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之所见
从开封回来一小段时间了,有个问题一直回旋在脑海,出去了一趟到底见到了什么?出行对于我们究竟又有什么意义?也许很多人都会觉得,出去不就是吃吃喝喝游游乐乐,不就是让自己忘记眼前的琐碎与烦恼吗,如果还要继续思考,岂不与行走的初衷背道而驰?但我就是喜欢追问,总想在平凡之中看到不一样的色彩,并从思索中找到孜孜以求的意义。满打满算在开封城呆了五天,看了铁塔与繁塔,进了延庆观,逛了山陕甘会馆,游了清明上河园,还参观了包公祠,总算对这座城有了一个笼统的认识。除了这些“具像”,我来谈谈对于开封的“印象”。
首先,我看见了这座城的历史,到开封之前,我只知道这里曾是北宋的都城,是包公扬名的地方,还是清明山河图描绘的场景。到了这里我才知道,开封竟然是座"八朝古都",而且它还因为与黄河的特殊关系,既“因水而兴,也因水而衰”,曾被水淹八次,还有着“开封城,城撂城,城下埋着七座城”的谚语。由于它在五代十国期间的特殊地位,我对这段时间的历史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来后,查阅了一些相关书籍和视频,也算是补上了这段薄弱的历史课。除了这种宏观的历史,同行的老吴居然能对很多历史古迹都多少说上几句,最出乎我意料的是,在包公祠里,他还可以全文背诵包拯那首唯一流传于世的诗歌:“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走四方,看历史,或许既是正确的行走观,也是恰当的学史观呢。如果,再把这种学史的兴趣衍生开,有一天做一个讲解城市历史的导游,也是一种内在学识的外化——原来“宇宙的劲头是编制”,而“学史的尽头是导游”——想到这,我大笑一声,颇觉有趣。
其次,我看见了这座城市的人文。除了参观那些当地耳熟能详的古迹,我们还在市里散步和跑步,看看人们在公园里、广场上、街路边都在做些什么。我看见,早上的运河边,亭子里,有钓鱼的,有拉二胡的,还有下象棋的;看见,早上的道路上,一样是来来往往的车辆,还有自行车、电瓶车和三轮车,有趣的是交警在路上执勤的时候,会查电瓶车的头盔,但也只查驾驶员不查后面的坐车人,他们只查电瓶车,不查三轮车。也许是当地的紫外线更强烈,我看骑电瓶车的人多半皮肤晒得黝黑,姑娘们多半都带上帽子并把自己的脸和手脚包裹起来;看见,夜幕下,人们借着路灯搭起小桌椅投入地打牌,有爱好唱歌的在路边的广场上一展歌喉,还有专门的路边卡拉OK,两块钱一首,听众众多,尽是边上马路上络绎不绝的行人。还有一个小广场,里面放了各种儿童游乐的东西,一些小朋友玩得不亦乐乎。这些东西似乎很普通,但又有些不一样,这些热热闹闹的背后,正是这个城市真实生命力所在。
最后,我看见了这座城市的饮食。确切的说,不是看见,而是体验到了。在开封吃过两次夜宵,一次在西司夜市,另一次在河大西门夜市。前一个是宣传给外地人的,去的人稀稀落落,吃的东西也差强人意;后一个则是当地人的聚集地,一条七八百米的美食街上挤满了人,一些热门的摊点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据说要个把小时才能买到东西。摊头后面摆着的桌椅则早已满座,与前面西司夜市的冷清相比,简直就是“冰火两重天”。至于吃的东西,基本就是各色烧烤,主打的就是重口味和粗画风,对于肠胃细腻的人来说,有些粗粝了些,但对于不喜欢受拘束的我来说,这种粗犷的食物,带来的正是一股自由风。这里的人们,很青睐于这种夜宵生活——有天晚上,我在街市上慢跑,看到一家白天几乎空空无人的饭店,到了晚上,店堂里、门口临时摆出来的大排档都坐满了客人,而且每张桌子上尽是各种烧烤、啤酒和散落的花生,人们脸上都是一副满足的表情,或许就是这样的夜宵,才能洗去他们一天的疲惫。
当你走过一个城市,最大的不同就是从此你对它有了感情,因为你看过这里的风景、走过这里的街路,吹过这里的风,饮过这里的水,然后它就在你心里生了根。从此你再看书、观影、刷抖音都会留意与它相关的种种,而你庞大的知识网上也从此多了一个连接的纽结,这些或许就是行走的意义之一吧。