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自然放榜了,一颗心落定了
今天是国自然放榜的日子。终于大半年的准备和几个月的写作没有白费,一个新的项目中了。开心溢于言表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项目是大学老师无法摆脱的KPI,而国自然就是这KPI里面的重中之重吧。还好又一次续命成功,可以继续未来四年的研究了。从博后开始,一共申请了三个国自然基金。作为一个不做横向的社恐,这些也是支撑我们课题组运行的基本经费了。项目经费不是庞大的资助,但对于我这样的小老师,已经很好很好了。
从时间上,国自然一般是3月中旬提交,所以申请往往就意味着过不好年。再加上我是一个严重的拖延症患者,所以基本都是一个项目结题的那年才开始申请新的。一般来说9月份开始策划、读文献、思考框架,12月开始写作,1月初完成初稿找导师、朋友、同事帮忙提意见,新年后开始修改,一直完善到最后一天,然后提交。所以每个项目的申请就像是种树一样,准备种子、挖坑、种树、浇水、然后开始祈祷,直到8月的某一天得到或好或坏的消息。
从写作上,三个项目,对比下来一次写的比一次厚,用的时间一次比一次多。记得研究生期间帮导师写本子,基本就是立项依据为主,研究内容和方法反而写的比较简略。而这些年随着申请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卷,写作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我这三次的本子一次比一次多,研究内容和方法的打磨也越来越花时间。现在的评审,基本每个部分都不能有纰漏,不能有短板,还要闪光。真的好难,科研人不容易啊。
从队伍组成上,原来还可以写些参与的学生什么的。现在只能写中级职称以上的人员,而且大家都有限项。就意味着像我这样的小老师想找人参与项目是很难的,不过我的同事真的很好,三次申请都找到了合适的参与者,帮忙壮大了声势,当然也拓展了我的合作机会。希望下一步新的项目能和同事更好的合作。
三个项目也就呈现了我的研究走向,从初入门的探索到找到了既定的方向,逐渐从博士的方向向外拓展形成了自己的兴趣,发表了文章、培养了学生、拓展了课程,逐渐从一个小白变成了一个胖白哈哈哈哈哈。
申请项目究竟什么更重要,我至今还是没有很好的判断。我想最重要的应该是有个好想法吧,总体设计完善、有创新、有交叉、有目标。我一般是立足于自己的领域和关键词,铆钉一个近期的重要问题,设定因果关系,然后从过年自己的小领域扩展出去,与其他的研究领域交叉,寻找一个创新点。然后就只能祈祷评审会是一个小同行或者中同行,了解我的想法。如果是大同行,谁知道呢。
好想法怎么得到呢?一是读文献吧,为了今年的项目,真的开辟了一个自己不太了解的领域,读了很多东西,才发现了这个领域和我擅长的领域之间的关联,找到了一个自己觉得闪光的想法。二可能就是交流吧,去开会、交流,既包括听别人的报告学习别人,也包括讲自己的研究完善自己,当然在领域内外留下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也很重要。我今年还真开了不少会,不过是在基金评审之后,可能也没什么用,感觉可能顺序不大对,哈哈哈哈哈。
当然,什么是好想法总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儿,那么如何论证自己的想法好可能就显得很重要了。我的本子在立项依据那里总是很厚,今年还被导师说写的太多让他犯困。所以我今年的本子给大家看了以后做了比较大的修改,就是因为不少人表示我一开始的平铺直叙展现不出亮点。学习了之前朋友同事的本子调整了结构,突出重要性,感觉也是很必要的修改。事实证明可能写的太长也不一定就好,但太短了肯定显得没有诚意吧。
还有怎么支撑自己能完成这个好想法呢。前期的研究可能也比较重要吧。不仅包括了发表的文章,也包括了掌握的各种数据、方法和技能之类的。这几年在朋友的督促下支棱起来努力的做了不少分析、发表了一些文章,也形成了小小的研究团队,逐渐克服了拖延症(并没有),为自己积攒了一些“可行性”也许也挺重要的吧。
总之,今年还算顺利。明年准备尝试一下人才项目,虽然感觉自己和“才”这个字还是很远的。
回想起读本科的时候,一直觉得大学老师就是一个时间自由、自我探索、心态年轻、灰常开心的工作。慢慢的喜欢上了做研究的感觉,就选择了博士的道路。可真正开始工作了,才发现没有上班时间就意味着没有下班时间、基本研究探索就意味着没有止境的推进、与学生交流的快乐背后也是培养学生的责任、别人看到的开心背后也有巨大的心理压力。这可能就是事物总有正反两面吧。而最郁闷的就是当别人说你有寒暑假(包括父母都在说放假怎么还去上班呢)的时候,说自己要做研究、要备课的反驳又总是显得那么无力。
算了。今天的格局应该是开心,大大的开心才对。
要感谢很多人,感谢家人包容我过年期间啥也没干就在写作,感谢导师和朋友们帮我改本子,感谢同事参与我的项目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感谢学校学院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感谢各位匿名评审们的厚爱,也要感谢我自己的努力!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