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道明心的笔记 (01-04)
01 桑林之舞
读书部分:
1. 《朱子》语录部分:
读书,须是知贯通处,东边西边,都触着这关捩子,方得。只认下着头去做,莫要思前算后,自有至处。而今说已前不曾做得,又怕迟晚,又怕做不及,又怕那个难,又怕性格迟钝,又怕记不起,都是闲说。只认下着头去做,莫问迟速,少间自有至处。既是已前不曾做得,今便用下工夫去补填。莫要瞻前顾后,思量东西,少间担阁一生,不知年岁之老
一直有点讨厌朱熹,但看他这些,就觉得他的有一个切面是个话痨的老师,就这个切面而言,还是挺可爱的。
2. 苏东坡读书法:八面受敌
3. 输入输出的关系: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写字部分:
--- 归零:最近在做一个行业的入门基础工作,有时候会忽然的有一些念头浮上来,比如,自己咋这么卑微呢。怎么这么不自由。我真的要用心投入去做这个工作了么。
其实就是没有归零,自己的屁股坐在了某个地方,就把身份当做了自己的一部分,其实这些都是外在的东西。
但也不是说要做一件新的事情的时候才归零,时刻都归零才好。一直给自己归零,相当于清空内存,会有轻盈和自由的感觉。那种不自由感,恰恰是来自于没有给自己归零,身上贴满了标签。
-- 庖丁解牛:喜欢的片段
因其固然
认识和遵循外界客观规律,不对抗,顺其自然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能看到“有间”,非时间和用心不可。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其实看到这一段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开车,虽然开车也很熟练了,可以做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 这里要歪的是,很多男性会觉得自己开车空间感好,其实空间感这个东西,就是无他,手熟而,跟性别没半点关系。但是我遇到窄路会车,或者是停机械车库时,也会 “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
延伸到其他一切的事情,比如交易,如果见其难为,除了动刀甚微之外,可能更多的只能善刀而藏之,不能硬来。因为现在这个阶段,可能还见不到那个“有间”,牛对我来讲,大概还在“未尝见全牛”阶段。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这一句的状态很喜欢:得意片刻(对自己充分肯定),然后归零 ~
03 卡尔西法
-- 没有标准答案,所有的解读,都是自己的解读。之所以有一些解读,当下在读的我会觉得很妙,角度很好,是因为这个解读一方面超越了我自己的认知水平,但又刚好在我烧一点CPU就能够得着的地方,最好的一点是,这个解读能跟当下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能用起来,就觉得:百千万劫难遭遇,我刚刚好有这个缘分能听到对自己来讲刚刚好的解读,实在是一种福气。就好像坐在了一颗小小的菩提树下。
1 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听起来好像是情绪毫无波动,是一条直线。其实并不是,
“平常心是平衡的心,只是在开心的时候尽情的开心,因为知道开心其实是很难得的,是会失去的,之后再想在同一件事情上获得同样的开心,不会像现在这么容易。在难过的时候,只是因为我的落差可能不够,导致我可能不满足,还想要更多。你始终观察着照顾着自己的心,这就叫“平常心是道””
2. “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以前看到这一段,没觉得有任何问题,经过老师一讲解,其实是很感动的。但老师提问题的角度,也很值得学习,很自由的不受限制的感觉。她会说:这么一个惜字如金的经典,为什么开头一大段是这些一件件的琐事,把这些事一件件的安置好,其实就具备了渡过烦恼的所有条件。以及,佛这么福慧具足的人,也是要乞食,世界是一个整体,没有人能够在不依靠他人的前提下生活。
我觉得我们看到这个法会因由分第一段的时候,最重要的体会其实就是平常心是道,你所要求的所有智慧,所有厉害,你想要达到的高远的目标都在这一刻当中,都在你看好脚下,把自己手上的事现在一一完成好,就像佛这样,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每件事情交代好,你就会慢慢实现你的方向和目标
3. 我、人、众生、寿者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那他没有的是什么?是这个“相”,是呈现的“相”限制,是自我相、关系相、社会相、时间相,我说这个是逻辑题就是这样,你要降伏的对象是“相”,而不是自我、关系、社会、时间,这四个东西在你所处的维度里面是非常真实存在,你应该去提高它修行让它变得更好,而不是去除这四相。
4.卡尔西法
它是流星和哈尔的心,其实就是哈尔的心的结合体,我当时看《哈尔的移动城堡》的时候我特别地震撼,我觉得这个故事简直太厉害了。
他非常形象地讲了我们人的一切驱动都是我们这颗心的能量,你的心量大的时候,你就可以整这么大个城堡,这个城堡里面有一个门是可以通向所有的地方,不同的地方,上面有个旋钮,你要这个旋钮指向不同的地方,你就可以去到所有地方,这不就心的功能吗?你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频率,你就可以去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但是当哈尔或者说能力不足的时候,苏菲就把城堡拆了,最后只剩下一块木板,然后还有四条腿在走。也就是说当能力不行的时候你只能照顾很小的范围,当你能力大的时候能撑起一个很大的范围,这就是大乘和小乘的区别。
跟四相的关系:
当你的能力要最大化的时候,你要借由什么来最大化?你要借由打通自我和他人的区隔,也就是说你的自我能够扩及到更大,他人也是你。
你为什么要破除这四相,为什么要破除自我和世界跟他人,还有包括时间种种限制,是因为你的心力在不断扩大。也就是说菩萨并不是傻,并不是他就是想要奉献,是他想要获得的福慧具足的能力,需要这样才能练出来
5. 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04 不去与如来
CPU真的已经烧坏了。
1.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若有四相,即非菩萨”
这个“不去”到底是不去哪?
