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钢琴的时候脑子里想些什么?
【学钢琴科普系列7:呼吸&力度】
第 1 篇:《初学弹琴,手指还没站稳,就要做强弱,都是这样学的吗?》
第 2 篇:《还在机械弹?“呼吸”在弹钢琴中的作用!你的钢琴曲“呼吸”了吗?》
第 3 篇:《练新钢琴曲时,是兼顾强弱、表情等处理,还是先机械练熟再加入?》
第 4 篇:《弹钢琴,该怎样控制好力度的强弱?》
第 5 篇:《弹钢琴力气不够应该怎么练?弹出来的声音有些虚?》
音符的跃迁和旋律的流动,用指尖推开了音乐的大门。然鹅......弹的时候,脑海里在想些什么呢?是旋律的流转?是技巧的掌握?还是情感的投入?还是都有,或者除了音,其他的根本顾不过来那么多......

表现一个曲子的感情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从初学开始,通过哈农的练习不单单只是为了塑造手型,锻炼手指的灵活程度,更重要的另一个部分是去体会每个音的触感,指尖用什么样的力弹下去会有什么样的音质,或柔和,或强烈,或清丽,或饱满,钢琴的美妙和一部分重要的核心技巧也在此。

钢琴弹奏的每个音的阶梯变化的丰富度会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钢琴演奏能力。比如,在弹奏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时,需要反复控制和表达,营造出幽静的月夜氛围,感受到浪漫与宁静。

又比如《小步舞曲》是个耳熟能详的简单小作品,不要求过于丰富的表现,想要融入一定的感情,对于成人学生来说最简单的入门方式是,首先去了解这个作曲家,即作者是个什么风格的音乐家,有哪些人生经历促成了他的这种风格,为什么会创作这个曲子,是在人生什么阶段什么情境下做了这个曲子的创作.......

根据9年多的实际教学情况,分享一些有趣的现象,成人学生和小朋友真的很不一样的!不同年龄段的人学钢琴,思考差异还是对比也很有意思~
我是喜欢琢磨教学的钢琴老师楚楚。9年一线沉浸式教学(小朋友/成人),善于规划钢琴学习,重视基础,教学化繁为简,系统学习与结果测评,开朗欢乐,但要求严格的90后老师。

和学生们一起进入音乐的世界,感受乐谱温度,钢琴典雅~学钢琴≠弹钢琴,学钢琴是音乐学习的美好体验~!

虽然你已经是成年人了,但是想学钢琴,可以联系楚楚老师~备注学钢琴,没有备注被认为是坏银,不给加哦~


曲目没练熟的,心,脑,眼都只顾得上一件事,不出错!
在家练习的时候可能比较随意,也不是很认真,但是到上课的时候,老师坐在旁边,无论是小朋友还是成人学生注意力都会高度集中,成人脑子快会更多的依赖大脑,不要辨识出错,手也要兼顾着盯一下......

有时候可能脑子理解明白了,手并不能一下子就达到想要的状态!!这个时候就能体现出反复练习的价值了,拥有脑子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的指尖控制能力。

一首在家明明练的很熟的曲子,也不咋出错,上课给老师一弹......怀疑自己,“老师,我在家弹的真的不是这样的......嘤嘤嘤”
大多数小孩的集中度和头脑的运转速度,在没有周期性科学的训练之前,都是相对比较涣散的,紧张是因为心虚,有可能会弹的更加磕巴。但是这个用脑弱势,从长远来看,确实小朋友有一个优于成人的一个优势。

因为脑子转的没有那么快,寻找规律的能力就没有那么强,所以谱面上的音都要反复认,反复弹,才能够幻化成手指肌肉记忆,而这样的肌肉记忆是更加稳固,并且我们想通过练习习得的。

这也是为什么在比赛或者公开场合的弹奏中,成人学生或者小孩都紧张的情况下,小孩还是能够很流畅的演奏完,但是成人一旦大脑断片了,就真的断片了......但是小朋友由于前期的练习更加艰难,积累的都是手指记忆,所以紧张的过程中大脑突然空白了,手还能往下弹一弹,然后又能找回来了。

神经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手指重复机械练习的同时,大脑应保持高度活跃,才能真正进入音乐的情绪动力。所以在机械练习之余,要给大脑提供丰富的想象素材,比如想象中绘画音乐背后的场景和画面。

一则是聆听指尖流淌出来的美妙旋律所带来的油然而生的快乐感,及点滴努力最后形成演奏的感慨,另一则是脑海场景或者图像的联系与浮想,古典音乐虽然很多是无标题音乐会有些抽象,但是普遍能够唤醒人的美好旋律都会使人产生美好场景的想象和画面感,进而产生置身其中的美好感受。

这个时候就从会弹,走到了弹好听,进入更高的一层级中。一则可能会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另一则可能还会带入自己的理解进行情感和乐句的表达。

弹奏本就是与作者的跨时代交流,就像看书一样于作者进行神交,钢琴依托乐谱和琴键于作者交流,能够体会他,懂他,就能有最强烈的共鸣,在弹奏时爆发最真实的感情。
我是喜欢琢磨教学的钢琴老师楚楚。9年一线沉浸式教学(小朋友/成人),善于规划钢琴学习,重视基础,教学化繁为简,系统学习与结果测评,开朗欢乐,但要求严格的90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