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永远猜不透的情节是如何锻造的?| 专访《宋二志》编剧王倦


《宋二志》的悲剧结局似乎在剧集伊始的沉重氛围里就埋下伏笔。从学堂踏入江湖,相比《宋大志》的青葱活跃,《宋二志》险象环生,众主角常处于一种悲沉绝望之中,几番陷入绝境。《宋二志》的江湖,变得愈发诡谲起来。
一方面是更宏大的背景设定——七斋和八斋背井离乡深入西夏,执行“刺杀西夏青天子元昊”的任务。而元昊武力高强,多次刺杀未果。“世界更大了,没有学院背景后,西夏变成世界观的拓展,也是矛盾的升级。”王倦说。

另一方面是更历经沧桑的主角——故事开局,七斋众人遭受众叛亲离,衙内父辈投敌,赵简亲人逝世,元仲辛发现自己竟是鲜卑血脉。在错综复杂的江湖局势和满目疮痍的民生疾苦之下,七斋众人意识到自身之青稚,挽救苍生之力薄,于是确立三年之约入世磨砺。而三年再聚的主角团,历经了更多磨难,也实现了自身的蜕变。
“他们用事件和时间,完成了成长的转变,这也回应了剧名《大宋少年志》。大宋是避不开的特殊环境,角色经历成长磨炼,能不能保住最初的真诚?让少年这两个字,不仅仅束缚在年龄之下。一次次取舍,坚持留下的是什么,决定了内心深处是否依旧少年。”
王倦的这段话在剧中得到体现。哪怕江湖多变,七斋喊出“七斋一体,生死与共”时的那份决心与诚心却是不变的。

两部作品中,许多人物血肉饱满熠熠发光,“尉迟源”“刀客”这类角色深受观众喜爱,关于王倦塑造角色有哪些窍门这个问题,也让我们充满好奇。
王倦的回答谦虚又中肯:“这方面没什么特别的,角色经历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想要的是什么,都是正常的人物塑造,有弱点有光辉,不将其当作工具人。”
谈及对笔下人物的感情,王倦说他花了心思的角色都蛮喜欢的,主角团自不用说,“八斋啊,元天关啊,元昊,西夏戏精团,都希望能让人记住。故事再复杂,过一段也就忘了,但人物有可能在记忆里存活很久。所以说到底,我满不满意不重要,希望观众能看见他们、记住他们。”

或许,正是王倦对笔下角色都没有偏颇的目光,带着同样认真的态度和情怀去刻画,才会塑造出各自出彩的七斋和“尉迟源”“刀客”这样风格鲜明的角色。
对于常年追剧的观众而言,王倦已然是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从《庆余年第一季》《雪中悍刀行》到《斗罗大陆》《宋大志》,再到如今的《宋二志》,王倦都是幕后的执笔者。

不难看出,王倦深耕武侠剧创作,但又不拘泥于同一个类型;每一部剧作的风格都有所创新和变异,永远走在突破自我舒适圈的道路上。
对比起之前的作品,王倦是这样定义《宋二志》的:“它带了一点武侠因子,但又不完全是武侠;没有完全用武力高低作为解决事件的唯一因素,是人力终有穷时的背景设定。”
“此外,对于剧中的少年来说,内心的挣扎比武力争锋更加强烈。回归到内在,哪怕没有最好的武功,没有天下无敌,他们依旧能成为闪亮的少年。人内心的坚持和不息的勇气,才是他们最本真的映照。”
深入到剧情细节,追剧的粉丝们不难感受到剧中满满当当的悲喜元素的叠加,以及永远猜不透剧情走向和敌我势力的多重反转。王倦不只是在写剧本,更像是在夺走观众笑与泪的同时,还挑战了一把观众的智商。
“既然放在大宋,时代的压力不可避免,我只能尽量不让一种情绪贯穿始终,试着能不能做到悲喜交加。”这是他对悲喜元素的考虑衡量。
一方面是饱含喜感的少年气——七斋众人,历经沧桑仍旧意气风发,机灵的小景扮神与“大聪明”尉迟源更是令人捧腹。
另一方面,年少并没有延后时代悲剧袭来的步伐——楚袅的死拉开悲剧序幕,文无期葬身火海引来仙鹤悲鸣、花辞树战死乱兵之中仍伟岸挺立......无比悲情。

