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征服一切》: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
好久没发任何东西了,有些是写了不想发,有些是压根没写。前段时间的节奏其实让我很不舒服,随便看了点什么,就不假思索地把第一印象和感受一股脑扔出来。 如果一篇文章事后我自己都不想看,说明是一篇没有写出来必要的垃圾。 所以院线新片,我后面应该是尽量不会在第一时间写相关的长篇内容了,最多发发微博朋友圈之类,避开话题与热度。因为我也没有做好准备能让自己全面拥抱热度与争议,没有时间与心情处理。 虽然迟早要面对的,但不是现在。 上周日(20230820)在「光影之前」那边参加东南亚导演作品放映周,报名了这周三的《燃冬》,明天去看。因为报周一至三任意一场都可以去周日的讨论会,于是那天在重看了一遍《封神第一部》(答应了别人还是要写一篇出来)和下午的《最后的真相》(比预期好很多,文本层面很工整)两部电影之后,晚上去看了陈翠梅导演的第一部长片《爱情征服一切》。 影片不长,看过之后在放映厅里我们和翠梅导演用腾讯会议聊了会儿天。不知道是因为人少还是因为视频会议的形式让她不用直接面对很多人,她明显比近期《野蛮人入侵》的映后交流活动时更放松。 而我想要问她的问题,基本上别人也都替我问到了。 首先是「为什么会想要拍这样一部长片?」,因为翠梅导演在这部《爱情征服一切》之前主要是拍短片,比如《丹绒马林有棵树》、《蘑菇兄弟们》等等,而在2006年拍完这部长片之后,她又去拍了很多短片,2010年才拿出第二部长片《无夏之年》。然后又是很多短片,2021年才有了现在这部《野蛮人入侵》。 翠梅导演给的回答很简单:因为我的朋友们不喜欢我拍的短片,他们觉得短片没意思,不算电影,长片才是电影,所以我就拍一部长片给他们看。短片更自由,形式上更容易探索。 我觉得,这才是后面她说「我在二十六岁时才能拍出《丹绒马林有棵树》,现在再也拍不出来了」的真正原因。年轻时候的顾虑少,有表达欲就立刻去兑现成作品了。而作品的形成,很多时候缺的不是才华,恰恰就是这样一股原始简单的冲劲儿,这是作品诞生最原初的生命动力。 「我想拍,我就拍了。」就这么简单。 然后是关于画面风格的问题。整部《爱情征服一切》的摄影非常粗糙,大量的过曝、噪点、晃动……没办法,翠梅导演自己很无奈地承认了两点,一是那时候真的没钱,一共就拿了一万欧元的鹿特丹电影节的补助金当这部片的拍摄资金,设备是一个720P的手持DV,现在随便一部手机拍出来的成像都吊打当年的设备;二是,她真的很喜欢手持摄影。她会觉得手持镜头有呼吸感,那种呼吸让人感觉你就是一个在现场的旁观者,那种感觉不是三角架稳定器能带来的。这个习惯一直到《野蛮人入侵》也一样,算是她的个人创作喜好。 但我要说的是,在这种粗糙的画面表现下,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朦朦胧胧的梦。所有那些过曝与噪点,打造出来的就是一个童年的暑假,在没有空调(或者只有噪音很大的窗机)的时代,有小奶糕和廉价橘子味汽水的夏天。所有美好的回忆都是处在这样的镜头氛围中,而后面残酷的镜头往往都有种精准的对焦,恨不得每一帧都放在显微镜下,生怕你看不到,让你无法逃避。 虽然确实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差生也确实文具多。尤其在创作上,一个「我就想拍个长片出来给朋友们看」的人,没有什么好的设备与拍摄条件,就凭着这股冲劲,片子就成了。 还是要先行动起来。准备工作做太多未必是好事,先行动再调整,往往比试图做好一切准备再开始,收获的要多得多。 最后有一个问题,在影片结尾,小女孩和妈妈去见笔友,在门口小女孩不敢按门铃,躲在后面让妈妈上去按,后面两人在欢快的军乐中回家。有人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翠梅导演说这是当年的一个遗憾,她想表达的并没能通过画面表现出来。她的原意是,在爱中,永远是更爱对方的那一方更弱势,而妈妈是更爱女儿的,所以会一直被女儿责怪,听女儿指挥。但在按门铃的那一刻,小女孩意识到了这份爱,所以无论她们见没见到笔友,回家的路上都欢快的,这是个欢乐的结局。 而从目前表现出来的画面,给我的感觉是,这是个冷峻而悲伤的结局,结合片子主角的命运来看,小女孩因为没有见到笔友,一样是爱而不得,最后不得不踏上归途,而生活依然要继续。 我当时有一个想法是,这个从视听语言上要处理,也很简单,加近景面部特写。至少加两个,一个小女孩,一个按门铃时的母亲。一个正反打就能表现出两个人在那时候眼神和心灵上的交流,这似乎并不是难处理的问题。 然而我只是想想,并没有说。因为我不是个电影创作者,我有自知之明。一个我观影后随便想到的想法,我不会自大到觉得一个专业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没有往这方面考虑过。我能看出,她是在创作上做减法。 她在创作这部电影期间,看的书大部分都是文学小说的理论解析,昆德拉、卡尔维诺,张大春等等。而在开场她描写了一个换座位后吃了一口干粮就开始哭泣的老人,这个老人和整部电影没有任何关系,翠梅导演的说法是,她想要说,这个世界有很多痛苦,老人的痛苦在本片之外,只是这次我们不去聊那些更大的痛苦,只放在主人公的这段故事上而已。 典型的「冰山理论」。所以我觉得,在经历了这个「一桩事先声明的诈骗案」之后,结尾她会想要尽可能避免冗余而啰嗦的表达,想用尽可能简单的分镜,去做一个收尾。 简单,真诚,直白。这就是我接触过的,陈翠梅导演。 写完发现已经过12点了,最近会把从《夺宝奇兵5》开始没有发出来的文字每天发一篇出来。但公众号一天只能发一篇,所以下一篇应该是24号再见了。刚好晚上要看《燃冬》,回来不一定有精力写。 也许也会写《燃冬》。可能我一开始的顾虑是错误的,应该向翠梅导演学习。有时候创作就是需要不假思索,写出来再说。 你看,就连我也一样,明明知道问题,却依然无可避免。 和这部电影,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