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开始习惯一个人之后,我很少和另一个人产生「过度亲密」关系。因为我总是会害怕那些亲密时刻会让我将从前掩埋好的「依赖性」连根拔起。与其说,我不愿意与人亲近,倒不如说,我害怕被人发现我那骨子里的强烈依赖感。记得高中的时候,我总是害怕落单,可又脾气不好,偏偏总是和程同学冷战。一到冷战的时候,上体育课便成了我最害怕的事情。因为当所有人都有各自的小伙伴时,我没有。于是我会陷入不知所措的局面——因为,我真的很害怕一个人。我害怕一个人,大概是因为我是独生子女的缘故,在我妈带我之前,我寄养在外婆家,那里有哥哥陪我玩,后来到了上小学的年纪,爷爷奶奶忙着干活,没人顾得上我,我便成了上天入地的疯丫头。大概是小学四年级开始,妈妈开始带我,自此之后我便成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小姐”。我妈不知道,小时候我是一个演员,我会一人分饰好几个角色——自己当老师,自己当学生,自己当同学。在那张不过一米二的小床上,从“讲台”上到“讲台”下,忙得不亦乐乎。我妈不知道,因为就连我也不清楚,我是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喜欢自言自语的——一直到现在我仍然有这个坏毛病——怪吓人的其实。我想,小学就开始写作大抵有一部分原因和这有关吧——它成了我唯一的娱乐方式。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得谢谢李女士——她让我找到了人生唯一坚定且热爱的事。按道理说,从小就是一个人,早应该是习惯的了。可我大抵就不是能够耐得住寂寞的性子吧,否则也不会一个人瞎倒腾三四个角色。以至于后面只要是我遇上一个人,我就很容易把对方当成救命稻草似得粘贴在对方身上。这个习惯一直延续维持到今年的三月份。然而,从四月份开始,我一个人做一些事情,去尝试不去依赖任何人。我才发现,原来一个人真的没有那么难,是不是因为:我真的长大了。不再会因为落单而落寞,不再会因为独处而害怕,也不再非要身边有一个人了。很久没有腻着谁了,直到我来到了厦门,说来有点好玩,我遇到了两个认识不到24小时的小朋友,便可以腻腻歪歪在一起。8月1号,她看了我那篇推文,问我在不在福州,她说:“如果这个月有空,她也想去福州。”她说:“可以的话,见一面吧。”事情过去大半个月,我从福州来到了厦门,我知道她在厦门。于是我落地厦门第一件事就是给她发消息。首先,我想在这里补充一些:我们在线上聊得次数屈指可数。并且真的不算很好的朋友。(号主圈)起初我以为只是成年人之间的客套,“有空我们一起约着玩啊。”这句话在成年人之间不过是一句再正常不过的客套话。但过了一周,她休息,她说,可以来找我。旋即,坐一个多小时的地铁,哼哧哼哧就跑过来了。我们第二次见面的时候,两个人坐在十里长堤海岸边聊起第一次见面,都觉得荒唐,那天我们甚至都没有计划说要一起去干吗干吗,只是说:见一面吧。见了面之后,竟然意外地觉得很投缘,很多奇奇怪怪的相似点,很多无厘头的笑点,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就在那一天的某一个时刻巧妙地撞在了一起,于是碰撞出一些火花。迪迪是从毕业之后就只身一人前往厦门工作的,我们都是习惯了一个人的人,可是在仅有的两次见面里,我们都快粘成一个人了。迪迪啊,我并不是一个喜欢和人亲近的人,你说是因为我们太相似,但未必,也许是你身上有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向你靠近。原来,仅仅只是见一面吧,真的可以成为两个人见面的理由。第二个姑娘,我且叫她歪歪吧。(她的微信昵称,怪可爱的。)以至于我现在提笔试图回想起来昨天的情形以此揭开这段不解之缘的奥秘,都无从下笔。因为我真的不记得是哪一个契点,让我们黏成了吸铁石。大概是我们各自执行工作的时候,隔着一扇开着的大门,不过两米远,我们跟着音乐舞动着与对方互动,每一次视线的交锋,都会打招呼。以至于引来了她旁边一位小姐姐的吐槽:你们两有必要吗?又不是男人。她们甚至都以为我们不是今天刚刚认识的,并且连微信都没有来得及加。一起去地铁的路上,雨下得很大,我们打着一把伞(明明是有两把伞)各自淋湿了半边肩旁。再次引来吐槽: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没我们都不行。我甚至都开始怀疑,我们是怎么打上一把伞的???是另一把伞不能打吗?有时候觉得人与人缘分真的很奇妙,我来厦门这边遇见了很多很多有趣的友善的小伙伴们。或许就像吸铁石吧,N/S在一定的距离之间便会自动吸引,互相靠近。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仍然像一个小时候偷穿妈妈高跟鞋假扮大人,走路走得歪七扭八的小孩,可是即便走得很不畅快,但我仍越走越远。因为我能够正视我的依赖感,偶尔让它出来晒晒太阳这并不影响我一个人继续行走。
叶柚子
gap year进行中 流浪地球|探索更多可能性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