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刊本《三国演义》汜水关、沂水关异文研究(三国演义古版考异 第五回 外篇)

书林 绿苹 樊道本 编次
楔子
《三国演义》第五回1首次出现的“汜水关/沂水关”异文是一条多次出现的特殊异文,本文从版本、地理、情节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异文的正误及产生的原因,提出新的可能“伊水关”,并对各版本的演化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版本异文
明刊本《三国演义》一般分为“演义”与“志传”两大版本2,二者有大量的细节异文,其中大部分是随意或无意的抄误,参考价值不大。
但也有部分多次乃至夸回出现的异文,极有可能是抄手、编者的刻意改动,此类特殊异文对于版本演化与文本情节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值得详加分析。
第五回首次出现的“某水关”异文即是一条重要的特殊异文,周文业先生已经通过版本比对3,论证其为“出现多次,而且与版本有关的地名错误”。
本文拟从版本、地理、情节三个方面,进一步分析异文的正误及产生的原因,并基于合理性提出新的可能。
一、异文详情
以嘉靖本为例,小说中关名一共出现了10次:第五回5次、第六回1次、第二十七回2次、第七十七回2次,见下表:


图:嘉靖本第五回作“沂水关”。
可见,此异文具有大幅度跨文本、多次出现的特征,无法以单纯的“抄误”来解释5。
二、多版本异文分析

表格:多版本异文对照表。
- 周丙本第六回一处刷印模糊,无法辨认。
- 夷白堂本缺少第五回四处。
- 毛本删去了第五回第三、第四处。
- 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第27回两处改为“汜水关”。
- 叶本第五回第三处印刷模糊。
- 汤本第五回第四处删去关名。
- 刘龙田本第二十七回第二处删去关名。
- 诚德堂本、朱甲本、朱乙本、黄正甫本、魏某本、郑乔林本第五回第四处删去关名。
- 诚德堂本第七十七回第二处删去关名。
- 天理图本第七十七回第一处删去关名。
1、由上表可知,第一处“三战吕布”,演义“壬子序”本及繁本志传均作“汜水关”,唯有嘉靖本作“沂水关”,似乎可以推测:极可能是嘉靖本(或其底本)编者自行改动——然而奇怪的是,简本志传却同样多作“沂水关”。
“简本不同于繁本、而同于演义”的情况在书中并不少见,如有名的关索问题16。此关名问题与关索问题正相反,简本没有继承销行甚广的周曰校、李卓吾等壬子本,而是同嘉靖本壬午本。
考虑到现存嘉靖本的版刻特征(很可能是供皇家阅读的“内府本”),以“删节廉价”著称的简本竟会“舍近取远”,这显然不合常理。
因此,我们不能排除这一可能:简本删节所据的底本是一种已经失传的“沂水关”繁本(或编者参考此类版本修改)。
进一步推测,甚至可能:所有的演义本初始均作“沂水关”,后来壬子系初刻本的编者参考志传而改为“汜水关”17。
2、再看第二处“五关斩将”,情况又不同,所有演义本均作“沂水关”,而志传繁本、简本、英雄志传均作“汜水关”。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第一处(5-6回 华雄把守)与第二处(27回 卞喜把守)的是否同一座关隘?
从小说情节看,二者并无关联,亦无任何证据能证明此点,我们不应“先入为主”18。
不过,第二处(27回)与第三处(77回)则必定是同一座关隘,因为两处都明确提到僧人普净(普静)曾居于此关的镇国寺,并与关公相见。
因此,我们再看第三处“玉泉山显圣”,既然所有版本均作“汜水关”,似乎可以认为这是确定的。因此,第二处也当是“汜水关”,进而可知演义本“沂水关”皆误。
当然,有无可能第三处所有版本都错了呢?还需要结合地理继续分析。
三、注释、评点中的异文分析
早期刊本《三国演义》多有注释、评点,有些版本的注评也提到了此关名,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错乱,举例如下。
1、周曰校丙本、夏振宇本、朝鲜翻刻本第27回第一处“沂水关”均有如下“释义”(或“考证”):
沂水关,春秋时为郑严邑(也),汉置成皋县,东汉废县为关,今开封府沂水县是也。
既云“汉置成皋县”,则“开封府沂水县”显然应作“开封府汜水县”。可知早期版本正文、注文均当作“汜水关”,正文先演变为“沂水关”,后编者为统一文字,又修改了注释中的关名,却忘了修改注释的内容。
2、英雄谱本、乃至毛宗岗修订时(醉耕堂本)亦未发现此一问题,第27回第一处 “沂水关”有注:
沂水关,今开封府沂水县(是也)。

