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琴况(二十四况)
溪山琴况(二十四况)
#中华生活经典
【明】徐上瀛
徐梁 编著
一曰润
凡弦上取音,惟贵中和。而中和之妙用,全于温润呈之。若手指任其浮躁,则繁响必杂,上下往来音节具不成其美矣。故欲使弦上悟无煞声,其在指下求润乎?
【译文】
但凡在弦上取音,只以中正平和为贵。而中正平和的妙处,都在温润的音质中得以呈现。倘若下指任其浮躁,那么繁乱的声响就一定会混杂无章,上下往来的各种音韵节奏也都无法达到美妙了。所以如果想要让弦上没有粗杂之声的话,恐怕就需要在指下求得“润”吧?
盖润者,纯也,泽也,所以发纯粹光泽之气也。左芟(shan 发一声,除去)其荆棘,右镕其暴甲,两手应弦,自臻纯粹;而又务求上下往来之法,则润音渐渐而来。故其弦若滋(滋:润泽),温兮如玉,泠泠然(ling 发三声,形容声音清越悠扬。)满弦皆生气氤氲(yin yun 都发一声) ,无毗阳毗阴偏至之失。而后知润之之为妙,所以达其中和也。古人有以名其琴者,曰“云和”,曰“冷泉”,倘亦润之意乎?
【译文】
“润”就是纯,就是泽,从“润”中能生发出纯正精粹、光采华泽的气象。左手指法除去生硬不畅之处,右手指法则须陶冶化除粗暴的甲声,双手在弦上相互呼应,自然就会达到纯正精粹的境地:进而再讲求如何在乐曲的展开过程中运用各种指法,这样温润的声音就能渐渐产生了。由此,琴弦上就似乎就包含润泽。柔和的感觉如同美玉一般,清越悠扬之意在琴弦上到处弥漫,而没有偏于阳或者偏于阴的毛病。然后,我们才能知道,“润”的妙处正在于能够表现出中正平和。古人给琴命名,有“云和”,有“冷泉”,或许也都是“润”的意思吧!
【点评】
何谓“润”?虽然青山很明确地将“润”解释为“纯也,泽也”。但这样的解释似乎仍然有些抽象,不能让我们完全满意;而且从本况的文字表述来看,也很难让人明了“润”的确切内涵:第一“润”一定是和“浮躁”、“煞声”、“暴甲”相反的一种状态,但是在“采”况中,青山已经说到了“经几锻炼,始融其粗迹,露其光芒”,可见与粗暴之声相对的“纯粹”不一定就等同于“润”。第二,“润”一定是一种“无毗阳毗阴偏至之失”的中正平和,但是中正平和的音质固然可以用“润”来形容,却也可以选用其他词来形容——于是问题还是:“润”的独特内涵是什么?什么样的琴声才可以称之为“润”?又如何才能使指下的出音“润”?
或许在其他文献中可以看到更为清晰的答案:
在明代的琴书中,“润”多用于形容右手指法,主要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温厚之润。……但问题是,对于青山来说“润”恐怕远不止这层意思,单是“甲肉相半”似乎还很难产生“泠泠然满弦皆生气氤氲”的效果。于是我们就注意到,还存在另一层意思上的“润”,即柔和之润:
每弦取声自有刚柔相应。指往上为刚,刚声清远;指往下为柔,柔声和润。句内参详而用,毋失刚柔之理。(《琴书大全》· 唐陈拙指法·声分刚柔》)
因此,“指往下而柔”中的“往下”也应该理解为右手弹弦的触弦点近徽而远岳,这样的出音“柔声和润”。
……广陵派的右手手指触弦也仍然保持了较宽的范围,这当然可以是一种合理的审美追求。但是,我们是否又能够反过来说青山的观念比较狭隘呢?
