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播客不如听书
始终没有培养起听播客的习惯,因为没有找到应用场景。如果有坐下来的空闲,我会选择看书。看书的信息量还是比听大多了。同一篇文章,我听一遍没有感觉到错过什么,但是再看一遍,会发现也就丢失了一半信息吧。
我的原则:永远优先看书。
哪怕坐地铁只有20分钟,要一直担心坐过站随时抬头检查坐到哪一站了,我也会选择看书。几页几页地,也看完了几本书。
那有时候确实没法看怎么办,比如开车的时候。那我会选择听书。有友邻问我在什么平台听说,我用的是Audible和Libby这两个app。
- Audible用来购买有声书。
- Libby用来借阅有声书。
Libby是一个图书馆应用。美国各地都有图书馆可以免费办卡。我在家附近的三个图书馆办了三张卡。想听的书,凑在一起能涵盖个七七八八。大部分非热门书都是立即可借的。如果被借走了,可以place hold。只要不是特别热门,排队时间也不是特别久。有时候你一看42个人排队,预期要等28周,但是真的排下来也就两周,因为很多人会随时取消。你本来也在听别的书,没有那么着急。如果Libby上没有或者特别着急可以在Audible上买。比如我买了奥本海默的原著《American Prometheus》正在听。

顺便说下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用来听。适合听的书不能是这样
- 前后章节的联系不能特别强。如果是科普推导类图书,第一章介绍概念没有集中注意力,第二章就听不懂了,那肯定跟不上啊。或者神话类有声书,听到后面就不记得谁是谁的爹。
- 不能有很多依赖视觉的东西,比如图表,年表。有声书制作的时候有时候会附一个PDF作为附件,让你边听边看,这也大大地不行。
- 词汇量超纲的不行!
适合听的书可以是这样
- 比较简单的,心理学和商业类畅销书尤其。放空一两段完全不影响
- 很长的大部头,宝贵的「看书」时间用在上面太奢侈,但是又不想错过,可以浅听一下
- 作者自己朗读的书
- 人物传记特别适合
也正是因为适合当作有声书来听的书范围很窄,所以同样的时间能用来看书会显得更为宝贵。Again,永远优先看书。
下面推荐几本我听完了的,很适合用来听的书。
各位可能注意到了,以上推荐全部都是非虚构。非虚构比虚构词汇量少很多。哪怕是众病之王这样有很多专业词汇的书,也比一本普通的小说来得简单。能听都是exception。比如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样我个人比较熟悉的小说,或者五十度灰这样的傻瓜英语。
友邻指出,有的书喜马拉雅上面有,比如Born A Crime。随手搜了下Guns, Germs and Steel也是有的。我下不了国区喜马拉雅,各位可以探索下。

有的朋友可能不想听英语有声书,微信读书上是可以自动朗读功能的。我有朋友以日常散步一边听书的方式听完了几十本书。虽然AI发声不如真人,但也是一种选择。是的,你除了听播客其实有别的选择。我不太喜欢播客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它给了你在接触新知识的幻觉,但是一个小时听完,你到底收获了什么?
凭我粗浅的印象,感觉播客是一波lifestyle热潮兴起之后的产物,和小红书教穿搭没有本质区别。既然它们的场景就是传播lifestyle,那何必批评播客没有尽到关注社会底层等社会义务呢?
再说其他选择。我没有听书的心情时会选择听新闻/社论。Apple News+会把一些比较热门的feature stories找真人来录音,比较贴近时事,比如Bloomberg Businessweek在芭比上映时梳理的长文就挺好的。专业媒体记者写出来的深度故事,不会像一般的播客那么散。如果你日常听NPR / This American Life 的话,差不多就是那种风格,但是题材扩大几十倍。听到了不少好故事。
Apple News+ 有声产品国内没有。但其实不影响。因为有限的是你的时间。你本来就不需要那么多东西来把你的时间占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帮助,与其点赞不如转发。
滕子京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读史记2: 垓下歌是谁所作? (10人喜欢)
- 一首关于家暴的诗 (12人喜欢)
- 从黄钟到大吕:创造宫商角徴羽 (18人喜欢)
- 东方王子历险记 (5人喜欢)
- 黍离与麦秀 (1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