““不去”是一个主角的视角” : 本体一直在此,不因为本体在实际的事情上应用了,就“居”在了“功成”这里(任何一个功成那里都不要居)“我意识到的心本自具足未受染污的状态”
如来是观众视角,好像来过,其实没来,那不还在那吗?
2. "体"和“用”的关系:
体 - 如如不动,本自具足 / 不住相布施 / 做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但是,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本自具足,不知道那个界限在哪里。总之只知道这个本体是什么都不缺的,就好像哲学里的本体和表象,永远都无法知道本体,但是知道自己本自具足,至少可以消灭掉很多不必要的
用- 灭度一切众生,皆令入无余涅槃 / 做、生、为、功成。
突破四相的限制,去完成一些事,去追求自我的进步,都是在“用”这个层面。
如来是好像来过,其实我一直守住的是这个如如不动清静无为的心体。不去,由于我功成我不居在这里,我不居在这个作为“用”的这个层面,于是我就没有离开过清静无为的本体。所以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你不听到这种话之后,你不觉得很奇怪吗?无为讲的是心体,无不为讲的是应用。所以心体比较像操作系统,应用比较像你不断加上去的应用程序,最终你能够运用什么样的程序是你这个心体的强大决定的。
什么是相的限制?也就是说你在用产生的过程中,你产生的所有的认知都是相的限制,都需要清空。
应云何住:安住在如如不同
大家看看,所以“始有恃居”,就是这个“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我们要消除的是“相”带来的烦恼,“名”,这个人的认知人的标签系统带来的限制。大家看有没有觉得他们讲的完完全全是一件事情。
突破四相的限制是菩萨的降伏其心,降伏他的烦恼的一个路径。这个路径里面你可以去成就所有的事情,成就你要成就的事情,但是同时你并不把成就的功劳也好,还是成就本身,归于自己。
3. 福慧和德(得)道 (一体和平衡的关系:在失衡的时候,就很难做到一体)
福慧德道它是一体的。福慧的关系是这样的,你的福德具足到一定程度,其实也偏“德道”,首先你要去聚集你的福德。先去把你的吃饭睡觉,你的各种各样的能力都去发展出来之后,你才具备能量去驱动,你回到这个心体,你升级升维到心体的比较本质的操作系统上。不然因为你看到的只有应用。
因此我们努力的目标就是让你的福慧,让你的德(得)和你见道的能力,你的应用和你的始终回到心体不动的能力是平衡的。
4.扩容和节能
扩容的前提是发心: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我们不要那么夸张的发心,我们想想,只要是跟我相处,只要跟我一面之交,只要在我的生活里出现的人,都可以因我而获得快乐,获得平静,我都是一个正面的能量源,而不是一个负面的污染源,你会发现这个过程中就帮你扩容了。
这个扩容带来的好处是什么?一个词很有意思,可能就和我们平常的思路很不一样,也就是说它会延缓巅峰的到来,大家说巅峰不是很快就是要追求的吗?比如说我明明可以三个月把字写到最好,为什么我要变成三年写好呢,三个月难道不是最快的吗?这个就是我们对生命的理解,要想一想了。
所以,人生你会发现很多人如果他只在自我的范畴里面,他很快就会到巅峰,比如说他的目标就是要上一个什么学校,然后倾尽全力,他上了那个学校,之后漫长的有可能一生的空虚,跟上那个学没有关系,是因为他把巅峰值就设在这了。
所以这是为什么中国无论是哪一个传统下,都讲究发心立志,这是干什么?就是把巅峰值设得高一点,最好是高到恨不得永远够不着。你永远够不着,就比如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是终极够不着的那种方向,就像天上的北斗星,他一直在天上指引着你的方向,它带来的好处是什么?你一直在攀升,没有往下降。这个听上去还是挺吸引人的。
所以一个人你会发现很容易就空虚了。比如说到40岁,我现在这个年纪,周围的人就说林老师你不空虚吗?我不空虚,我才刚刚开始,好多事没干,不空虚,忙着呢。他说为什么我们就空虚了,怎么这么无聊,做什么事都打不起精神。因为这个原因:缺乏信念,缺乏发心和立志。而这个发心和立志并不是道德层面的高尚,而是你从这个角度来说,你始终就不会往下掉,有可能就是这个目标远于你此生可以达到东西,你就一直在攀升,你可能到90岁你还在进步。
节能是什么?就是离相。
实操层面:消融目标
最理想是你自律,你完全有一套自己的节奏系统,这样你就不需要靠外界刺激,不靠刺激,你其实也就没有消耗。所以能量具足等于目标消融
你如果胜负欲没有那么强,没有一定要自我要胜利的话,很多时候你都可以停下来的,只要停下来能量就不继续的消耗。
实操层面:能量具足(如何能让能量具足,反过来还是扩容跟节能)
就好像,你知道我们这个地球上所有的能量的来源,一个最大最大最大的来源是太阳,对不对?但是太阳并不是为了想要照亮地球而存在的,这个大家能理解吗?太阳不是因为想要照亮地球,所以它要亮。而是因为它本身能量具足,所以它照亮了地球,以及有没有地球,它都亮。所以这个反过来你就会知道,为什么真正能量足的人,他在做很多事情时候他并不消耗,因为他不是为了要做那件事情而做的,而是因为他能量足。
具足之外没有对象
知足常乐真正的意思不是你满足于现在,而是你始终与那个具足相应,叫知足常乐。
同学终于问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怎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怎么发这个“无上正等正觉心”?你没有发现发心是个结果吗?对吧?真正的发心和太阳的照亮是一样的,它应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就是你会发现利他这件事情,你愿意更多的去体察他人,去利益他人,这是你能量充足的结果,当然你也可以以这个愿望作为起点去牵引你的能量,这个是可以的,但是永远不要勉强,不要勉力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