图:毛本(醉耕堂本)二十七回正文与注释均作“沂水关”。
3、志传本的评点同样有错乱,如余象斗本(双峰堂刊本)第5回第一处“汜水关”眉批19:
【评坚为先锋】坚为先锋领兵杀入沂水关,有先人□武之能,宜乎袁绍以文台勇烈称之。
余氏的这条评点非常有价值,现存所有志传繁本与演义壬子本均作“汜水关”,则其评点所据的“沂水本”是何版本?若说是他所“瞧不起”的简本或无法“高攀”的嘉靖本,恐怕很难成立。
这似乎变相证明了:在万历前中期,市面上曾有作“沂水关”的志传繁本存在。结合上述第1点,不难让人联想起简本删节所据的“沂水关繁本”。
余评林本有类似的情况,第27回正文作“汜水”,释义却作“沂水”。这是因为其注释全抄自周曰校本一系,该本此类“张冠李戴”为数不少。

图:余评林本第二十七回正文与注释不符。
4、简本朱乙本(哈佛大学藏朱鼎臣辑本)则与演义本的错乱相反,于第五回第一处“沂水关”旁注:
三国魏复古县,今□封府汜水县是也。
朱乙本的注释往往抄自别本,此处应源自某“汜水本”。
综上分析,此关名问题相当复杂,明刊本流传至今又十不存一,仅凭版本分析,恐怕无法得到准确的结论。
二、地理分析
下面我们分析两条河流的地理方位20,沈伯俊先生《三国演义大辞典》介绍:
汜水:河流名。黄河支流,在今河南荥阳城西注入黄河。
沂、泗:河流名。即沂河、泗水。二水均发源于今山东东部。泗水东南流过下邳县西,沂水至下邳县西流入泗水。故沂、泗合称。
可知汜水位于河南荥阳一带、沂水位于山东下邳一带,二者相距甚远,并不容易混淆。
下面分别讨论第五回与第二十七回的地理问题:
一、第五、第六回“三战吕布”
1、沂水关的地理错误
小说对诸侯讨董的战争过程进行了明显的改编21,但是整体的地理方位与史书大致相同,即曹操起兵于陈留(东方),而董卓在洛阳(西方)。
诸侯会盟的地点小说未明确说明,大致在陈留到荥阳一带22(历史上有“酸枣会盟”)。两军相向进攻,则争夺的关隘一定位于洛阳与陈留之间。

地图:汜水、沂水流域以及诸侯、董卓的进军路线23。
由地图可知,“沂水”位于陈留以东的下邳国一带,战争绝无可能于此发生。
或许有人会说:也许罗贯中搞错了沂水的位置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沂水在“白门曹操斩吕布”一回明确提及,即有名的“水淹下邳”:
[嘉靖本]荀彧曰:“莫非决沂、泗之水乎?”嘉曰:“然。”操大喜,差一万军,即决两河之水。诸军皆居高原,坐视水淹下邳。
由此可以确定,第五回中的“沂水关”一定是错误的,而且是后人所改。
2、汜水关的地理问题
从地图看,汜水位于洛阳与陈留之间,双方于此交战,比较合理。然而,许多学者已经指出,历史上虎牢关和汜水关是同一关隘的两个名称24。
然而,小说却明确写董卓军乃是“分兵”把守两个不同的关隘:
[嘉靖本]董卓遂起兵二十万,分为两路而来:一路先令李傕、郭汜引兵五万,把住沂水关,不要厮杀。卓自将十五万,同李儒、吕布、张济、樊稠取虎牢关。
这就带出了一个无法调和的矛盾,有人将此归于作者创作上的失误、或认为二关位置相邻,这无疑是一种出于无奈的解释。
实际上,“汜水关”所导致的远不止地理矛盾,下文进一步进行情节分析。
二、第二十七、七十七回(五关斩将、玉泉山显圣)
小说中“五关斩将”的五关依次为:东岭关、洛阳关、某水关、荥阳关、黄河渡口关。故某水关一定位于洛阳与荥阳之间,汜水关很合理25。
此外,二十七回特别介绍了镇国寺的修建情况:
[嘉靖本]卞喜寻思一计,就关前有座寺,名曰镇国寺,是汉明帝御前香火院,至董卓时废了。曹操又使韩福重修。
既云 “汉明帝御前香火院”,不可能远离洛阳,沂水关必定错误。
三、情节分析
沂水关之错误毋庸置疑,现在结合第五回情节来分析 “汜水关”的五大问题26。

