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条动态,我见识了一个迷惑得迷人的群体
因为一条动态,我见识了一个迷惑得迷人的群体:男网友。
我:我练空手道。 女性:能防身吗?
我:我练空手道。 现实男性:哦,不错不错。(同时下意识后撤半步)
我:我练空手道。 男网友:你敢打吗?
我不想挑性别对立,只是为什么有的男网友会警示我不要出去打架,有的男网友又来问我要不要打。当评论的内容和调性不是个例,已经形成某种“风向”时,我不禁思考这背后,推动某个人说出某一句话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如果不去深究人格特质的个体差异,我只能认为这些迷惑发言形成的怪异现象,来源于性别差异。
我很难想象有女生会问我,空手道打架厉害吗?咱打一架试试吧? 也确实没有。但我被女生问过不止一次,能防身吗?每次听到这样的问题,我其实都有点难过。为什么在一个社会里,女性需要想到练习某种“武艺”来保障自己的基本生存要素——安全。而当男性听到一种“武艺”时,想到的却是暴力、殴打、杀戮、胜利。
我曾经一直以为自己的成长过程并没有受到性别权力的压迫。家庭培养、受教育、工作以及参与一切社会事务,我和我身边的女性朋友都能和男性分的一样甚至更好的资源,然后公平竞争获取我们应得的。我们一直看似日渐强大的姿态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但还总有一些隐性时刻,我感受到作为女性的“虚弱”。
我们走夜路会害怕尾随。我们拿外卖会害怕对方闯入。我们坐公车要随时提防骚扰。我们打车会担心被司机带走。我们独居要假装不是独居。我们拒绝无理要求还要小心措辞以免对方报复。
为了避免跑题,那些明目张胆的,建立在结构之上的,系统性的对女性的剥削和歧视今天就先不提了。
我练空手道首要目的不是防身(更不是打架、滋事、挑衅),但拿到黑带之后依然感觉安全感陡增200%。
当然,我也不认为我以上提及的安全问题,百分之百是因为性别本身造成的。我认为这其中有一定比例是基于某一方对“强弱”的判断。说白了,就是一种“以强凌弱”。但我想知道,大部分男性会有那些困扰吗?如果没有,这种“强弱”判断,就还是有性别因素在作祟。也就是说,某些人会依仗自己的性别,认为自己是“强”的,因为“强”所以好斗、逞恶。
但恕我直言,以我的经验,某些人一直秉承的所谓身体结构的优越感,可能只是体重比较重而已。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大概两三年前我也有一条热度很高的动态。那是一条读书笔记。在获得大家的观众和表扬的同时,我还收到了几十条骚扰信息。但这次我就一条都没收到。不知道是豆瓣整顿做得好,还是我真的有点吓人了。
所以当看到有人问我敢不敢打、要不敢打、能不能打赢的时候,我也很想问问他,这种好斗的、挑衅的态度来源是什么。是真的要打架吗?还是只是性别或什么别的要素带来的对自己的膨胀式虚假认知。 这种虚假认知,多半来源于受到的捶打太少了。 如果实在是精力体力无处释放,不如去治理一下沙漠,或者参加蓝天救援队,甚至是去猫德学院救救流浪猫,也不错。 我说得太多了,又爱阴阳怪气。师范说要“体恤弱者”,古人说“夏虫不可语冰”。我都没做到。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