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我看过两遍,相隔有十几年。第一遍看的印象早已荡然无存,连书也找不到了,十多年后,又买了一本,又读了一遍,这么多年中,我也看了他的一些小说,以及小说改编的电影,再读他的书感受也就自然深了一点。有趣的是,这次看《小说面面观》时是和钱钟书的《宋诗选注》交替着看的,无形中就有一种比较,尽管《小说面面观》是译文,其文字幽默机智诙谐,与钱钟书还真有的一拼。看这书完全可以想见他在当时剑桥三一学院举办讲座的现场情景。(这本著作就是他在那里讲座的汇编)。事实也正是如此,福斯特的讲座大受欢迎,要知道这是一次文学批评,涉及到文学理论层面,而听众并非纯是学界人员,大多是一些普通读者。如果说当时福斯特因为小说《印度之行》大受欢迎,而那些粉丝是冲着这点而来的话,那么在第一场一睹芳容之后也就足够,可事实并非这样,用福斯特写给朋友的信中所说,结果是第一次讲座就“好过我的预期”,到第二次他已经觉得听众“兴趣盎然”了,而到了第三次,讲座已在“剑桥博雅君子中大受欢迎”,到第七讲则是“风靡一时”,到最后获得了“最了不起的成功”,结果“日甚一日的盛名都使我无暇”写信了。真的,要把小说理论说的如此生动好玩的确不容易。
《小说面面观》是从故事、人物、情节、幻想、预言、模式和节奏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了小说的一些特点,他把不同的作家作品放在一起两两比较,以找出各自的特点和共同的规律。如此把数十位小说作家集聚在一起,想像他们坐在客厅中坐而论道,引领读者进入他们创作的境界,欣赏创作的特色,指出存在的问题,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让读者读出兴趣读出味道读出水平,进而弄清小说创作中一些奥秘。所以,福斯特的这本书不仅吸引了听众也吸引了像我这样的后辈读者。这也让我对福斯特的印象大为改变。我也是从《印度之行》开始知道的福斯特的,好像也看了几遍,作为小说看,我没有特别的感受,只是那年去印度,我重读此书,对其中有关印度的描写和现实进行对照,发现几十年过去印度还是老样子,很有感触。不过就这一点来说他不如奈保尔的《印度之旅》对印度社会反映来得形象生动。我想可能福斯特是作为殖民者的心态来看待在印度的一切,尽管他是从人性的角度来叙述故事,并没有高高在上的看待印度人,但是这种平等还是留有一种恩赐的痕迹怜悯的同情在里面,这和所有殖民者并无多大区别,就像油和水虽然在同一容器内,总是有一种隔层。所以我对《印度之行》并不怎么看好。相对而言奈保尔毕竟有着印度血统,对族人的心情里有着一种亲人般的爱与恨,这种爱与恨没有像油和水那样的分离层,有的只是清水和浊水的区别,是一种完全融合。
一般来说,小说和电影是两种艺术,电影要改编小说总是不那么讨好,可我感到,福斯特小说改编的电影都比他的小说要好,无论是《印度之旅》,还是《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还有《莫瑞斯》,看小说时总有一种沉闷感,而电影的节奏就明快多了。福斯特如果要用自己的实践来印证小说理论的话,倒是改编成电影之后,说服力更强。不过此次读了他的《小说面面观》让我对小说有了更深的理解。根据福斯特所解说的题目,以我个人的感觉,要创作出一篇小说根本是三个要素,一是想像,作为一个小说作者没有想像是不可能的事,想像的内涵很丰富,可以是天马行空般的,也可以是所谓合理的想像,这对小说创作是至关重要的,我甚至想,没有想像就没有小说。其次是知识的准备,小说需要想像,而想像来自生活,没有必要的生活知识是无法写好小说的。小说有时候可以充当生活的百科全书。三是语词的能力,要把想像充分表达出来就是个词汇量的问题,文学的词汇不像其它学科主要是准确,有时为了准确可以牺牲形象和生动,小说中的词汇是门艺术,它要把故事和想像形象生动的叙述出来,表达出来。而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之所以也这么好读,因为里面有想像,语言也很生动,更告诉了读者不少欣赏小说的知识。
