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中的老年生活
查看话题 >从农村出来的人们,老了还会回去吗?
前几天碰见邻居问我,他好奇见我每天上午都会在二楼平台上坐很久,他问我到底在看什么。
我告诉邻居,田埂边的那颗核桃树,小时候经常在哪块玩儿,却从不觉得它是一颗大树,今年陡然发觉它的树龄高,我大概要管它叫爷爷,我妈说她嫁过来前这棵树就已经在哪里了。
以前也常带朋友们回老家玩,依次去探望村里几颗大银杏树,都是几百年高龄,眼里能看到的都是这些出类拔萃的树,要够特别,自己更像是一个观光客。
人到中年,会慢慢看见家周围的粗树,哪几棵是爷爷辈,哪几棵是叔叔辈。人来人往,出去了又回来,它们都稳稳的站在那里,挺拔壮硕,很让人感到亲切。
爷爷去世多年了,但他栽的树却依然照看着我们,这是农村人体会最深的乡土情怀。

我去年辞职,领导生我气,半年没搭理我,最近才开始通电话。领导说既然真的不是为了跳槽,为何当时强硬的坚持只签半年不入职竞争单位的协议,而不是公司要求的一年。
他当时认定我是要跳槽了。
坦白告诉领导,自己希望回老家生活一年看看,体验下到底是什么滋味,但并不确信真的能生活一年。万一三个月就倦了,肯定是要立即出来工作的,签一年协议给自己埋大坑了实在是担心。
结果半年过去了,突然理解了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在意落叶归根。
农村出来的人,隐隐约约总是会惦记着那点儿乡土情怀,渴望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一段时间,即便是生命的尽头。因为出来,大都是生活所迫,求外面的新鲜生活与机会,疲于乡土的复杂人情跟生计。
如果生活条件允许,老了能回去住几年,或者在乡间颐养天年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如今的乡村生活,已经是儿时所不敢奢望的环境了。
我把家里的旧水缸补了养鱼,浇水、鱼、鸟、鱼饲料、鸟饲料都是网上买的,村里有快递点,收件越来越方便。




跟朋友们去隔壁村吃的农家乐,朋友们都说味道比在武汉吃的还好。




我个人是越来越习惯农村的生活,安静,空气好,交通越来越方便,各方面的生活需求都能得到满足,非常适合消费欲逐渐衰减的老年生活。
不是单选题,不是必须城市养老或者农村养老二选一,对大多数农村出来的人来说,漂泊半生,能回农村住几年会是晚年非常好的一个选择。在农村住腻了就出门旅旅游,回城市见见朋友,交通越来越方便,普通人的选择越来越丰富。
在做养老计划时,回乡村生活未来会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准备好足够的医疗保险跟生活积蓄,晚年从消费主义的吸引中慢慢解脱,离大自然近一些,很适合成长于农村的人。
农村人进城里生活,除了工作机会与生活方式的更替,更能获得新的生活视角,当某一天不用为生计奔波了,回农村安享晚年,用半生体验打造出的新的生活方式,农村仅仅是背景而已,生活方式是由人决定的。




老家山区,多坡陡,常感到遗憾,因为真的很喜欢骑自行车到处转转。结果后来发展出助力自行车,充电助力,天气好在山区也能随意骑着车转转了,科技给生活方式带来的改变,真让人感到幸福;学生时代老家精神消费贫瘠的吓人,全镇找不到一个能买书的报亭,如今手机、kindle联网就能下载全世界的书,图书馆直接装进荷包里。
我在村里,手机能下载Amazon最新的小说;能在后院看Netflix、Hulu;家里的便宜电视剧也能连Switch玩《塞尔达传说》;种自己的绿植,每天上午看书累了坐在绿植边喝一杯喜欢的咖啡;散步的风景照立即能微信发给好朋友。加上成人独有的边界感,不趋于农村的人情,维持简单的交际,我们这一代农村人可以过上最特别的农村晚年生活,这是生在农村的长辈们所不能奢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