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剧院开幕25周年,回顾10次难忘的演出
文:张可驹
今年是上海大剧院落成开幕25周年。借此机会,回顾本人在大剧院欣赏的十次特别难忘的演出。其中某些演出并非单独一场,而是两场或多场组成的系列,暂且归于“一次”。

10.2022年11月22日,王之炅小提琴独奏会,演出贝多芬《克鲁采奏鸣曲》、舒曼《第一奏鸣曲》、陆培《京剧》等作品。
王之炅携手钢琴家王鲁,带来曲目异常充实,时间与风格跨度极大的一场演出。王之炅展现了当代罕见的小提琴技艺的全面性,由此呈现曲目的大跨度,更让人印象深刻。王鲁是她理想的合作者,“克鲁采”的演绎值得铭记。

09. 2017年10月17、18日,宁峰纪念奥伊斯特拉赫访华音乐会。
纪念演出常有,如此用心,乃至于全心全意的致敬,却委实不常有。宁峰一直将海菲兹与奥伊斯特拉赫的艺术奉为楷模,而老奥是在风格方面与他内心最贴近的巨匠。
这两场独奏会,宁峰不仅立下纪念老奥访华之行的题目,更百分百复制了当时在上海举行的两场独奏会的曲目。演奏勃拉姆斯的第三号奏鸣曲时,小提琴家仿佛在祈求大宗师的降灵一般。

08. 2021年4月24日,孔爱萍与石小梅演出精华版《牡丹亭》上本
戏曲是演员——角儿的艺术,但眼下,舞台上青黄不解的情况长期得不到缓解。昆曲闺门旦行当是重灾区,孔爱萍却显得卓然出众。从唱念做表的不同方面,都有一个真正站立得住的分量。
同样一抬手,一开口,有那个“分量”出来,才是区别大师与比较出色的表演的关键。这一点,孔爱萍给我留下的回味很深,她的表演,联通着更老一辈的昆曲大师们。这也是石小梅最后一次来上海演《牡丹亭》了,上本中柳梦梅的戏不多,却处处难忘。

07. 2021年3月20日、21日,陈韵劼,斯克里亚宾奏鸣曲全集
演奏家中的隐藏高人不常有,虽然几乎人人想听,可某些传得神乎其神的人物,听了也就那样。钢琴家陈韵劼却真正是技惊四座、余波绵延的存在。他对于技巧的锤炼,深入而有品味,几乎无懈可击,声音塑造是真正的一流。
钢琴家至爱斯克里亚宾的奏鸣曲,连续两天演出全集——不是分两天弹十首奏鸣曲,而是连续两天弹两次全集。持续力高得惊人,到最后也是多方控制纹丝不乱,刻画内在的意境更无疲惫之感。第二场弹得比第一场状态更佳。

06. 2019年7月22日,薇特哈斯(Antje Weithaas)演出巴赫与伊萨伊小提琴无伴奏作品
薇特哈斯未必算是隐藏大师,但在欧洲之外的名气也不是非常大。当代德国小提琴学派的楷模,高度综合的艺术修养使她纵横于独奏、室内乐、协奏曲与教学的舞台,每一方面都取得非凡成就。宁峰在德国就是跟她学,也特别向国内听众推荐过这位大师。
伊萨伊奏鸣曲的色彩构思,在薇特哈斯手中,让人联想到印象派的晨曦。表现巴赫无伴奏,既有BWV1002中超技的果决,又有演奏《恰空》时仿佛空谷回声般的辽远。

05. 2018年9月18日,名家版昆曲《铁冠图》
戏曲最有魅力的演出,可能莫过于大师版。这是二次看奚中路的《对刀步战》,不知是否是最后一次?长靠武生的头牌,开打的气度记忆犹新。蔡正仁的《撞钟分宫》,高龄奇迹之演,举手投足之间,竟比先前在天蟾舞台看的那次更为洒脱。史依弘研究梅兰芳的路子而复原的《刺虎》,也让人难忘。