在青史面前,安排这样的剧情其实是王倦下笔时刻意收了狠劲。他说:“少年感不止是轻松欢乐。我深知西夏格调沉重,所以之前一段故事,尽量加强欢乐气氛,算是提前补偿。但总的来说,故事选在这个时间段,已经还算温情了;如果再往后几十年,时代的悲歌会更响亮,绝望感也更沉重。”
相比悲喜元素,该剧更吸引观众的点,在于剧情的多重反转。
“田虎”(《大宋少年志》粉丝统称)基本上都猜不到剧情下一步的走向。七斋和元昊、宁令哥、陆南山、尉迟源等多方势力周旋,有合作有密谋也有反叛,一时间难分敌友。哪怕七斋规避各种风险,联合多方势力才杀掉了元昊,却也陷入新掌权国相的围堵中,能否逃出生天仍是一个迷。

而对此王倦阐释:“其实没有太多反转,每个人物的性格和内心需求,都没有太大改变,只是故事的切入点不一样。人物并没有在一开场就把自己的真实摸样完全展示,而是(随着剧情发展)将其伪装一点点揭开。在逐渐认知中,(我们才)看到人物的本质。”
此般思虑,足见王倦作为编剧的深厚功底,其塑造和剖析人物的成熟和巧妙,为观众呈上了一部需要边刷剧边“头脑风暴”的《宋二志》。
我们特地询问道,出乎观众意料的“元仲辛赵简狱中结婚”这一“辛赵不宣”的名场面是如何构思的?

王倦解释:“狱中结婚算是有前提的,元仲辛就算和陆南山合作,也是在遭受拷打、陆南山确认元仲辛不知道元天关下落后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所以,对元仲辛来说,或许真就离不开牢房。这样的前提下,赵简选择最直接的方式给出(爱的)宣言;既符合人物性格,也还有些美感。”
悲剧美学往往都凝结着创作者的气度和深思,将现有的美丽毁坏给人看,用美的消失实现一种更高层次上的“美”。
为了这般艺术表现,需要创作者的冷峻和勇气。而王倦恰恰是这样一位敢于给观众“发刀片”还绝不手软的编剧。
“北宋这样的背景,元昊这样的对手牺牲其实无可避免。血泪尸骨铺成了一条路,同心共力达到最后的目标。(如同)一场接力,每个倒下的,都推动着幸存者向前。(所以)我觉得不能只算成悲剧,在这样的前赴后继下,(七斋)完成了绝无可能完成的任务,也算是一种美好。”
当然,王倦也并不是一个只有冷峻的人。他常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笑风生,除了埋头写作外,也在微博和粉丝们高频互动,讨论剧情进度。言语中凸显着创作状态外的,另一番温情。

粉丝评论道:“果然,王倦这个名字,除了再对笔下人物大开杀戒时候除外,还是格外让人安心。”
在《宋二志》中,哪怕结局悲情,也融入了关于历史高度上的温情——王倦借文无期之名提及历史进程和文明一体,他解释道,“是希望观众能理解,故事中的斗争,是处在特殊的历史阶段之下,也是文化融合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现在各民族,一体同生,该留下的是少年投国的意气风发。无论什么时代,爱自己的过去,爱成长的土地,永远不会过时。”
当然,这样一位爆款频出的创作者,自然离不开其在创作上的孜孜不倦、笔耕不缀。自2003年的《都市男女》到待播的《庆余年第二季》,王倦笔下已有二十余部作品。

四年来《宋二志》的准备也颇费心思,但王倦却风轻云淡般将其中辛苦一笔带过。“除了人物设定,故事走向之外,就是各种买书,在资料翻找,寻找能用到故事里的真实细节,算是枯燥而又必须的前置准备。”
当遇到创作困境时,王倦坦白:“难点随时会有,不说大的,每个人物该说什么台词才能让观众看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这都有可能推敲很久,像这种情况也没有什么好的突破办法,就是不停推翻和尝试中寻找灵光一闪,其实在那些大段台词之外,短小精炼几个字组成的台词有时候更重要。”
其中艰辛困苦,哪怕不是创作者的我们,也能体会一二。特别是对于艺术创作而言,没有这样的职业操守,又怎么能磨砺出自己满意、观众满意的好作品呢?
王倦提及,剧作不仅仅是编剧的单打独斗。“电视剧是集体创作。剧本只是基础,台词放在那里,每个演员,都会有自己的解读和演绎方式;所以编剧的创作,和导演以及演员的二次创作,都是不可或缺的。正是导演和所有演员,让这些人物活了过来。”
“这个组吧,情感联系特别强烈,有时候不仅仅是工作伙伴,同事关系,大家因为这个故事,建立起真实世界里的友情,既是同伴又有点像家人,这其实挺难能可贵。算是从剧中燃到现实的团魂。”
不邀功、不自傲,正是那份冷峻与温情并具的审美眼光,加之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职业操守,还有深埋胸腔中的,谦逊而诚挚的创作热情,造就了《宋二志》,更造就了王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