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前,西贡街头自焚的僧人

从越南中部的岘港飞往南方的胡志明市,即曾经的南越——越南共和国的首都西贡。刚好值机选座选到了飞机的右舷位置,飞机从坐落岘港城中的机场中滑行、起飞,向南在南海上空盘旋,部分地处在河口半岛上的岘港和南方的会安古城出现在窗外。向南飞行的一路窗外亦是南越海岸边的城镇河流稻田与丘陵。
在胡志明的下午,为了躲雨去了城市中的战争纪念博物馆,博物馆中仅有一间小小的展厅用以讲述令美国被拖入泥潭的越南战争的基本情况,其余七八个展厅则被用以介绍战争对于越南普通人们带来的痛苦灾难。上午飞机中见到碧空下的景色,下午博物馆里的照片中相似的空中风景则变成B52轰炸机投下集束炸弹、喷洒橙剂——即越战中被大量使用的“战术”除草剂。随之而来的,是破碎的人体碎片、受化学药剂影响畸形的儿童。尽管存在展览本身、特别是对西方游客的propaganda存在,但无辜民众遭到的戕害仍是事实,无论是什么主张主义,无差别的战争和对平民的屠戮都是unnecessary的。

胡志明的旅行无法避免去一趟市中心统一宫的旅行,就如第一次去到北京的游客不得不去一次故宫一样。如今统一宫除进行外事接待等活动外,对一般游客开放,然而统一宫除其精美的现代主义建筑外不啻为一个空壳:从下层的会客厅到上层的总统办公室战情室等,除几幅图片和寥寥文字的介绍别无他物,很难令游客对这座建筑于越南历史上的作用产生理解。直到走到地下室,与几位台湾游客一同观赏了中文版的统一宫纪录片,是的,还专门有不同语言版本——英、法、日、中的放映室播放一部相同内容的纪录片,才意识到曾经的总督府、今日的统一宫本身的历史便极富戏剧性、甚至可以成为越南近代史的小小缩影。
统一宫的原址是19世纪下半叶法属印度支那时期的西贡总督府,雄伟且昂贵的新巴洛克建筑旨在“向西贡人民留下法国人的权力和财富的印象” [6]。直至1954年奠边府战役后,法国撤离越南,南北越亦事实上分治,流亡于法国的吴廷琰(Ngô Đình Diệm)被推举为总理,并于翌年推翻名义上的阮朝末代皇帝,成为南越总统,昔日的总督府亦改为总统府。


冷战与反共的基调下,亲西方的吴廷琰得到了美国的支持,然而其在国内的统治则因裙带关系、集权独裁与腐败等因素难得人心。1962年,总统府被反对吴政权的两名南越飞行员轰炸以刺杀独裁的吴廷琰,然而炸弹仅仅炸塌了宫殿的一侧,几名工作人员死亡,而吴本人及家人幸免遇难[6]。轰炸后残破的总统府被拆除,并使用了建筑师Ngô Viết Thụ的设计方案以新建,即如今游客们看到的样子。带有现代主义与越南风格的总统府于1966年落成,然而吴廷琰本人却未看到这一天。
南越当时有七成至九成的人口信仰佛教,但吴本人却信奉天主教,在国家的公共服务、人事晋升以及土地分配、商业优惠和税收优惠等方面大幅偏向天主教徒,而引起广大信奉佛教的人民以及佛教徒产生不满,从而爆发引发社会剧烈动荡的1963年佛教徒危机[7]。对佛教寺庙的毁坏、对僧侣的抓捕、殴打乃至屠杀令美国,特别是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放弃了对吴廷琰的支持,默许了军方对吴进行政变。1963年11月2日,吴死在了去往机场的途中。
1966年,继任的军政府总统阮文绍为建成的新总统府剪彩,直至1975年,一辆北越军队的坦克冲破了总统府的大门,士兵们宛若南京总统府易帜般,爬上南越总统府的楼顶,更换为北越的国旗,标志着越南战争的彻底结束。战后,昔日的总统府被更名为统一宫开放给游客。