考虑到青山当时所批评的那些“名家”右手“俱不能上徽内弹”的话,我们仍然要说,青山的论述首先有其时代针对性,未可厚非;而至为可贵的是,青山正是站在音乐实践的立场上,才没有一味矫枉过正地强调要“近岳”而弹,而只是强调手指触弦范围应“不下徽”、“在一徽内出声”,其包容性远胜于其规定性。在这个范围之内,音色当然可以有所变化;但是对于青山来水哦,无论怎样变化,所变现出的都应当是一种相当微妙而丰富的音色:既能“清健”,又能“温润”;既无枯硬之失,也无柔懦之病——这才是青山所谓“无毗阳毗阴偏至之失”的真意,才是青山一直追求的“中和”,而“润”况的主旨也正在于此吧!
一曰坚
古语云:“按弦如入木。”形其坚而实也〔1〕。大指坚易,名指坚难。若使中指帮名指、食指帮大指〔2〕,外虽似坚,实胶而不灵〔3〕。坚之本,全凭筋力。必一指卓然立于弦中〔4〕,重如山岳,动如风发,清响如击金石,而始至音出焉〔5〕。至音出,则坚实之功到矣。

宋·米芾《学书帖》
米元章有言:“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其理与琴家所谓“弹欲断弦,按令入木,然须用力不觉”之理相同。至柔至坚,方成妙指。
【注释】
〔1〕形:形容。
〔2〕帮:靠拢,挨近。
〔3〕胶:黏滞。灵:灵动。
〔4〕卓然:高挺的样子。
〔5〕至音:最美妙的音乐。
【译文】
古语有云:“按弦时的力度之大,要像能按入琴面一样。”这是形容按弦要坚劲而重实。大指按弦坚实是容易的,无名指按弦坚实则很难。如果使中指帮贴在无名指上、食指帮贴在大指上,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坚实,但实际上却黏滞缺乏灵动。“坚”的根本,全在于“筋力”。必须独指高挺,立于弦上,静止时如山岳般凝重,运动时如流风般迅劲,清脆的声响就像是在敲击金石,这样才会产生最美妙的音乐。美妙的音乐流淌而出,那么坚实的功夫就到位了。
然左指用坚,右指亦必欲清劲,乃能得金石之声;否则抚弦柔懦,声出委靡〔1〕,则坚亦浑浑无取〔2〕。故知坚以劲合,而后成其妙也。
【注释】
〔1〕委靡:柔弱不振。
〔2〕浑浑:浑浊纷乱。
【译文】
但是左手手指按弦坚实的同时,右手手指也必须要清劲有力,这样才能获得金石之声;否则,如果弹弦柔懦乏力,声音委靡不振,那“坚”也浑浊不足取。由此可见,左手的坚实需要和右手的清劲相结合,然后才能成就妙音。
况不用帮,而参差其指〔1〕,行合古式〔2〕;既得体势之美,不爽文质之宜〔3〕。是当循循练之〔4〕,以至用力不觉,则其坚亦不可窥也〔5〕。
【注释】
〔1〕参差:高下不齐。
〔2〕式:式样,规范。
〔3〕爽:差失,违背。文质之宜:文华与质实的分寸,此指视觉层面的手势之美和听觉层面的音乐之美结合得恰如其分。《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是:此。循循:有次序,循序渐进。
〔5〕窥:窥测,察知。
【译文】
况且,不用中指的帮贴,而使各个手指高下有致,这也合于传统的规范;既能有手势上的美感,又不失文华与质实的分寸。这应当循序渐进地加以磨练,达到用力而不觉的地步之后,那么指下之“坚”便坚不可测了。
【点评】
对于很多初学者而言,本况或许是尤为重要的。练习散音、泛音时即使左手的力度不够,也至少能够在琴上拨弄出声响来;而在琴器本身音质较好、各弦又没有走音的情况下,还很容易让人获得最初的成就感。但是一旦涉及按音,各种问题就会涌现出来:无论是大指还是名指,很可能根本无力把弦压住(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尤其如此);即使费了很大的力把弦压住,也未必能顾得上音准,更谈不上在弦上走音;而即使勉强保证了音准、能在弦上差强人意地滑动,也还是谈不上如何表现出乐曲的韵味——遇到这些问题,或许唯一的办法就是多练。
但是多练也有多练的要求,错误的练习方法不可能解决问题,却只能错上加错。所以在此,不妨先来看看青山在《大还阁琴谱·左右手二十势图说》中对左手大指、名指按弦方法的论述,并加以简要的解释和评价。
首先是大拇指:
彩凤衔书势:大指按弦势也。大指屈而按弦,则经行不碍于傍。即以虎口撑开,食指随提起屈曲,而中指直压于下,名指亦将直起,略高于中。要使后三指夹紧,则手势约束而有力,不任其懈弛矣。按弦须用指甲根头,慎勿按在指尖,使甲痕渐渐磨深,按之甚痛,且更惯不能移,奈何!○大、食二指屈节相应,状如鸟啄,而余指跃然起舞,势似翱翔。其彩凤衔书之号,不其善哉!

