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不顺的唐代文人
唐之文人,像刘希夷那般的神童,总归是少数。不第,几是一种正常不过的状态,然于这些文人而言,年龄不可怕,能不能活得久,才是相对重要的,即使过了“不惑”,仍有活可做的。
孟浩然是一次落弟后,即终身不仕,在其《秋登兰山寄张五》中有“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句,大约是完全的归于平淡自然了,即其自身不想了;
李白则是完全的另类,“科举入试”为其不愿不乐之途,但又有极强的功名念头,所以一心希望于“交王侯”——即天上掉馅饼的事,这种事还真在其早年发生过,成了“供奉翰林”,然其心性根本不招朝中人待见,很快落了个“赐金放还”(约等于放生,放归于湖海山林)。遂回头去读他授“供奉翰林”前的诗——《南陵别儿童入京》所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就显得极其荒唐滑稽,颇有些阿Q的味道;
杜甫在747年入了李林甫设的局,此后亦未有再应试,直到43岁,获一官职——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即看管兵甲器杖的,相当于仓管员或弼马温式的职务;
高适约在45岁,试举有道科中举(因人举荐);
刘长卿有十年不第之说,但现今所记其生年并不可靠,遂无法确知天宝十一年其登进士第的实龄到底几何;
孟郊46岁方进士及第,50岁任溧阳县尉;
贾岛年近60才得一小小的遂州长江主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