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完公园吃点什么呢(part 1)
——Citywalk饮食指南?
——本指南适合情境:1-2人出行,人均消费预算50左右,以及会骑自行车。
去年开始,受疫情所限不能旅行的我,为了“看风景”,开始频繁出没于北京的公园。加上这两年搬到西城后,以住所为中心,去大部分公园都只要公交半小时内车程,周末无事,就会选择一处作为“出游地”。有时工作日早起睁开眼,看天气不错,装上早餐抓起背包就出发,直接溜达完了再去上班。
如果是周末,自然逛吃不可分离,而且多了一个餐馆,行动路线延长了也丰富了,体验感随之upup。小别说你这两年没少溜达,应该写个总结,我心想就逛公园这件事,照片比我拍得好的多的是,建造历史比我懂的多的是,搞锻炼比我身体好的多的是,哪怕写公园逛吃指南,比我会吃的肯定也大有人在。这两年分享欲愈发降低,是感觉在信息的洪流中,自己的这点体会写出来,不过是点滴墨水汇入大海。
但逛公园真的很幸福,吃饭也真的很幸福啊。权当是以指南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某些幸福瞬间吧。
【陶然亭公园】
去年夏天和秋天去了几次陶然亭公园,今年第一次见到它春天的模样。逛过几次之后,最喜欢的就是“园中园”了。而中华名亭园中,最喜欢的当属浸月亭。从西侧水岸望过去,浸月亭的对面有一棵枝条拂过水面的垂柳,春日的嫩绿,秋日的金黄,每次路过都会被这棵树迷住。最近一次到访,我和小别坐在浸月亭,听着一旁老年民乐组彩排,吹着风看檐上水波,好不惬意。
和陶然亭搭配最完美的其实应该是【黑窑场街糖油饼】,先吃个早餐直接开逛。这家糖油饼我也是去年第一次吃到,早上八点排队十几分钟的样子,它确实是方圆几公里最好吃的油饼,如果打算早晨来逛公园,可以先吃。
如果是逛完了吃饭的话,就必须要推荐下我们俩的臻选小馆——【友谊餐馆】。餐馆在友谊医院正对面,从公园北门出,骑车十分钟就可以抵达(还会路过我很喜欢的“燕京北街”,秋景很棒)。每一次在友谊吃饭,我都有种幸福的满足感,到现在也还没总结出具体原因。宫保鸡丁和火爆腰花是它家的必点,最近一次吃了苦瓜肉丝也超喜欢,小别说这里的酸辣汤是他心中该有的味道。我们是次次来次次试不同的菜,次次都能光盘。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这家店不是完全按照标志时间营业的,中午晚于一点半,晚上晚于七点半,很可能就会被老板以“炒不出来了”为理由拒之门外。
要是被拒绝了,就沿着东经路往北再走四百米,你就会来到一个登上了大众点评必吃榜的“网红面馆”【山城面馆】。这家店一般只作为我的backup,一来是网红店偶尔排队夸张,二来是它家的重庆小面在我这儿排不上北京前五名,只能随便吃吃。小别倒是挺喜欢这家,不过,这世界上有别哥不喜欢吃的面条吗?