彩凤衔书势
其一,“大指屈而按弦,则经行不碍于傍”,这句是比较合理的。……
其二,“虎口撑开”、“大、食二指屈节相应,状如鸟啄”,这两点也是正确的。……
其三,“食指随提起屈曲,而中指直压于下,名指亦将直起,略高于中。要使后三指夹紧,则手势约束而有力,不任其懈弛矣。”这一要求似乎有些刻板,“使后三指夹紧”的要求更容易产生僵滞之流弊,而未必能够为所有流派所有琴人所接受;但从其出发点来说,使“手势约束而有力,不任其懈弛”还是相当正确的。……
其四,“按弦须用指甲根头,慎勿按在指尖,使甲痕渐渐磨深,按之甚痛,且更惯不能移”,这一要求相当正确,而为如今很多学琴者所忽视。尤其是弹丝弦时,如果多用指甲滑弦,会很容易发现指甲上被划出一道道的凹槽,不仅影响弹奏的效果,还容易损伤自己的手指。因此,即使出于一指控多弦等具体指法的需要,很多时候不得不用到指根以上的纯甲按弦,也要尽可能地多采用接近甲根、多用指肉的大指按弦方式。
大指手势既明,且看名指:
鹍(kun 发一声)鸡起舞势:名指按弦势也。名指屈其中节,直其末节,卓然按于弦上。中指用微直以居其中,食指则仍提起,而大指亦随伏其傍也。然名指末节最是要紧:若软弱无力,则反凹曲其节,名为折指,大不美观。必使筋力挺直,重按坚实,方为妙也。○名指独立于弦,最要用力。经行俨如鹍鸡之鼓翼而舞,其势力何坚且壮哉!

鹍鸡起舞势
其一,“名指屈其中节,直其末节,卓然按于弦上。”“名指末节最是要紧:若软弱无力,则反凹曲其节,名为折指,大不美观。”这两点对于名指按弦来说至关重要。……
其二,“中指用微直以居其中,食指则仍提起,而大指亦随伏其傍也。”这里的重点并不在于每个手指的固定姿势,而是在于必须要防止名指按弦的同时,其余手指因为不够放松而弯曲太过。……
大指和名指的按弦方式既如上述,那么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我们就应随时提醒自己保持正确的手势,在正确的手势中逐渐锻炼运指的坚实。同时,正确的手势必然是美观的,如《太音大全集·指象》便有“左手中指欲低,而象凤之首;食、名指欲高,而象凤之翼;大指欲藏,而象凤之足”这样的描述。但是也正如青山所说,“既得体势之美”的同时,必须“不爽文质之宜”。毕竟琴是音乐,不是舞蹈,所以古人虽然有双手须“若双鸾对舞,两凤同翔”(《琴书大全·薛易简琴诀》)的说法,也同时强调了“不宜飞舞作势,轻薄之态,欲要手势花巧以为好看,莫若推琴而起舞”(《风宣玄品·鼓琴训论》)。所谓“过犹不及”,这也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