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是公务员了,我还要不要参加遴选?
问你自己啊,问我干嘛。
问问自己工资够不够花,工作、生活是否顺利,心情是否舒畅,如果得到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还考什么遴选。
反之,如果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那遴选无疑是摆脱现状最公平的上升道路,毕竟不用跑不用送,大家全凭本事,基本不存在操作空间之说。(单指省市及以上的遴选考试)
就拿我来说,三年三战,熬了无数个日夜才顺利上岸,我为了什么?
还不是为了摆脱东边不忙西边忙,忙完不知为谁忙的基层生活,基层这个地方就像一潭死水,出一点事水面上就都是涟漪,关系带关系,平时还看不到流动的希望,给人的感觉既闭塞又拥挤。
就我上岸之后的感受来说,虽然现在依然有些许烦恼,但比起在基层已经舒服许多了,至少前途明朗了,不再是灰蒙蒙一片;生活也丰富了,不再是整天加班;精神也满足了,不再像以前那样疲惫不堪。
总的来说:尚不完美但未来可期。
不安于现状的基层人,有了想法就去考吧,哪里都需要会办文办事的人才,遴选考的也是这个,换句话说,备考学的也是这个,这件事情本身不存在沉没成本,不管考上考不上,对个人的发展都大有裨益。
今天刚好有时间,就简单展开说说遴选的那点事吧,想到哪说到哪,一家之言,大家姑且听之。

一、关于抉择:做好考前信息搜集工作
决策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搜集信息,遴选也是一样。
下定决心备考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搜集各地的考试信息,如果你有明确的目标,就多逛逛目标地区的人社官网,里面有最新最全的当地遴选信息,非常可靠。如果你没有明确的目标,就多逛逛公选王的官网,上面有各个地方的遴选公告,比较全面,懒人福音。

当然也有些单位自主举行的遴选不会大肆宣扬,这种一般在人社官网和公选王官网找不到,只会在自己的官网贴出来,这种就需要自己留心,或者加几个遴选交流群,在里面交流经验,搜集信息。
公告出来选岗的时候,还要对意向岗位进行细致的调查,主要看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自己的专业背景、工作经历是否相符。
遴选是非常看重人岗适配度的,高层单位需要的是“即插即用”的“U盘式”人才,经过笔试、面试、差额考察三轮筛选,最契合岗位的考生才能笑到最后,选岗的时候精挑细选能确保自己走最适合自己的路。
二、关于备考:以下原则必须牢记
▶发挥主观能动性
而立之年,没有人逼着你去学习,也没有“填鸭式”教育,能坚持多久,全看自己心中的念想够不够强烈。
我第一次备考没太当回事,当时年轻,领d几句话就把我劝了回来,到最后饼没吃上,光阴也虚度了,买的资料还是九成新。第二次备考我吸取了教训,背东西比当初高考都用功,但最后还是差了点实力和运气,没能上岸,迫不得已又来一回。
所以你看,要是第一次我就坚定信念,说不定第二次就考上了,如果你真的想摆脱现状,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一定要多想想现实的苦,多想想上岸的好,把积极性调动起来,主动把苦吃了,后来的路上才能少吃点苦。

▶课程是钥匙不是电梯
我三次备考,用过上万的课,也用过不过数百元的课,我个人觉得效果都差不多,那种比较贵的长线班适合时间金钱都比较充裕的人看,比如公选王的各种系统班;那种比较便宜的精讲课适合短时拔高、钱包不鼓的人看,比如姜宇遴选全课。
我上岸那回用的姜宇遴选,老师很少讲那些换汤不换药的模板和套路,都是拿真题一步步讲怎么审题,怎么剖析材料,怎么规整答案,一堂课听下来收获很大,除了做笔记以外几乎不怎么费力,课后只要找几道题目认真练一练,就能把答题思路刻在脑子里。
当然,视频课这个东西终归不是万能的,它只能起到一个引子的作用,像解毛线团一样给你找出线头,怎样抽丝剥茧找到最佳答案还是得靠自己。不管听什么课,听完之后都得老老实实地刷题,在一遍遍练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题思路,以不变应万变。
▶积累也要讲方法讲效率
有的人积累素材是直接在网上捡现成的每日分享;有的人积累素材是一笔一划地抄,然后再死记硬背;还有的人是在考前两周集中背一背各种“素材汇总”,这都不是积累素材的正确姿势,只会越积越累,事倍功半。
素材积累一定要亲力亲为,平时多读读人m日报,不要去看一些精简版的积累分享,很多金词金句和真实案例都得结合原文情景去理解,去记忆才能做到活学活用。
素材积累还得注意方法,互联网时代,手抄素材已经过时了,吃力不讨好,我们完全可以用word文档代替笔记本,遇见好的素材就复制、截图、拍照粘贴进去,还能插个目录分个类,像我个人就分了讲话金句、新颖词汇、理论解读、真实案例(按领域细分)几个大类,用的时候找起来简直不要太方便。
素材积累还得久久为功,临时抱佛脚这种做法不可取,那种“素材汇总”一般都是烂大街的素材,没有特点没有新意,能不能用上暂且不说,就算用上了也很难不落俗套。还是得在平日里下功夫,多记多用,时间长了,文笔就练出来了。