地图:汜水、汴水、伊水流域以及陈留、荥阳、洛阳、梁县方位。
一、“诱敌相持”的矛盾
诸侯会盟,袁绍发号施令:
[嘉靖本]谁肯为前部先锋,直抵沂(汜)水关下,诱贼相持?余皆各据险要,以为接应。
即云“诱敌相持”,可知此关仅起牵制作用(大约即所谓“掎角之势”),并不位于战略“要冲”。然汜水关(成皋)与陈留、洛阳形成“三点一线”,势必为正面进军必争之地,如何仅起“相持”作用?这是一个明显的矛盾。
二、屯兵梁东的矛盾
发生在此关的战斗,主要是华雄斩鲍忠、程普斩胡轸27。我们注意到,小说特别提到孙坚屯兵之地为“梁东”:
[嘉靖本]斗不数合,程普刺中胡轸咽喉,死于马下。一阵直杀上关,关上矢如雨下。孙坚引兵回至梁东屯住。
此与史书记载相合:
《三国志》(吴书一 孙坚传):卓兵见坚士众甚整,不敢攻城,乃引还。坚移屯梁东,大为卓军所攻,坚与数十骑溃围而出。
[裴注]英雄记曰:初坚讨董卓,到梁县之阳人……城守已固,穿堑已深,轸等不能攻而还。
梁东即梁县之东,由地图可知,其地位于洛阳南面偏东,与“汜水关”有相当的距离。
因此,孙坚在汜水关与华雄交战后,并不就近屯扎(联军大寨附近),而是舍近取远选择梁东,极不合理。
三、华雄往来的矛盾
小说写华雄斩杀鲍忠后,回洛阳邀功,随后迅速返回守关:
[嘉靖本]华雄飞马,亲提鲍忠首级,直来相府献功……雄辞董卓,上马,部领出城,投沂水关扎住大寨。
从地图看,汜水关与洛阳有一定的距离,华雄此举,岂非贻误战机?毛宗岗大约看出了这一问题,改成“华雄遣人赍鲍忠首级来相府报捷”。
而后,华雄得知袁术不发粮草、孙坚军无战力后,竟从汜水关远赴梁东击败孙坚、斩杀祖茂——岂不怕袁绍等趁机夺关?此亦不合理处。
四、“截诸侯中路”的问题
此问题关系到虎牢关的战略意义。第五回旁白提到虎牢关可以“截诸侯路”,下文曹操亦说“截俺诸侯中路”:
[嘉靖本]一路先令李傕、郭汜引兵五万,把住沂水关,不要厮杀。卓自将十五万,同李儒、吕布、张济、樊稠取虎牢关。这关离洛阳五十里。若进兵,却好截诸侯路28……
操曰:“董卓屯兵在虎牢关,截俺诸侯中路,分其形势,可勒兵一半迎敌。”
虎牢关易守难攻,董卓却派了十五万大军(三倍于某水关),可见其目的不是固守关隘,而是主动出击。所谓“截中路”大约是拦腰截断、使其首尾不能相顾的意思。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
董卓方认为诸侯军会“由东向西”进兵某水关,因此先在正面用少量兵力“把住某水关,不要厮杀”,大军再从侧面(虎牢关)“由南向北”截击,即双方的进军路线呈“垂直交叉”状。

