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树生花》之:“分一杯羹”
“分一杯羹”
《汉纪二》
汉高帝刘邦四年(公元前203年)
数月,楚军食少。项王患之,乃为高俎①,置太公②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③,约为兄弟,吾翁即若④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桮羹⑤!”项王怒,欲杀之。项伯⑥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祗⑦益祸耳!”项王从之。
【注释】故事背景:汉二年(前205年),汉军攻陷西楚都城彭城,楚军反攻,汉军大败,太公与吕雉被擒。四年(前203年),楚汉议和,以鸿沟为界,西归汉,东归楚。项羽东归,刘邦背约,出兵攻楚。①俎,砧板,肉案。②刘煓(读如湍)(约前271--前197年),字执嘉,即太上皇刘太公,刘邦之父。史上第一位在世就被尊为太上皇者。③楚义帝熊心(?-前206年),芈姓,熊氏,怀王熊槐之孙。项梁起事,纳范增之议,自称武信君,立熊心为楚怀王,以从民望。与诸将约(即“怀王之约”),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先入,项羽使人还报。熊心答:照原约办。羽怨恨,佯尊熊心为义帝,暗令英布等弑之。④若:同汝、尔。⑤李白《登广武古战场怀古》:“分我一杯羹,太皇乃汝翁。”《管锥编》:按宋人晁载之《昭灵夫人祠》诗云:“杀翁分我一杯羹,龙种由来事杳冥。安用生儿作刘季,暮年无骨葬昭灵!”意谓汉高既号“龙种”,即非太公之子,宜与阿翁无骨肉情,运古颇能翻新。汉高即位后,招魂葬刘媪,追尊曰“昭灵夫人”。⑥项伯(?-前192年),名缠,字伯。《史记·项羽本纪》: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秦时与张良游,项伯杀人,张良活之)。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前,刘邦许诺项伯将来做亲家。刘邦即位,感念项伯之恩,赐刘姓,并封射阳侯,但未履约结亲。同样是救命之恩,丁公的结局就截然不同(见“丁公遽戮”)。⑦同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