比如在论述小说过程中,也不乏针贬社会的经典话语,如“伪学术往好了说,是无知对学术的致敬。他还有经济上的意义,对此我们不必过于苛责。”比如他对通过考试达到某种阶梯做法的批评:“如果求职的阶梯另辟出一条蹊径,我们如今所谓的教育大部份都会土崩瓦解,而谁都丝毫不会因此变得更蠢。”其实,在他的小说里,也有不少经典的语句,只是看小说往往更注重人物和故事情节了。
《小说面面观》是从故事、人物、情节、幻想、预言、模式和节奏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了小说的一些特点,他把不同的作家作品放在一起两两比较,以找出各自的特点和共同的规律。如此把数十位小说作家集聚在一起,想像他们坐在客厅中坐而论道,引领读者进入他们创作的境界,欣赏创作的特色,指出存在的问题,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让读者读出兴趣读出味道读出水平,进而弄清小说创作中一些奥秘。所以,福斯特的这本书不仅吸引了听众也吸引了像我这样的后辈读者。这也让我对福斯特的印象大为改变。我也是从《印度之行》开始知道的福斯特的,好像也看了几遍,作为小说看,我没有特别的感受,只是那年去印度,我重读此书,对其中有关印度的描写和现实进行对照,发现几十年过去印度还是老样子,很有感触。不过就这一点来说他不如奈保尔的《印度之旅》对印度社会反映来得形象生动。我想可能福斯特是作为殖民者的心态来看待在印度的一切,尽管他是从人性的角度来叙述故事,并没有高高在上的看待印度人,但是这种平等还是留有一种恩赐的痕迹怜悯的同情在里面,这和所有殖民者并无多大区别,就像油和水虽然在同一容器内,总是有一种隔层。所以我对《印度之行》并不怎么看好。相对而言奈保尔毕竟有着印度血统,对族人的心情里有着一种亲人般的爱与恨,这种爱与恨没有像油和水那样的分离层,有的只是清水和浊水的区别,是一种完全融合。
一般来说,小说和电影是两种艺术,电影要改编小说总是不那么讨好,可我感到,福斯特小说改编的电影都比他的小说要好,无论是《印度之旅》,还是《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还有《莫瑞斯》,看小说时总有一种沉闷感,而电影的节奏就明快多了。福斯特如果要用自己的实践来印证小说理论的话,倒是改编成电影之后,说服力更强。不过此次读了他的《小说面面观》让我对小说有了更深的理解。根据福斯特所解说的题目,以我个人的感觉,要创作出一篇小说根本是三个要素,一是想像,作为一个小说作者没有想像是不可能的事,想像的内涵很丰富,可以是天马行空般的,也可以是所谓合理的想像,这对小说创作是至关重要的,我甚至想,没有想像就没有小说。其次是知识的准备,小说需要想像,而想像来自生活,没有必要的生活知识是无法写好小说的。小说有时候可以充当生活的百科全书。三是语词的能力,要把想像充分表达出来就是个词汇量的问题,文学的词汇不像其它学科主要是准确,有时为了准确可以牺牲形象和生动,小说中的词汇是门艺术,它要把故事和想像形象生动的叙述出来,表达出来。而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之所以也这么好读,因为里面有想像,语言也很生动,更告诉了读者不少欣赏小说的知识。
比如在论述小说过程中,也不乏针贬社会的经典话语,如“伪学术往好了说,是无知对学术的致敬。他还有经济上的意义,对此我们不必过于苛责。”比如他对通过考试达到某种阶梯做法的批评:“如果求职的阶梯另辟出一条蹊径,我们如今所谓的教育大部份都会土崩瓦解,而谁都丝毫不会因此变得更蠢。”其实,在他的小说里,也有不少经典的语句,只是看小说往往更注重人物和故事情节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