更新后的统一宫之外的建筑仍是初代的法式建筑,其中之一被辟为统一宫与呼胡志明市本身的小历史展厅:“从诺罗敦宫到独立宫 1868 – 1966”。展览较纪录片更为详细的介绍统一宫本身的历史,亦提到了造成吴廷琰最终失去信任的佛教徒危机。其中最为标志性的事件:1963年6月11日释广德(Thích Quảng Đức)和尚为抗议吴廷琰而在西贡街头自焚的照片,被巨幅展示在墙上,尽管照片是黑白的,但仍然可以见到火焰从浑然不动的和尚身上猛烈燃起。《纽约时报》记者Malcolm Browne 因这张轰动的照片赢得了普利策奖,而另一位记者David Halberstam目击整个过程并因报导越战而获得乔治波克奖最佳国际报导,他这样描述这一幕:
“我又看到了那一幕,但一次就够了。火焰是从一个人身上冒出来的;他的身体在慢慢枯萎、干瘪,头颅也被熏黑、烧焦。空气中弥漫着人肉燃烧的气味,人的燃烧速度快得出奇。在我身后,我能听到正在聚集起的越南人的抽泣声。我震惊得无法哭泣,无法做笔记或提问、甚至无法思考……在他被焚烧的过程中,他一动不动,一声不吭,他外表的镇定与周围哀嚎的人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

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评价这张照片:“历史上没有任何一幅新闻图片能像这幅图片一样,在全世界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即便不了解越南近代历史的人也大多见过这张照片,也唤起了我来到越南前看Wikipedia时的记忆,看了一下手中的地图,释广德自焚的地点就在距离统一宫几个街区的不远处,于是决定去这个对于越南人而言的民主运动圣地看一看。
越南的街上充斥着轰鸣且高速的摩托车,特别是在河内与胡志明这两座大城市中,摩托车都如潮水般奔涌在街头。试图横穿没有红绿灯的斑马线时更是最困难的时刻,行人穿过斑马线时和走在其他路上并无任何区别,完全不要妄图摩托车会有任何的仁慈去礼让,惟不断地大胆走在摩托车流的缝隙中,才能有通过马路的可能。
昔日自焚的地点,在如今 Nguyễn Đình Chiểu 街和Cách Mạng Tháng Tám 街的交叉口,即阮廷炤街与八月革命路的交叉口,以一位十九世纪的抗法英雄和一场1945年由越共领导的抗日革命命名,从名字上来看似乎和释广德的自焚毫无关系。直到走到交叉口,才发现一座佛塔和一尊雕像分别设置于交叉口四角中的两角处。

释广德自焚后,佛教徒们其圆寂旁的柬埔寨大使馆院内佛建造了一座塔以纪念他,称为释广德佛塔(Tháp Mộ)。佛塔顶部以如今越南的国花莲花作为装饰,中部则是于莲花间的释广德镂空雕塑。佛塔四周环绕着旧西贡风格的黄绿色栅栏,大门左右两侧各是一则仿中式的对联,但其中的文字使用越南文书写。内容为胡志明在释广德自焚后翌日撰写挽联[4]的修改版(中文版译自英文译文):
"Vì Đạo Thiêu Thân Vạn Hùng Uy Thiên NhưÝ Nguyện" "Lưu Danh Bất Tử Bá Niên Chánh Khí Địa Sơn Hà"
“自焚成佛,威武雄壮,天为旨” “念念不忘,百年不朽,义无反顾,气壮山河”

穿过重重车流后的另一侧纪念雕塑建立于2010年[3],设计师以火中的释广德为原型创作了如今的铜像,下面的铭文为“Bồ Tát Thích Quảng Đức” 即释广德菩萨,这也是其自焚后越南佛教徒对其的尊称。雕塑的背后亦附带有描述当时佛教徒危机中的抗议活动的浮雕,其中包括了危机的开端——顺化佛诞节的警民冲突、释的自焚等重大事件。
相较一众热门的景点,释广德的纪念碑则要冷清许多,只有两位白人游客在看起来是本地大学生的导览下参观,大概也是报名了本地的citywalk tour。而本地人更是急匆匆骑着摩托穿过,没有更多的停留。历史中的事件或许只在当前动荡的世界中被需要的时候才会重新燃起人们的记忆,当然,更多的时候,很多的事情也不被允许回忆与纪念。
嘎嘎嘎!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我在悉尼送外卖 (11人喜欢)
- 哈尔滨昔日的间谍纪念碑,与军国美谈 (1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