地图:诸侯进军与董卓截击的路线。
然而,若汜水关就位于虎牢关临近,岂非多此一举29?
五、赵岑献关的问题
第六回董卓“迁都”长安后,守将赵岑献出关隘,书中描写:
[嘉靖本]卓将赵岑献了沂(汜)水关。孙坚驱兵先入。玄德、关、张杀入虎牢关,诸侯各引军入。
既然汜水关与虎牢关临近,何以屯兵在外的“孙坚驱兵先入”,而不是就近的刘关张及八路诸侯等?
且从孙坚第一个杀入洛阳的时间顺序看,汜水关的位置应距离洛阳更近——然而由地图可知,无论将关隘置于汜水流域的哪一段,都无法使其位于虎牢关的更西面,此一矛盾无法避免。
综合上诸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汜水关并非仅仅与虎牢关“重名”,并且导致了诸多不合理,很有可能非原本文字。
那么,在汜水关、沂水关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可能呢?
下面基于合理性分析两种新的“方案”。
四、新可能:伊水关
从版本演变的角度看,虽然上面通过地理分析论证了“沂水关”一定是错误的,但所谓“空穴来风”,既然抄误为“沂”而非别字,原本文字当与“沂”有形音方面的某种关联——可是“汜”与“沂”形音均不相近,何以可能?
这是“汜水关”的又一疑点,同样是探讨新可能的一个切入点。
此外,汜水关、沂水关均带“水”字,可以认为此关一定与河流相关。此关又与诸侯讨董战争相关,则必定位于在洛阳-陈留一带。
于是得出此关需满足的三个条件:
- 关名与“沂”字相关;
- 关名与河流相关;
- 位于洛阳-陈留一带。
众多的河流中,我们发现“伊水关”与“汴水关”都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关名“带水”及地理位置无需赘言,下面为字形分析:
1、显然,“伊”与“沂”形音均相近。写完“伊”最后一撇若紧接着写“水”,也可能连笔,进而误作“汜”,如下图所示:

2、“汴”楷书与“沂”形近,与“汜”则有一定差距——但若先写一竖、再写一点,抄写潦草时也易将竖写成勾状,进而形误为“汜”,如下图所示:

如上所述,此二关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下面结合情节进一步分析可能性:
一、伊水关

图:洛阳八关示意图。
我们通过孙坚“屯兵梁东”这一重要线索,找到了洛阳南方的“伊水”,即有名的“伊洛”二水之一30。
在历史上,伊水一带的确有“伊阙关”,即赫赫有名的“洛阳八关”之一,史书记载:
《水经注》(卷十五):伊水又北入伊阙,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
《后汉书》(卷八 孝灵帝纪):三月戊申,以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将兵屯都亭。置八关都尉官。[李贤注] 都亭在洛阳。八关谓函谷、广城、伊阙、大谷、轘辕、旋门、小平津、孟津也。
正因其险要,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31,伊水关的军事价值,应不逊色于汜水关或沂水关。