【大观园】&【金中都公园】
去年搬到大观园所在的街道,今年又办了年票(大观园门票40元,应该是北京最昂贵的公园入场券,刷年票免费入场),我才在来北京十多年后,第一次走进了大观园。最近这个园子又火了起来,不少甄嬛传十级学者前来打卡剧集拍摄地,虽然我也完整过了两三遍情关,倒是没发现有那么多片段是在这里取景。初春的时候去了一次,碰到大观楼前两棵玉兰盛放,清早游人稀少,倒是难得有些古意。
大观园平时游客不少,而向西走几百米到了二环护城河边,看到的就会是另一种热闹。宣阳桥与河边的金中都公园,是我的饭后遛弯地,户外阅读地,晚霞打卡地。桥上是西城大叔们的风筝俱乐部,桥下是西城阿姨们的演奏俱乐部。有一天站在宣阳桥上看落日,桥下一个穿着粉色长裙妆容精致的阿姨在用口琴演奏乐曲。落日的金色渐渐铺满天空与河流,阿姨吹起了《光阴的故事》,让我想起和小伙伴们在佛罗伦萨的某个傍晚,也是夕阳河流与音乐,原来在我很近很近的地方,也有同样的浪漫。
说到这附近的吃食,我应该是有些话语权了。前两天刚又去吃了【铜川驻京办】,依然觉得十分值得推荐。从大观园骑车过去不到一公里,就能享受一顿风味上佳的精致碳水。在此之前,我心中的北京油泼面第一名来自瑰丽酒店乡味小厨,而第一次吃铜川,我就找到了价格半折的完美平替。这家店坐落在万博苑小区内,除了导航找路有点困难,点餐基本不会踩雷。
另外一家倾情推荐不会踩雷的饭馆也是驻京办,从大观园骑车向北十分钟,南线阁街上的【攀西土菜馆】绝对是北京非常值得一吃的川菜(本四川人实名认证)。我第一次发现它源于在对面游完泳后饿得快晕过去,冲进去搞了一盘回锅肉,差点又把我香晕过去。后来多次叫上小别一起前来试菜,可以说从未失望,川味家常菜厨师都是信手拈来,尤其值得一尝是它家的盐边坨坨系列,既香辣又清爽,很特别也特别好吃。
【西海湿地公园】
自从我掌握了电影资料馆与西海之间的距离,这里就成了我映前映后休憩的秘密基地。前一秒走在熙熙攘攘的积水潭桥,顺着小铜井胡同右转几步,世界仿佛打开了降噪按钮。越过一小片竹林,开阔的水域迎面扑入视线,尤其是晴好春日和北平初秋的傍晚,湛蓝的水波漾入眼前的瞬间,像是被大自然突然亲了一下额头。夏日的西海,也是北京经典的赏荷之处,去年某日我在资料馆看完电影,听着歌骑车路过西海,看到湖边荷花摇曳,湖上有人泛舟,柳叶摇动仿佛是风握着枝条,在空中描画着朵朵白云。此情此景不能错过,我靠边停下共享单车,想象自己是个古人,“系马荷塘垂柳边”。
如果是逛完西海要去看电影,我通常会选择马路对面的【李四嬢跷脚牛肉】,在全牛匠品控逐渐离谱的这几年,我一度找不到可以放心吃吃的跷脚牛肉。直到在某次看电影途中尝过李四嬢,决定把它作为我的定点小饭馆。这家店的菜品都算不上惊艳,但平均都能做到80分以上,翘脚系列、火爆系列、冒菜系列都不会踩雷,足够吃饱也足够解馋。
如果溜达完想要“吃一顿”,那就骑车或坐公交南下西四,到【八条一号】点盘金亚小炒吧。前不久和小别周年纪念,“重游革命老区”又吃了一回初次见面的这家馆子,依然是那个口味和气氛。肘子卷饼也是每次必点,虽然对我来说这个卷饼总是第一块儿香,第二块儿腻,但就是不吃第一块儿不舒服斯基。不过八条一号的小锅米线不够好,积水潭物美超市的楼下有一家【云南小厨】,米线做得,一个人去资料馆或者逛西海的话,可以考虑尝一尝。
【玉渊潭公园】
对我来说,玉渊潭是逛与吃结合最紧密的一个spot。当我忽然很想吃柴氏牛肉面,一定会顺路去玉渊潭走走;当我想去玉渊潭看花或是放空,也一定会先去搞一份“素面+小碗肉+蓑衣黄瓜”经典套餐。吃完饭骑上车,十分钟直达北门,如果赶上樱花季,北门就是最佳入口。
搬家之前,我从没在北京看过樱花。人生唯一的大规模赏樱经历,还是17年初春在伊豆河津。或许可以这么说,疫情之前,我几乎没在北京看过花,它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求工作求生存的地方,或长或短的假期我都会想着远行,去追寻尽可能不同的体验。而过去这三年,是从被动到主动,去发现附近的一段时光,反而让我有了“居住在北京”的感觉。我读《北平历史地理》,读《路上观察学入门》,开始当一个好奇的纵向旅行者,一个不亦乐乎的街溜子。
在中央公园,在安大略湖,在镰仓海岸,我的心都曾无比雀跃,却不曾安静下来。我知道总还有下一个要去的地方,还有下一站。现在我坐在夕阳下的湖边,想起杨师傅十年前的文章“最好的旅行是去居住”,心中十分满足与安定。等太阳落山后,我要去吃一碗面,然后坐在双层巴士的第一排,把窗户打开让晚风吹进来。下一站不陌生也不遥远,下一站就是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