04. 2019年1月12日,王健演奏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第一场
那次,王健是分两个晚上演出全集,因为第二晚有安排,只能听第一场。演奏所传递的信息、内涵,实在太丰富了。
相对于先前灌录的唱片,王健此时对于纵向的复调因素的勾勒,更为犀利,甚至可说有一种斧凿般的沉着分量。这些复调,正是巴赫最大的突破之处,将通常用来表现旋律的乐器,带入另一层面的表达。某些时刻,王健在完美的控制之中,音乐表现忽然进入完全奔放自在的境界。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神来之笔。

03. 2017年9月21日-23日、12月19日-21日,格万特豪斯四重奏演出贝多芬《弦乐四重奏全集》
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的声部首席组成的四重奏,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弦乐四重奏组合,可以追溯到门德尔松执掌乐队的年代。四重奏作为一个最需要默契配合的体裁,组合换成员每每艰难,因此很多四重奏组都不能一直延续。
格万特豪斯四重奏因其独特的组成方式,绵延至今而依旧焕发惊人的生命力。那纯美的音响,还是在德系顶级室内乐美学的世界里;也唯有如此深层的默契,才能打开贝多芬四重奏高度自由的境界。此时我们所听的,仍旧是博瑟与苏斯克那个世界的演奏。
而且是一年分两期,一共六场演了全集,上海古典音乐舞台上的不朽盛事。

02. 2009年2月11日,海廷克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图,演出马勒《第六交响曲》。
说实话,国内乐迷普遍认识到海廷克的价值,其实算晚。打飞的去柏林追他的“马九”是盛世谈资,然而直到很晚,还有人说他是被高估了,不过是和......一档的指挥家。本人笑而不语的同时,感到许多人错失好东西,也真怨不得人。

如今,国内乐迷先后见了不少名团的市面,09年芝加哥交响乐团首次访华演出的盛况,几乎已无法想象了。但在这些年中,来访的指挥与乐队的组合,有哪一轮可以真正企及那次?海廷克后期的精神境界,彼时刚刚打开,尚没有后来那一份淡然。
超技名团归超技名团,真正遇见让自己愿意发挥的大师,所演奏的仍是另一回事。彼时的两场演出当中,我听了第二场的马勒《第六交响曲》,CSO无与伦比的瑰丽音响,是全情投入,冲击力让人晕眩。慢乐章感人肺腑的抒情性的高潮,展现出海廷克哪怕在情绪最饱满之处,依旧不蔓不枝,同时将深刻性与饱和度推至高峰的品格。

01. 2015年10月30日、11月1日,大师版《牡丹亭》
当时依稀感觉到,这属于最后的绽放,此时回看,才发现已然是告别时刻。如今张继青和华文漪都走了,大师们也渐渐停了大聚会。
那次之前,相似的阵容在北京演了一回,错过了。没想到居然在上海又要演,虽然错过沈世华的《游园》,却意外邂逅胡锦芳状态顶天的《游园》,也不遗憾。
王奉梅的《写真》,没想到今生还能在舞台上见到,嗓音状态比北京场更好。石小梅的《拾画》,尽显她那一份“冷”之优雅的魅力。终于,我也是现场看过华文漪与岳美缇演《惊梦》的人了。华岳版惊梦已不是表演,而是精妙的化学反应。
张继青的《离魂》,将昆曲的深刻性,将东方美学中对于永恒的瞻望,表现得让人忘情。状态远好于北京那场,后来才知,那仿佛是艺术生命的返照。

“海天悠、问冰蟾何处涌?看玉杵秋空,凭谁窃药把嫦娥奉......”这支曲子听完,不知今夕何夕。大概就在那次演出一年多后,大师的嗓子状态下滑,表示日后不会再登台了。当时自然不知,却也明白这样的演出,听到就听到了,不要奢望更多。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母亲节专题:在音乐中,看“不内耗的母亲”等等 (9人喜欢)
- 致敬鲍罗丁四重奏建立80周年,回顾新一代成员的“沉重抒情”之夜 (6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莱昂斯卡娅,当疲惫的云雾散去,当代舒伯特960的顶峰演绎就出现在我们面前 (11人喜欢)
- 终于又能听莱昂斯卡娅的独奏会了,向这位不改初衷的大师致敬 (7人喜欢)
- 长假期间听什么?当然是顶级演绎 (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