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
无锡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鱼米之乡,是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无锡工业发展迅速,城市由古典的囿于城内的椭圆形形态,迅速突破城墙沿大运河和沪宁铁路伸展。受帝国主义势力影响较小,无锡成为了民族资本集中发展的地区之一。
从火车站出来,步行到南禅寺历史文化街区。
杜牧所写的山水诗《江南春》曾写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里的南朝指的是南梁,无锡南禅寺始建于南梁,初名护国寺,诗中四百八十寺为虚指,南禅寺也能位列其中,有“江南最胜丛林”之称。
未进南禅寺,便被一阵喧闹所吸引,离南禅寺不远是一处农贸市场,居民将周围堵得水泄不通。要了解一个陌生的城市,市场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早期的城市就起源于集市的发展。市场所体现的是最原始、最质朴的一种生态,是非常能代表当地文化的一个形象。
市井与寺庙仅一街之隔,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只因这市井中,有烟火气,有人间味;这寺庙中,有香火气,有信仰味。

进入南禅寺,首见妙光塔。妙光塔传说是为了治服水患才把塔立在羊腰湾与运河的交会处。传说在北宋时,有僧持钵而来,走进庙中,忽然不见了踪影,后来发现寺壁上有该僧的影子,人们信以为佛,建造佛塔。穿过院门,即是大雄宝殿,规模不大,两旁立着两棵同样的树。
佛教在东汉传入中国,统治者的崇信和标榜,是佛教大兴的一个原因。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建立者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法,四次为僧,佛教在此达到了一个高峰。关于和尚不能吃肉的规定,也是梁武帝提出来的。
虽已秋季,目光所至仍是一片翠影,石块砌成的路面映着一片片细碎的光斑,只觉心宁神静。穿过入口处的长街,两旁建筑的白墙在风雨的侵蚀下已污迹斑斑,墙角生起了点点青苔。白墙黑瓦,小桥流水,这已是十分传统的江南水乡形象。惠山古镇片区保存的相对完好,不似其他的一些古街古镇商业化十分严重。

或是江南水乡风格大体一致,走在河边,仿佛回到了同里,进入园林,又像到了拙政园,后来所去的南长街,又有些山塘的韵味。由此可见文化往往以地域区分,形成一种强烈的表现符号。
走走停停,来到了寄畅园。寄畅园建成于明代,中国十大著名的古典园林中,就有寄畅园。园林布局以池为中心,精于构景,无锡的两座名山锡山和惠山,就在园外不远处。沿着池边行走,水纹中映出池边楼阁,假山石块堆砌出曲折小道,头顶的树木遮住部分的天空,摇晃的树枝随风摇摆,衬托出风的形状。

明代之后,寄畅园广植树木,至今已形成了园内遍布的参天大树,香樟、红枫、银杏等是寄畅园内最常见的树种。可惜到的时候还未深秋,树木统一绿色,没能见到寄畅园内树木呈现出五彩色调的风景。
离寄畅园不远,是天下第二泉。泉水经松根蓄存和砂岩涤滤,水质清纯甘冽。

唐代茶圣陆羽曾到无锡访友,饮过惠山泉后,甚是倾心。后来陆羽品评天下水为二十等,惠山泉位列第二,天下第二泉的美称于是产生。苏轼也曾慕名多次来品泉,并留下了“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诗句。近代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曾在惠山一带谱下了《二泉映月》一曲。
种种声名叠加中,这普通的惠山寺泉水不再普通,而是以一种特殊的形式与文化和历史联系起来。古人撰文论事,往往寄情山水,或依托具体事物,少有凭空而论。山水除了自身具有的物质属性,还多了一层文化属性。也正因这文化属性,山水不再是简单的物质存在,而是成为了可以对话的对象,平添无限雅兴。

南长街是无锡的一条老街,其内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被誉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街区由寺、塔、河、街、桥、窑、坊众多景观组成。

拐进一处小巷,仅两三人宽的巷子两旁店铺鳞次栉比,装修风格各异,门店虽不大却各有韵味。继续前进,来到了一处桥洞,艳丽的彩绘画满了整个桥洞。以环境作为画板的创作形式具有不稳定性,从这种创作中却展现出一种豁达与挑战精神,而且实践了艺术创作源于生活、表现生活的艺术内涵。无论是街头艺术家随心的创作或是管理部门的规划,此刻的这几幅画,的的确确是装点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