几位学术女的相同方式(用文本说话,经典考据式的)的回应,我和红松听的很是郁闷。
在讨论终于沉闷的结束之后,红松说应该去本科生的小班,气场不会这么闷,发言会很有意思。我回来的路上想,我记得我在相当于大学的年纪时,诞生了无数的思想萌芽,此后再未有所超越,而只是做注脚,加以证明和完善表达而已(也只是那时所思的百分之一吧)。在和网友聊天的时候,也能感觉到,20~23岁左右的朋友,思想的生命感往往相当强,虽然可能缺少证明,只是个人感悟,但让我感到接近于真理,至少是走在真实(未必正确)的道路上。用周国平的话说,其思想“非常纯正”。
大概是因为本科生虽然学力不深厚,学术规范性不严谨,但他们正是创造力活跃的时候,血气正盛,故常有大胆的假设,切实的问题意识。而研究生虽有小心的求证,但明显开始局限于圈内的自娱自乐,自说自话,外人根本听不懂,还美其名曰用文本说话,这种注经式的研究态度倒是很有中国特色,我估计西方学者的回到文本也是有理有据且有创见的思想阐发,而不是有理有据的卖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