地图:伊水与伊阙关以及双方的进军路线(推测)。
下面分别讨论上述汜水关所产生的矛盾:
1、“屯兵梁东”问题 在洛阳附近的诸河流中,伊水离梁东最近,若孙坚进攻此处,返回梁县屯扎最为方便。 史书记载孙坚大败华雄的地点“阳人”也离伊水不远,非常合理。 《三国志》(吴书一 孙坚传)坚复相收兵,合战於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
2、“华雄往来”与“赵岑献关”问题
伊水临近洛阳,华雄“来相府献功”往返一日便成,不至延误战机,非常合理。
同理,伊水距洛阳较近,孙坚“近水楼台先得月”夺取此关,方能率先突入洛阳。
3、“诱敌相持”与“截诸侯中路”问题
伊水的位置不在洛阳与陈留的连线上,因此的确是一个诱敌分兵的好位置。
并且,诸侯若进兵伊水,吕布可南下截击,故曹操决定分兵御敌,非常合理。
以上诸点可见,伊水关完美的解决了“汜水关”导致的种种矛盾。
再看史书记载,袁绍复发粮草后,孙坚于“大谷关”击败董卓,进兵洛阳:
《三国志》(吴书一 孙坚传)术踧唶,即调发军粮。坚还屯。卓惮坚猛壮,乃遣将军李傕等来求和亲……复进军大谷,拒雒九十里。卓寻徙都西入关,焚烧雒邑。
演义第六回亦通过曹操之口提到大谷(太谷):
[嘉靖本]酸枣诸将守成皋,据厫仓,塞轘辕、太谷,制其险要。
大谷关同样是“洛阳八关”之一,位于伊阙关东侧不远。因此,当小说情节需要,虚构华雄把守某险要关隘时,作者将其安排于临近的伊阙关(伊水关),是比较合理的。
二、汴水关
汴水,即汴渠,又作卞水,发源于荥阳,史书记载:
《汉书》(地理志):河南郡。荥阳,卞水、冯池皆在西南。有狼汤渠,首受泲,东南至陈入颍,过郡四,行七百八十里。
东汉时期汴水的“范围”向东延伸到了彭城32,不过这种“东扩”对于侯军的“西进”影响不大。这里之所以提出汴水关的可能,是因为史书在“诸侯讨董”一役中明确写到了此水:
《三国志》(魏书一 武帝纪):(曹操)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
“武帝纪”是曹魏方面非常重要的史料,罗贯中不可能不参考,徐荣荥阳一战又的确被写入了小说,因此罗氏对“汴水”无疑是知悉的,将一座重要关隘置于其上,也是合理的。
然而“汴水关”同样存在明显的矛盾,主要还是“屯兵梁东”与“华雄往来”问题。由地图可知,“汴水”的位置比“汜水”更靠东,显然更不合理。
此外,汴水关位于虎牢关的正东方向,诸侯进军须先经汴水、再过虎牢,吕布军又如何“截诸侯中路”?
因此可以说,原本作“汴水关”的可能性恐怕很小。
三、误作“汜水”的原因
现在排除“汴水”,反过来分析,若原本为“伊水”,何以误作“汜水”呢?
- 首要原因即形误,如上分析。
2、编者觉察底本“沂水关”有误,读至第二十七回发现“汜水关”33,遂刻意改动前文。
3、董卓方有一员将名“郭汜”,于第六回出现:
[嘉靖本]卓然其说,唤李催、郭汜领兵五百,围住太傅袁隗,不分老幼,尽皆诛绝。先将袁隗头去关前号令。董卓遂起兵二十万,分为两路而来:一路先令李傕、郭汜引兵五万,把住沂(汜)水关,不要厮杀。
其中“郭汜引兵五万,把住沂(汜)水关”一句,人名与关名位置相近,存在误抄的可能。
4、又志传本多有插图,有的版本插图亦提及关名,不能排除编者由此将关名误作“汜水”的可能。

图:种德堂本第六回插图“李傕郭汜引兵入关”。
由以上诸点可见,“伊水”误作“汜水”是完全有可能的。
综上分析,“伊水关”既与“沂水关”相关,又在情节上解决了“汜水关”导致的大量矛盾。本文认为其为原本的可能性相当之大——反之,若仅仅视作纯粹的巧合,则未免太巧了一点罢!
五、版本演化分析

