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古人的一年四季:《诗经·邦风·豳风·七月》精美解读(1)
前言
豳(bīn),古都邑名,也作“邠”,在今陕西省彬县、旬邑县西南一带。豳地在周人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周族部落的发祥地之一,后稷的曾孙公刘迁居于此,相传周代先祖即在此立国。后来公亶率众由豳地南迁于周原,而豳地应该并未废弃,周人立国之后,豳地分封给了谁,已不可知,西周亡后,其地归秦所有。

关于“豳”字的来源,相传有一天,公刘和部落人外出在山中狩猎,将一只野猪围堵进了一个土洞里,抓了一个活的野猪带回了部落。公刘发现这只野猪没有太强的野性,就命人不要把野猪宰了吃,先圈养起来了,这也就是驯养家猪的开端,而这应该也就是“豳”字字形的来源,圈起围墙来养很多猪。由此可见,家猪驯养对于他们的重要性。
《豳风》共有七首诗,其中之一是《七月》,这首诗描写了豳地的农家生活,刻画了豳地农夫们一年四季辛勤劳作的情景,是中国最早的农耕诗,为我们描绘了农业社会一整年的劳作和生活情形。《汉书·地理志》云:“昔后稷封斄,公刘处豳,太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
关于这首诗的解读,历来没有太多的争议,首先在主题上就没有什么可争议的,但是,在其中的一些具体的语句上的解读上,不同的人依然有着不同的见解。本次解读依然秉持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对于诗句的解读不预设任何立场,不带有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对于每个字和每句话的解读,都遵循科学客观的语法原则。对于每个字的词性、词类和词义都谨慎地再三斟酌,从各个角度反复推敲,不断地正推和反推,最终做出科学的判定,对于每个字和每句话的解读都做到了字斟句酌,反复修改修改之后才是现在所呈现的样子,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终把古人之意解读给大家欣赏和学习。
第一阕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1)七月:本诗中的这种月份,指的是夏历,也就是现在的农历或阴历。
(2)流:下坠、往下流动,不及物动词。这里的“流”字用的非常好,它描述的不是一个固定时间点的静态画面,而是一个时间段内的动态过程,这种观察和描述,反映了农耕社会较缓慢的生活节奏。
(3)火:火星,或称大火,简称火,古音读作huǐ,现在怎么读都可以;司南方,主夏季,每年夏历五月,黄昏时候,这星当正南方,也就是正中和最高的位置,过了六月就偏西向下了,也就是下坠了,向下流了。
(4)七月流火:到了农历七月,火星就开始向西下降了。这句话翻译成英语就是,In July descends the Mars,中英两个句子是可以完全相对应的,“七月”是时间状语,“流”是不及物动词,“火”是句子的主语。
(5)授:给予、交给,动词。衣:服装的通称,上衣下裳的合称。
(6)九月授衣:在九月,(我们)把制好的衣服交给公家。传统注释认为是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女工,这是错误的,从语言的角度看,他们没有意识到“授”这个动词的主语是谁,这个动词很明确很具体,授衣,宾语是“衣”,省略的主语是这首诗的作者,也就是农夫,是他们“授衣”,把“八月载绩”制成的衣服交给公家。
(7)一之日:周朝建立之后,也曾经改正朔,也就是更改历法中新年第一天,以示新呈天命。周历以夏历(今农历)的十一月为正月,“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即夏历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历法的沿袭是非常顽固的,就如同我们现在的公历和农历并行一样,虽改为周正,但民间农事仍沿用夏历。
(8)觱(bì):一种管乐器,形似喇叭,以芦苇作嘴,以竹做管,吹出的声音悲凄。
(9)发(bō):通“拨”,拟声词。
(10)觱发:这两个字应是拟声词,模拟农历十一月份,北风大起之时,北风呼啸,发出类似拨动觱的响声。
(11)栗(lì):通“凓”,寒冷的,形容词。
(12)烈:“冽”,寒冷的,形容词。
(13)栗烈:非常寒冷的,复合形容词。“觱发”是从听觉的角度形容十一月份呼啸的北风,“栗烈”是从触觉的角度描述十二月份的寒冷。这都是选取了冬天这两个月份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一个是风大,一个是气温低。

(14)衣:上衣,名词。
(15)褐: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贫贱人所服,披在外面挡风御寒。
(16)卒:完毕、终了,动词。
(17)何:什么,名词性疑问词,相当于what。
(18)以:使用、凭借,动词。何以:以何,用什么、凭借什么。
(19)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传统注释的解读是奴隶们大冬天无衣无褐没法过冬的悲惨生活。此观点并不正确,首先,他们是农夫,不是奴隶;其次,从语言的角度,“何以”是反问,是对事实的反述,这句是承接上一句,(天气这么冷)如果没有贴身衣物和披挂的褐衣,(我们)如何能过得了年冬?言外之意是说他们有衣有褐。
(20)于:从事,介词,相当于on。
(21)耜(sì):耒耜,耕田起土之具,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锨、铁铲子。
(22)于耜:整修农具耒耜,为春耕做准备,相当于on the Si。
(23)举:举起、抬起,动词。
(24)趾:脚指头,名词。
(25)举趾:举起脚指头。把脚抬得很高,指的是出发去耕田。劳作是一件苦差事,而且这是一年劳作的开始,这里的“举趾”,第一步迈出前,把脚抬的很高,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动身下地前无可奈何不情愿的心态。这里的“于耜”和“举趾”,都是非常抽象又形象的描述和表达。
(26)同:聚集、会合,动词。我:即,这首诗的作者。
(27)妇子:妻子和孩子们。

(28)馌(yè):给在田间耕作的人送饭,此处指的是携带食物,在田间地头吃午饭,动词。
(29)亩:农田、田地,名词。
(30)南亩:传统多注释为,田垄东西向的叫做“东亩”,南北向的叫做“南亩”,我觉得南亩也可能指住所之南,相当于“南坡”,即,家南之地。
(31)田畯(jùn):农官名,又称农正或田大夫。
(32)至:很、非常、极其,程度副词。
(33)喜:高兴的、快乐的,形容词。
(34)田畯至喜:田畯非常高兴。从句型的角度来讲,这是一个主系表句型,只不过省略了系动词而已,田畯(是)至喜的。这里的“喜”字,一方面说明田俊对“我”馌彼南亩这种争分夺秒的工作态度非常满意,另一方面其实也说明了当时的劳动关系,并不是所谓的奴隶制,否则田畯只需挥鞭子,而不是“至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