▶刷真题不能走马观花
遴选的各种模拟题都很不靠谱,各家机构都是照猫画虎,学不到精髓,刷题还是应该以真题为主。
刷真题的时候不要草草刷一遍了事,要把功夫用到,往细了刷。
刷第一遍的时候要按照考场要求来,计划好答题时间,用格子纸完整地写一遍,对答案的时候要多找几份,这个东西主观性太强,只用一家答案会让思维僵化。我当时都是北辰、公选王、华图三家对照着看,有时候第二份答案不好找,我会到网上找一找大神的解析。
刷第二遍的时候可以稍微松一点,捋一下自己的思路,大概写一下答题要点,然后对比第一次的答案看看有没有进步,哪些地方仍需改进。不写太详细是因为备考时间是有限的,第二次刷题差不多相当于复盘,没必要一字一句地写出答案。

三、关于技巧:那些实用的解题方法
▶对策建议题——问题为本
对策建议题的设问方式一般是“对***提出建议/对策”,前面经常会加上限定的角色,做这种题一定要把目光放在材料中的具体问题上,一个问题一个对策,作答的时候大概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仔细审题。题干是出题人的原创内容,一定要把里面的信息全都找出来,限定的什么场景,什么角色都要搞清楚,把解答的方向找对。
总结段落大意。遴选的材料都比较长,并且一般不存在无用段落,每读完一段话,都得把这段的大意概括出来,这样读完材料不至于漏掉一些细节问题,同时还能防止前读后忘。

▶工作思路题——事分轻重
工作思路题的设问方式一般是“假如你是***,如何展开工作”,答这种题需要对高层工作方法有一定的了解,还得牢牢抓住工作重心。我前两次考试面对这种题都是束手无策,第三次才通过姜宇遴选摸到一点门道。
老师平时讲课喜欢穿插一些高层工作实例,通过这些例子,我能了解一些平时接触不到的高层工作要点,比如办文办会的核心思路,调查研究的侧重点以及人力分配,听得多了,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高层工作方法,降低解题难度。
另外,答工作思路提要“一事一法”,不能用简单套用“事前事中事后”的模板,要“着眼于具体问题”。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道火场救援题,题目给的身份是“亲临现场的街道办主任”,各机构给的答案很工整,从汇报情况到善后处理各个环节都考虑到了,但是和材料的联系并不密切,读起来比较空洞。
姜宇遴选也讲了这道题,老师没有按照那套模板来,而是把材料描写的现场情况做了整理,分清事情的轻重缓解,先指挥救援,再去考虑汇报、善后工作。这样写出来的答案明显有别于模板答案,既务实又贴合材料,任谁看了都会眼前一亮。
▶公文写作题——打磨细节
公文题是一个得分容易高分难的题型,想要甩开别人,就得在细节上下功夫。
用词准确简洁是公文写作的基础要求,歧义词、错别字、口语词都不能出现在公文当中,能用两个字说明白的话就不要用四字词语。我平时写完一篇公文都会细抠字眼,找找有没有更准确、更简洁的表达方式,虽然麻烦,但效果是显著的。
句子方面需要注意字数和语病。每句话都得能短则短,最好不要超过35个字,这样读起来才不会觉得拖沓。常见的语病也要注意规避,可以到网上找一篇常见语病合集看一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格式上,就不用说了吧,买一本公文格式指南,把每一种f定公文的格式记牢就行。

最后:
没有人能替你做决定,要不要参加遴选完全取决于生活状态和理想状态的差距,关于备考的建议我也给了,考与不考,自行斟酌吧。
感觉这篇文章对你有用的话不妨点个赞,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