现在以第5回原本作“伊水关”为前提,分析版本的演化34:
一、“沂水”与“汜水”的先后问题
学者校证异文,往往秉持“求真”理念,即“哪个版本正确、哪个版本就是原本”。如此,则虽二关皆有矛盾,相较而言,“汜水”问题尚可接受,“沂水”则大误,原本当作“汜水”。
可是当我们对文本进一步分析,便知往往并不如此。可以举一个同是第五回的例子:
[嘉靖本]操连夜到陈留,寻见父亲说上项事……卫弘尽出家财,置办衣甲旗旛。四方送粮食者,不计其数。曹兵壮士五千,屯于陈留。
[叶逢春] 操连夜到陈留,寻见父亲说上件事……卫弘尽出家财,置办衣甲旗旛。四方送粮米者,不计其数。操兵壮士五千,屯于伊吾。
此处写陈宫离去后,曹操独自回乡,在卫弘(史书作“卫兹”)的资助下,招兵买马,准备起兵讨伐董卓。曹操屯兵的地点,二本分别作“陈留”、“伊吾”,差异极大,何者为是?
叶本“伊吾”完全不通,陈留一带并无此地名。嘉靖本“陈留”可通,然前已提到曹操“连夜到陈留”,重复叙述,文意不佳。
虽然相较而言,嘉靖本文字较好,为原本之可能性较大——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二词形音均不相近,叶本何以误作“伊吾”呢?查阅史书:
《三国志》(魏书一 武帝纪)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於己吾。([裴注]世语曰: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
原来,曹操起兵地点为“己吾县”(属陈留),叶本“伊吾”显系音讹。嘉靖本底本则当同叶本,编者大约未检阅史书,根据上下文刻意改动35,导致其“文意虽好、版本却后”36。
回到“某水关”异文,类似的,二者皆有矛盾,“汜水”相对较好,但决不能简单认为即是原本文字。
上文分析,“伊水关”为原本之可能性较大,则未必不可能“先误抄为沂水、后刻意改为汜水”,即同样的“文意虽好、版本却后”。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约是演义本的编者比较“负责”,遇到读不通的地方,就随意修改。这原本是好心,却不想给数百年后的人们探索原本面貌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困难。
二、简本志传的问题
如上表所示,简本作为志传系列,却不同于繁本、而与演义一致,这是非常奇怪而难解的,此现象在其他特殊异文中亦有明显的体现37。
如果说这是简本编者的刻意校改,显然与简本“删节文字、降低成本、薄利多销”的“宗旨”背道而驰,这一点,读者只要一看简本粗糙不堪的版刻插图即可明白。
因此,本文认为:简本的特殊异文源自于其底本。结合余象斗本的评点异文38,不妨推测:曾经存在过某种“沂水繁本”,其特征是呈现“志传演义混合”的面貌39,可简称为“混合繁本”。
据此推测,某早期抄本先误作“沂水关”(5沂-27汜),为后世所有刻本沿用。之后,演义壬午本(嘉靖本)与繁本志传的编者,为统一文字,分别改为“5沂-27沂”与“5汜-27汜”。
——这可以看作“演义”与“志传”版本分化的一个重要节点。
而后演义壬子本的编者40参考了77回(或受繁本影响),为进一步统一文字,将第5回的沂水又改回了“汜水”,版本特征更晚。
三、混合繁本的位置
另一难解问题是“今存繁本”(汜-汜)与“今不存混合繁本”(沂-汜)的关系,即混合繁本在演化中的位置——或者“今存”基于“今不存”后改,或者“今不存”参考了演义本而改,孰先孰后?由于早期版本的缺失,尚无法准确判断。
下面是基于“今不存繁本”不同位置的两种演化推测:
一、“今存繁本”基于“今不存混合繁本”(或共同繁本祖本)后改,如下图。
若如此,混合繁本的存在,可视作“沂水”早于“汜水”的一大佐证41。

