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他乡的童年-以色列篇》有感
印象最深的有两点,第一点是关于失败,第二点是关于知识; 记录片当中有不少的篇幅在说以色列人对“失败”的定义和感受,里面说到在英语当中“失败”这个词是贬义的,但是在以色列文化当中不是,它只代表了一次尝试。投资者甚至会更加愿意给失败过一次的创业者投资,因为创业者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增长经验,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 感觉在以色列文化中“失败”更多的是一次经历,而不是盖棺定论的结果或者是烙印在身上的耻辱标记。在我们的日常中,更多的是对于成功,对于第一的狂热和崇拜,仿佛“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不成功变成仁”,如果结果不是成功的,那简直就是塌天大祸或者羞以见人。 这个当然有利有弊,好处已经都知道了,就来记录一下更加常见但是又隐蔽难言的坏处吧。那就是失去了对事物的尝试与挑战,因为相比于成功,失败或者是没有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更大,那就不如不做吧,不做固然没有成功可言,但是也不会有失败。这个完全是来源于自己的生活,所以再次记录一二。 现在来到第二点知识,里面有个片段说,世界不在乎你有多少知识,重要的是你能用知识做出多少事情。知识可贵吗?当然是可贵的,读书重要吗?当然是重要的。努力学习事实每日手不释卷的人肯定不少,但是能够将知识转化到生活实务当中的也不多,在这里也是要自我批评一下,读书固然不少,但是更多是死读书,看过而已,对生活并没有多大改变,也不能说没有改变。只能说正向积极的不多就算了,反而有一种“拥有”知识的傲慢,实在是徒增笑耳而不自知,换成通俗一点的就是一个字“装”,这实在还要时刻警醒的。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