二、“今不存混合繁本”参考了演义本而改,如下图。
若如此,会导致一个为问题:混合繁本编者参照演义本改动的动机何在?这是目前难以解答的。

四、总结
以上是通过“某水关”异文对版本演化进行的一些探讨。可以看到,分析主要基于文本的合理性(并且仅仅是关于此一异文的分析42),由于缺乏更多早期版本的例证,本文的探讨止步于此。
我们通过异文展现出的种种矛盾可知,《三国演义》早期的版本演化非常复杂,“演义”、“志传”各系统堪称“犬牙交错”,无法单纯的认定“此版本早、彼版本晚”,比较合理的方法是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全文完,谢谢书友观看。本文首发于“2023年第二十二届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文献暨数字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网络版有增补。)
- 本文提到的回数均指毛宗岗评改本,毛本一回相当于嘉靖本、叶逢春本的两则(段)。
- 演义本通常分为“壬午本”(嘉靖本)、“壬子本”(周曰校、夏振宇、李卓吾本等)两类;志传本通常分为“繁本”(叶逢春、余象斗、郑少垣本等)、“简本”(诚德堂、黄正甫本等)、“英雄志传”(刘兴我、杨美生本等),此外有英雄谱、汤宾尹等特殊版本。 版本分类问题前人多有研究,如魏安《三国演义版本考》、中川谕《三国志演义版本研究》、周文业《古代小说数字化二十年》等。
- 《三国演义地理研究》(详见《古代小说数字化二十年》下册 1171-1180页)。
- 毛本第五、六、二十七、七十七回回目分别作“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
- ^ 那么是否为作者的“笔误”呢?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三英战吕布”作为《三国演义》第一场大型的多方会战、又是武将“单挑”的巅峰,作者一定不会草率动笔,而会事先倾注大量精力研究史书、构思情节,以达到“一鸣惊人”的效果。因此不妨排除笔误之可能。
- 。
- 。
- 。
- 。
- 。
- 。
- 。
- 。
- 。
- 。
- 简本采用的不是繁本的花关索,而是演义壬子本的云南关索,前人多有论述。
- 从“静轩诗”的插增情况来看,“演义学习志传”并非完全不可能。
- 人民文学排印本两处均作“汜水关”,此版本销行极广,导致绝大部分读者以为是同一关隘。
- 余象斗本第二十七回第二处“汜水关”亦有眉批,但并无错乱:“【评卞喜埋兵】汜水关卞喜□(诈?)埋伏刀斧手于镇国以害云长,此计自害其生也”。
- 汜水、沂水乃有名大河,本文默认小说所写的就是历史真实存在的这两条河流,即排除“同名虚构”的情况。
- 如许多读者指出的:历史上斩华雄的不是关羽,而是孙坚。又如小说延后了曹操与徐荣的“荥阳之战”,导致地理上的矛盾(参见周文业《三国演义分省地理错误统计》)。
- 小说提到诸侯军队前后绵延二百里,似是从南到北呈“弧形”排列,对洛阳形成“半包围”。
- 本文地图均采用谭其骧先生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 东汉)。
- 沈伯俊《三国演义大辞典》介绍:虎牢关:古关隘名。东汉时名虎牢关,唐代以后改为汜水关。故址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
- ^此外,有学者指出,元代戏曲平话中已有关羽千里独行的故事,但将关羽的出发点许昌误作长安(《三国志平话》:(关羽)又令人收拾军程鞍马,请二嫂上车,出长安,西北进发。 )。《演义》沿用了此一设定,导致关羽的路线“绕了个大圈”。这种推断不论是否正确,并不影响某水关的位置。
- 小说第五回未说明此关详细位置,尚可理解为作者“虚写”(即位于汜水流域或周边的某地)——但既然第二十七回点明了汜水关位置(见上述地理分析),第五回“汜水关”自然可以确定位于“洛阳与荥阳之间”。
- 其后华雄败孙坚、杀祖茂以及关羽斩华雄,均为华雄主动进攻对方营寨寨,战斗并不发生关前。
- “截诸侯路”叶逢春本作“截诸路诸侯军马”,文意相近。
- 董卓虽不擅长智谋,但手下有李儒等谋士,从曹操的应对看,其战略起到了效果。
- 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即有“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句。
- 如战国时秦将白起于此大破魏韩联军,史称伊阙之战。
- 谭其骧《汉书地理志选释》(收入《长水集》)注云:卞,东汉后作“汴”,一作“汳”。卞水本是一条发源荥阳西南,东北流数十里即注入济水的小水,故汉志只说在西南,不著首尾。东汉后不知何故竟把卞口以上出河之济和卞口以下东至彭城(今徐州)的狼汤渠、菑获渠、获水都叫做汴水,从此汴水就变成了中原一条最著名的巨川。
- “五关斩将”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编者也可能从戏曲、平话中得知“汜水关”。
- 如上分析,可以确定原本第27、77回一定是“汜水关”,演义本第27回“沂水关”后改。
- 毛本直接删去了“曹兵、屯于”二句,显然是注意到了演义本的破绽,许多读者亦据此认为毛本优于“罗本”——然而真正的“罗本”面貌,我们哪里清楚呢?
- 此异文亦是有关“伊”字抄误的一例。
- 如有名的“关索问题”,简本采用的是演义的“云南关索”,而非繁本志传的“花关索”,此问题学界多有研究,但似乎未有完美的解答。
- 见本文第一部分第三段“注释、评点中的异文分析”。
- 英雄谱本《三国水浒全传》一般认为于演义系列,但不少异文却同于志传,故学界称之为“混合本”,不妨以此本来推想“混合繁本”之面貌。
- 周曰校本“玄德风雪访孔明”一回小字注明确提到所谓“古本”,可知编者确以别本参校,前人多有论述。
- 但对于“关索问题”可能会陷入更为“扑朔迷离”的境地。
- 如简本英雄志传的演化,绝不如此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